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灭东突厥之战:唐太宗李世民一雪民族之耻,“天可汗”威震草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1 07:02 1

摘要:唐灭东突厥之战是指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将李靖、李绩攻灭东突厥的重要作战。

唐灭东突厥之战是指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将李靖、李绩攻灭东突厥的重要作战。

经此一战,唐军活捉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汗国,极大震慑周边少数游牧民族,拓展北方疆域面积,唐太宗在各部落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其本人被北方各民族尊为“天可汗”。

在介绍唐灭东突厥之战前,我们有必要了解突厥与中央王朝的恩怨纠葛。

关于突厥的起源,普遍认为突厥是6世纪中叶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

与中原农耕文明区的朝代更迭类似,北方草原的游牧地区也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

秦汉时期,匈奴一统草原,汉朝以后匈奴衰落,鲜卑、柔然成为新的霸主。

552年,突厥人灭柔然,建立突厥汗国,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开疆拓土,逐渐建立起西至里海,东邻北太平洋,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的庞大游牧帝国。

长期以来,农耕中央王朝与游牧草原集团不断进行地缘政治竞争,秦汉帝国与匈奴之间进行了长达上百年的战争。

到了隋唐时期,突厥成为草原新的主人,双方迎来了第二轮较量。不变的是地缘,变化的是社会发展。

从秦汉到隋唐的五百多年里,生产力不断发展,到了隋朝时期,封建社会文化走向巅峰,而突厥纵然有强大的骑兵部队,仍停留在奴隶制社会。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利用突厥内部矛盾予以离间,从此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突厥两部以阿尔泰山脉为界。

东突厥势力范围囊括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湖地区。此后东突厥南下臣服于隋朝,并与其一起对抗在中亚地区称霸的西突厥汗国。

但强盛的隋朝如昙花一现,由于隋炀帝杨广穷兵黩武,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在经历短暂的绚烂辉煌后即迎来崩溃。

东突厥眼见大隋凋敝,遂脱离隋朝,迅速崛起,后多次南下劫掠边境州郡,最猖獗时甚至在雁门关围困杨广,幸有李世民和王世充率部解围才使杨广幸免于难。

随着隋朝统治在北方地区的土崩瓦解,东突厥利用北方各起义割据势力互相争斗的情形,将势力渗透过去,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刘黑闼、高开道等纷纷与其结盟,以图增加影响力。

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虽然当时的晋阳被称为“天下精兵紧要处”,但仍处危险境地,南有隋朝守军拦路扼守,北有刘武周虎视眈眈。

晋阳起兵后,李渊集团定下夺取关中,争夺天下的战略。

为了顺利南下长安,解除后顾之忧,李渊必须解决东突厥这个大麻烦,因为突厥骑兵过于强大,一旦被抄了后路,必将功亏一篑。

为此,李渊差遣刘文静出使东突厥,上表称臣,与始毕可汗约定:唐军攻下的地区,土地人口归李渊,金银财富归突厥。

始毕可汗欣然应允,还拨数千战马供应唐军使用。而李渊称臣亦是无奈之举,毕竟自身实力不够强大,只能认输低头。

但仅仅过了三年,中原局势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方形成李渊的关中集团、王世充的河南集团和窦建德的河北集团。

621年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中大破窦建德军队,生擒窦建德,迫降王世充,使北方重新统一。

同年,颉利可汗继承东突厥汗位,对于唐朝的强势崛起深感担忧,毕竟中原分裂才有利可图。

于是东突厥开始破坏盟约,屡次南下袭击北方边城,同时,颉利可汗一直在密切观察着唐朝的动向。

对于突厥的屡次进犯,李渊和李建成父子主张妥协,甚至考虑迁都以避祸患,而李世民则主张强硬,必须对突厥人表明态度。

624年,突厥颉利可汗侵犯边境,李世民率百余骑兵前往豳州与其谈判,逼迫其退兵。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逼迫李渊退位,自己夺得唐朝最高权力。

颉利可汗趁李世民初登大位,地位不稳之际,与其弟突利可汗以及铁勒首领契苾何力率20万大军南下,兵锋直指长安城,仅距离长安70公里。

这是秦汉以来,中原大一统王朝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李世民没有选择退让,先是派座下干将尉迟敬德在泾阳截击突厥的左翼军,斩杀敌军一千余人,随后武装长安城内民兵,以防备突厥。

自己则带长孙无忌、高士廉、房玄龄、侯君集、段志玄、独孤彦云等六骑到长安城外的渭水便桥南岸,隔河斥责颉利可汗背信弃义。

在渭水谈判中,李世民承认过去几年以及之后和亲、赠与金钱,后斥责其背弃盟约,带兵入侵。

颉利可汗不相信李世民只带六人就敢叫阵,隐约望见其身后烟尘滚滚,旌旗遍布,再加上深入内地,不了解唐军情况。

颉利可汗犹豫,打起退堂鼓,在拿到一些好处后便借坡下驴,退兵停战。一场危机就此解除。

从李渊到李世民,父子两代的隐忍换来生灵少些涂炭,唐朝顺利夺取天下。随着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李世民开始将解决东突厥问题提上日程。

渭水会盟对李世民的触动很大,突厥骑兵竟然深入大唐腹地直逼京师,如果任由其猖獗发展下去,唐朝子民将永无宁日,突厥问题已到了不得不除的时候。

作为昔日的天策上将,李世民扫平无数割据势力,打败天下无敌手,突厥人必将在他的任上解决,也只能又他解决。

为了一劳永逸干掉突厥,李世民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

首先,李世民一反前朝不许臣下带武器上殿的规定,每日引数百士卒在殿前习武射箭,加强士兵战斗素质,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

同时,李世民积极联络薛延陀、回纥等草原诸部,以利相诱,唆使各部趁突厥部爆发霜冻干旱等天灾群起反抗。

李世民则利用突厥内乱,于627年派遣柴绍率军扫清最后一个地方军阀梁师都。

梁师都长期割据朔方,朔方地处唐朝和东突厥之间,是突厥人南下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而梁师都与突厥往来密切,甚至还给突厥人带路,若想击败突厥人,就必须拔除梁师都这颗钉子。

为此,李世民采取“离间”策略,暗中对梁师都手下施加恩惠,梁师都整日怀疑部下将领,因此梁军内部离心离德。

唐朝大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对朔方发起冲击,一路攻城拔寨,梁师都由于没有突厥援助,以区区朔方一隅难以抵抗唐军,最终被消灭。

而突厥由于连年征战和霜冻干旱,民疲畜瘦,很多羊、马被冻饿而死。

所谓“趁你病,要你命”,李世民厉兵秣马三年后,决定出击,629年调集十余万大军,分六路北上。

由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领全军,并州都督、英国公徐世勣,华州刺史、霍国公柴绍,礼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等名将各领兵马配合。

李靖,唐朝统一战争中扫清江南割据势,与李世民齐名并立下不世功勋的卓越将领,极擅用兵,善出奇谋诡诈之术。

此次对战突厥,李靖率三千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经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颉利所在的北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

颉利可汗对唐军突至始料未及,并笃定判断:“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也就是说,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

于是颉利可汗撤至碛口,避其锋芒。与此同时,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诱使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投降。

颉利可汗只能继续向阴山撤退,途中先后遭到柴绍、徐世勣截击,主力损失殆尽,仅剩数万兵马。

此时的颉利意识到以自身实力已很难再与唐朝扳手腕,只能派特使到长安向李世民谢罪请降。

当然,此举仅是缓兵之计,颉利可汗的算盘是转移到漠北,待草青马肥之时伺机东山再起。

李世民派使者前往突厥慰劳,但颉利可汗的阴谋没有瞒过李靖的法眼。

眼下颉利虽然战败,但人马还多,如果放任远遁漠北,就很难追赶,目前突厥疲惫,正是消灭他们的好机会。

于是李靖率精兵连夜出发,徐世勣统大军续后前进。李靖大军一路冒雪翻越阴山,直抵突厥营帐,颉利未加戒备,只等唐朝宣慰使臣到来。

而此时李靖命令偏将苏定方带两百骑兵作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长驱直入攻下颉利可汗的牙帐。

颉利率残兵却亲信西逃,李靖率主力发起进攻,歼灭万余人,俘虏男女十余万。

颉利可汗自觉逃出生天,遂向西逃窜欲投奔吐谷浑,结果在半路上“幸运”的撞上李道宗部队,一番挣扎厮杀后束手就擒。

虽然东突厥灭亡,但颉利可汗还算幸运,李世民不仅没有处决他,反而封他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让他在长安度过余生。

想来原因是李世民本打算招降,却被李靖“打乱”计划,出于亏欠的心理,也算是一个弥补。

另外,李世民祖上为北魏六镇将领,虽为汉人,但生活习性高度鲜卑化,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保持紧密联系,所以在李世民眼中,并无华夷之辨。

但不管怎么说,唐灭东突厥之战不仅解除了中原边疆危机,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也起到极大震慑作用,从此获得稳定外部发展环境,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来源:小瑀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