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金赛药业宣布与全球最大的脱敏治疗药企ALK达成合作,将在中国联合开发并商业化ALK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产品(AIT,俗称脱敏治疗),并获得ALK自研的3款AIT产品在中国大陆范围的独家代理权益:
中国抗过敏市场最关键、但最空白的领域,终于破冰!
近日,金赛药业宣布与全球最大的脱敏治疗药企ALK达成合作,将在中国联合开发并商业化ALK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产品(AIT,俗称脱敏治疗),并获得ALK自研的3款AIT产品在中国大陆范围的独家代理权益:
皮下脱敏疗法——安脱达,已在中国上市销售。作为在全球上市多年的经典脱敏治疗产品,安脱达在疗效获益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获得了患者及专家的广泛认可。全球首款被批准用于过敏性哮喘(18-65岁)和过敏性鼻炎(12-65岁)的创新舌下免疫治疗片剂——ACARIZAX。ACARIZAX目前已在欧美多国上市,其获批基于尘螨过敏免疫治疗领域最大规模的临床研发项目,积累了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该产品兼具便利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望拓展脱敏治疗的适用范围。目前,ACARIZAX在中国大湾区和海南博鳌乐城医疗先行区应用,并同步正在中国开展III期桥接注册研究。用于螨变应原检测的皮肤点刺试剂盒——安刺,已在中国上市。金赛药业和ALK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01
脱敏赛道,终于来了一手“王炸”
对于金赛药业来说,这次签约具有重大意义,“脱敏,是我们全力进军免疫与呼吸领域的关键一步,是我们未来的重要业务增长点。2030年,金赛药业力争跻身中国呼吸领域第一梯队。”长春高新集团总经理,金赛药业创始人总经理、首席科学家金磊,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表示。这句话,释放了两个信息:在脱敏上的BD合作,是今年卯劲创新以来又一阶段性成果;而整个免疫与呼吸板块,已经是金赛的一大核心战略板块。
过敏不是“小赛道”。如金磊所言,过敏性疾病已被世卫组织列为全球第六大慢病,往往起病早、周期长,甚至贯穿一生,最好从儿童时期进行干预。多项数据表明,儿童过敏发病率超40%,属于全球高发。但当下,公众教育不足,很多人甚至对此“没当一回事儿”,临床也缺乏标准化的治疗方案。
长春高新集团总经理,金赛药业创始人总经理、首席科学家金磊博士
现行过敏治疗主要有三种:对症治疗、脱敏治疗、回避过敏原。
对症治疗“治标”,见效快,但不持久。这一类疗法,一直是过敏药物研发的主流。从抗组胺药物、白三烯、糖皮质激素,到JAK抑制剂等小分子,再到白介素家族等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奥马珠单抗),这一领域已迭代出一些重磅单品,但竞争日趋白热化,尤其是生物制剂,现已成抗过敏市场里最“卷”的方向。
脱敏治疗“治本”,然而属于抗过敏药研领域里的“吃力不讨巧”型。
脱敏疗法(AIT)被视为过敏治疗领域的“金标准”,因为它是目前唯一能对因治疗、并可能改变疾病结局的方法。其原理类似于“免疫训练”,即通过让身体有控制地反复接触过敏原,从而“重启”免疫系统,使其逐渐适应并停止过度反应,最终实现长期耐受。
其“不讨巧”的特性源于两方面:一是产业化的“硬”门槛,即变应原提纯、标准化与生产工艺的系统能力难以快速建立;二是商业化的“软”挑战,市场教育成本高、患者随访管理周期长,对企业现金流和耐力都是巨大考验。特别是在儿科领域,这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综合壁垒,直接造成了国内脱敏疗法创新不足的现状。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尘螨过敏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大的过敏患者群体,存量市场超2.5亿人,但据估计,目前接受脱敏治疗的患者不足100万人,渗透率不足4%。需求与供给间的悬殊差距,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在此背景下,金赛药业与ALK的合作具有关键的“补位”意义。
ALK作为源自丹麦的百年企业,是全球脱敏治疗领域公认的领导者,市场份额超过45%,并依托REACT1等大规模真实世界研究,在长期疗效和患者依从性管理方面奠定了坚实的证据基础。而金赛药业多年来深耕于儿童生长迟缓、呼吸免疫等儿科慢性疾病的全周期管理,构建了完善的儿科专家网络和强大的市场终端触达能力。
此次合作堪称一场“春华秋实”的联结。从战略对谈到协议落地全程,双方高效协同,不仅实现了优势资源的深度融合,更展现出卓越的联合执行力。这一切既植根于彼此在创新产品布局、市场拓展能力与商业化资源方面的深度认可,也源于双方在创新理念层面产生的强烈共鸣。
金磊与ALK首席执行官Peter Halling在签约仪式上均强调,当前仅是合作“打地基”的起步阶段,未来将持续深化推进。
而此次合作的意义,远不止于引入差异化产品。更深层次而言,双方将围绕中国儿童表型特征,共同推动脱敏诊疗标准的建立与优化;另一方面,依托专科网络资源,构建规模化扩展路径,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共同终点,最大化释放脱敏疗法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价值潜力。
02
驱动未来的新引擎:
金赛的“三驾马车”是什么?
从此次BD合作,再到母公司长春高新2025年的半年报里,市场已逐渐看到,原来市场印象中以生长激素为核心驱动力的金赛药业,现已勾勒出“三驾马车”——生长激素、多元商业化创新产品、新药出海授权并驾齐驱的全新格局。明显的优势在于,金赛药业既已具备当下创新药企估值体系里的标准配置,又拥有难得的成熟产业化能力。
第一驾马车,以生长激素这一基本盘,继续夯实现金流,稳扎品牌高地。根据财报数据,作为行业领导者,长春高新及子公司金赛药业正引领生长激素治疗领域“全面进入长效时代”。作为全球唯一拥有粉针剂、水针剂、长效水针剂全剂型生长激素产品的企业,其中水剂获批的适应症达12项,全球首创长效生长激素金赛增上市10多年累积临床案例超15万,牢牢把握了生长激素领域的核心壁垒。
第二驾马车,以核心创新药大单品收入为核心,开启企业第二增长曲线。去年开始,金赛药业重点推出三大核心创新药——国内首款针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长效抗炎且收益明确的1类创新药金蓓欣、被CSCO《肿瘤厌食-恶病质综合征诊疗指南》I级推荐的国内唯一纳米晶体甲地孕酮美适亚®、国内首款针对儿童痰热阻肺证急性咳嗽的1.1类创新中成药金赛克。此次进一步引入脱敏疗法等新产品,金赛药业逐步实现了在呼吸与免疫、肿瘤等疾病领域的全面商业化布局。
“过去,金赛以自研产品为核心;如今为快速切入新领域,我们已将战略升级为‘自研+BD’双轮驱动。”金磊表示,“未来,我们将更主动地与像ALK这样拥有同领域顶尖产品的企业合作,加快引进优质产品,满足中国患者的临床需求。同时,我们也会推动自研创新管线‘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的底气来自于‘以终为始’的立项原则——每一个创新药项目,自起步就必须瞄准‘全球前三’,确保其具备全球竞争力,从立项之初就保持全球范围的显著领先性。”
能够体会到,金赛药业的研发与国际化布局,已全面提速。而第三驾马车,则是在接下来,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药授权合作,实现临床价值验证与全球商业转化的乘数效应。
03
研发管线全面发力,
打造新的增长极
金赛药业未来的增长核心,依托于其差异化布局的创新管线矩阵。在传统妇儿健康优势基础上,公司正将创新版图扩展至免疫与呼吸、女性健康、肿瘤等高潜力领域,并逐步展现出底层技术平台的支撑能力。
免疫与呼吸领域,PD-1激动剂GenSci120注射液,已获得4项适应症的临床批件,进度全球领先;APRIL/BAFF双重抑制剂GenSci136,则展现出BIC潜力,有望成为IgA肾病(IgAN)的最佳治疗药物,预计将于12月份提交IND。
女性健康领域,金赛关注妇科常见病、不孕等领域,不乏高竞争力的产品管线。NK3R拮抗剂GenSci074针对绝经期血管舒缩症(潮热),4项联合主要终点均达成,安全性良好,目前正开展III期临床;GenSci142为AI设计的非传统抗生素类杀菌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性阴道炎,可快速选择性杀灭加德纳菌,耐药风险低,并对甲硝唑耐药菌有效。
肿瘤领域,金赛聚焦肺癌、乳腺癌等大癌种,重点开发ADC药物。B7-H3/PSMA 双抗ADC(GenSci143)与EGFR/HER2 双抗ADC(GenSci139)均已进入临床,紧跟双抗/双载荷ADC研发趋势,凭借双靶点协同机制寻求疗效突破。尤其是GenSci139,正朝“全球首创”和“同类最佳”迈进。
研发投入持续加强:2025年上半年,母公司长春高新研发投入13.35亿元,同比增长17.32%,研发费用占比升至20%,主要来自金赛创新管线的推动。
金赛正从“生长激素单核驱动”转向“多引擎协同”:免疫与呼吸领域已有3款以上产品落地,肿瘤板块2款产品开始放量。难治性痛风新药“金蓓欣”7月获批并迅速开出首张处方,显示商业化提速。
外部价值即将开始进入回报期——“预计从明后年起,海外授权业务的收入与利润占比将显著提升。”金磊表示。这意味着,金赛药业现有产品矩阵的全球价值兑现,已经有了信心基础。
一位BD“老将”曾向E药经理人表示,药企在找产品合作时,主要考量几大因素,一是否与自身战略和优势商业资源协同,二与同类产品比是否有差异化优势,定位是否清晰,如果不是FIC,也需在同类产品中位列前三;三是成本可控,这本质反映的是合作方生产技术、规模效率和供应链整合上的综合优势。
金赛药业,通过持续创新,不断突破,让创新管线更强、结构更稳、路径更广了,同时,凭借自身差异化的资源禀赋,正低调转型成为突破这些挑战的创新型国际化药企。
来源:E药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