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气渐渐转凉,秋冬季节是各种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同时也是流感流行期。您是否已经发现,身边咳嗽、打喷嚏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天气渐渐转凉,秋冬季节是各种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同时也是流感流行期。您是否已经发现,身边咳嗽、打喷嚏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它来得更突然,症状更严重,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预防流感,特别是为什么老人和孩子更需要及时接种疫苗。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
千万别小看它!
普通感冒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通常不会发烧。而流感来得突然,会出现高烧(39-40℃)、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患流感后全身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图片由AI生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流感虽然难受,一周左右可以恢复。但对于特定人群,流感可能会引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流感在全球每年可导致300万-500万的重症和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1]。
儿童、老年人是流感的高危人群!
流感对所有人都有威胁,但以下人群尤其需要重视:
01
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下降,老年人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数据显示,80%-95%的流感死亡发生在65岁以上老年人[1]。
02
儿童
03
学生
学校作为封闭的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发生流感病毒的传播,我国每年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中,90%以上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3]。与其他人群相比,学龄儿童的流感感染率最高[4]。
(图片由AI生成)
04
慢性病患者
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流感可能加重原有疾病。一项针对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对儿童流感住院影响的研究发现,患至少一种基础性疾病的儿童的住院风险是健康儿童的6.84倍[5].
05
孕妇
怀孕期间免疫系统和心肺功能发生变化,使孕妇更容易感染流感并出现严重并发症。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孕妇如果在怀孕期间得了流感,遭遇死产的风险会比没有得流感的孕妇高出约3.6倍[6]。
疫苗:最有效的防护盾牌!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为什么每年都需要接种?
流感病毒变异很快,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都会根据预测推荐当年的疫苗毒株,且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会在体内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才能达到最佳保护效果。
什么时候是最佳接种时期?
流感疫苗接种后,通常在2-4周后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推荐在流感季节开始前接种,9-10月是最佳接种时间。不过,在整个流感季节期间接种疫苗仍然有益处。
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种:三价灭活流感疫苗、四价灭活流感疫苗以及三价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对可接种不同类型、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自愿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
6-35月龄三价/四价灭活疫苗3-17岁儿童三价灭活疫苗、三价鼻喷减毒活疫苗、四价灭活疫苗成年人三价/四价灭活疫苗虽然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
但日常防护也不可忽视!
勤洗手:外出归家、饭前便后、接触不洁物品及患者后,及时用肥皂和流动水洗,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
戴口罩:在流感高发季节,前往人群聚集的场所建议佩戴口罩
(图片由AI生成)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提高自身免疫力
特别提醒:
关于流感和疫苗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接种疫苗会得流感
这是最常见的误解。流感疫苗使用的是灭活病毒或病毒组分,不会引起流感。部分人接种后可能出现轻微反应,如低热或肌肉酸痛,这是免疫系统正常反应,通常1-2天就会消失。
误区二:健康人不需要接种
即使健康人感染流感后症状较轻,但仍可能将病毒传染给高危人群。接种疫苗不仅保护自己,也保护身边的老人、孩子和病人。
误区三:怀孕不能接种疫苗
恰恰相反,孕妇是优先接种人群。孕妇接种后,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给宝宝提供被动免疫保护。
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特别是家中的老人和孩子,请及时接种流感疫苗。预防胜于治疗,让我们用科学的方式,预防流感,守护健康。
参考文献
[1] Iuliano A D, Roguski K M, Chang H H, et al. Estimates of global seasonal influenza-associated respiratory mortality: a modelling study [J]. Lancet, 2018, 391(10127): 1285-300.
[2]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等. 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医生版)[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4,39(12):881-895.
[3] 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10):1356-1386.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