一位经济学家说:想要打一个翻身仗,那就必须要做好这两件事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0:18 2

摘要:前阵子听一位研究“阶层流动”的经济学家讲座,他没讲复杂的理论,只说:“现在很多人穷,不是懒,是用错了力气——要么把时间耗在‘重复卖体力’上,要么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看不到机会。真想翻身,做好两件事就够,看似简单,却能打破穷的循环。”

经济学家说:穷人想打翻身仗,关键做好这两件事——别靠蛮干,靠底层逻辑的重构

前阵子听一位研究“阶层流动”的经济学家讲座,他没讲复杂的理论,只说:“现在很多人穷,不是懒,是用错了力气——要么把时间耗在‘重复卖体力’上,要么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看不到机会。真想翻身,做好两件事就够,看似简单,却能打破穷的循环。”

第一件事:放弃“多劳多得”的体力思维,死磕一个“能复利的技能”

“穷人最容易陷入的陷阱,是把‘多干活’当成‘多赚钱’的唯一途径。”经济学家举了个例子:他跟踪过两个外卖员,小李每天干14小时,多跑20单,每月能多赚2000块,但5年过去,除了体力更差,没任何变化;小王每天少跑2小时,用来学短视频剪辑,一开始只是帮商家拍菜品视频赚外快,后来熟练了,接品牌的美食探店单子,现在每月收入是当年跑外卖的5倍,还不用再风吹日晒。

“‘多劳多得’没问题,但得看‘劳’的是体力还是技能。”经济学家说,体力劳动的天花板很低,你一天最多跑100单外卖,不可能跑1000单;但技能是“复利”的——你学剪辑,第一个月只能剪简单视频,半年后能做特效,一年后能接高端单子,收入会跟着技能提升翻倍,甚至翻十倍。

他建议:哪怕现在做着体力活,也要每天挤1-2小时,死磕一个“能帮别人解决问题”的技能——比如帮小老板做记账(学会计)、帮农户卖农产品(学直播)、帮家长辅导孩子(学学科辅导)。“不用贪多,一个技能做到‘能赚钱’就行,等这个技能能覆盖生活成本,再慢慢精进,你就脱离了‘靠体力换钱’的穷循环。”

反观那些一直没翻身的人,大多是“把体力当全部”:今天去工地搬砖,明天去做兼职分拣,看似没闲着,却没任何技能积累,一旦身体不好,或者行业变化,立马没了收入来源——这就是“体力思维”的致命伤。

第二件事:主动打破信息茧房,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台阶”

“穷人的另一个死穴,是‘信息闭塞’——不知道哪里有机会,不知道怎么避坑,只能跟着身边的人‘瞎折腾’。”经济学家遇到过一个年轻人,在老家开服装店亏了10万,后来才知道,他根本没了解过“线上拿货渠道”,一直从本地批发市场进货,成本比别人高30%,最后卖不动只能亏本清仓。

“其实他身边就有开网店的亲戚,知道1688上能低价拿货,还能一件代发,但他从没主动问过——觉得‘人家赚自己的钱,不会真心帮我’。”经济学家说,很多穷人总觉得“别人的经验是秘密”,其实大多数有结果的人,愿意分享基础经验,比如“哪里拿货便宜”“怎么做活动引流”,关键是你要主动去链接、去问。

他给的具体方法很简单:

- 线上:关注3-5个“在你想做的领域有结果的人”(比如想做小吃,就关注做小吃摊的博主),看他们分享的“踩坑经历”“实操步骤”,甚至可以在评论区提问,大多会得到回复;

- 线下:去你想进入的行业“蹭信息”——比如想做早餐,就去生意好的早餐店帮工几天(哪怕没工资),看老板怎么选品、怎么熬粥、怎么控制成本,比自己瞎琢磨强10倍。

“信息不是免费的,但也没那么贵——有时候一句‘别进这款货,不好卖’,就能帮你省几万块;有时候一个‘拿货渠道’,就能让你比同行多赚20%。”经济学家说,很多人翻身的机会,不是自己“想出来的”,是从“别人的经验里挖出来的”——你主动打破信息茧房,就比别人先看到机会,先避开坑。

最后他说:翻身不是“赚快钱”,是“换活法”

讲座结尾,经济学家总结:“这两件事,本质是帮你从‘穷的逻辑’转到‘富的逻辑’——穷的逻辑是‘靠体力换钱,靠自己摸索’;富的逻辑是‘靠技能复利,靠别人的经验少走弯路’。”

他见过太多人,靠死磕一个技能(比如学平面设计),从月薪3000的前台,变成月薪1万的设计师;靠主动链接信息(比如跟着开超市的亲戚学选品),从打工的,变成开社区超市的小老板——他们没靠运气,也没靠大本钱,只是做好了这两件事,慢慢就翻了身。

“别觉得‘翻身很难’,难的是你一直用‘穷的方法’去做事。”当你放弃“靠体力蛮干”,开始积累复利技能;当你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主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你就已经在打翻身仗了,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极度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