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通报臭虾事件 上海绿捷道歉 仅两行 网友:史上最短道歉 毫无诚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09:35 2

摘要:近期的“臭虾仁事件”在9月23日官方发布了通报后总算是把事件查清楚了,先为官方点个赞,起初在9月18日承诺的一周内查清也说到做到,内容也很详细,足足有三大页(附文章最后)。

近期的“臭虾仁事件”在9月23日官方发布了通报后总算是把事件查清楚了,先为官方点个赞,起初在9月18日承诺的一周内查清也说到做到,内容也很详细,足足有三大页(附文章最后)。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涉事方上海绿捷公司发布的道歉声明,短短两行,全文字数估计最多50字,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短的道歉声明,还透露着不服气。

都说犯错后态度要端正,明显这个道歉再次惹怒了网友,一句“全面接受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全力配合”,连个“对不起”都懒得说全,更别提反思、整改、问责了。

孩子吃的是饭,不是企业公关的牺牲品。这种态度,别说家长不买账,连基本的道德都站不住脚。

9月15日中午,上海多所中小学的学生本该吃上一顿虾仁炒蛋,结果这道菜在开餐前被紧急撤下。

有学生说“菜是臭的”,学校临时改发面包和饮料顶替午餐。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波及多区、多个学校的集体问题。

家长也陆续在社交平台发帖称:15号娃放学回来说中午发现虾仁炒蛋是臭的,学校食堂套餐里的虾仁炒蛋被换掉。

问题指向了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可不是小作坊,而是上海校园餐供应的“大户”。

公开信息显示,绿捷业务覆盖全市16个区,服务50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日供餐量超过50万份。

也就是说,全上海每五个吃盒饭的学生里,可能就有一个是绿捷供的。规模这么大,出问题的影响也成倍放大。

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后续调查揭开的“里子”。

9月23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教委联合通报:绿捷公司早在9月15日上午就发现了问题。

当天9点40分左右,派驻静安某小学的经理在解冻焯水虾仁时,发现其中一盆约18公斤的虾仁里有虫。

他立刻上报,公司品质部负责人再报给实际控制人张某某。张某某的反应不是第一时间向监管部门报告,而是下令:把供应211所学校(含分校区)的虾仁原料和成品全部下架、销毁。

这操作,听着像“内部处理很迅速”,实则是典型的“捂盖子”。更恶劣的是,第二天,张某某还要求总经理对外统一口径:下架是因为“虾肠外溢,有泥沙”,不是质量问题。

这是明知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却刻意隐瞒、误导公众。目前,公安机关已对绿捷公司以涉嫌瞒报食品安全信息立案侦查,并控制相关人员。这不是简单的“管理失误”,而是触碰法律红线。

而绿捷那句“两句话道歉”,就发生在这个节骨眼上。你说它没回应?它回了。但那是道歉吗?难道不是眼看瞒不住了,才甩出两句不痛不痒的话,试图平息舆论吗?这种“事到临头才低头”的姿态,恰恰暴露了企业长期缺乏敬畏心,对法律没敬畏,对食品安全没敬畏,更对孩子没敬畏。

更值得深挖的是,绿捷和负责食品安全检测的“品测(上海)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之间,存在令人不安的关联。两家公司不仅注册地址都在闵行区颛兴东路,距离极近,而且共用同一个邮箱。

更离谱的是,绿捷曾在2018年短暂成为品测公司的投资人,虽然后来退出,但这种“你查我、我投你”的关系,谁敢保证检测结果真正独立?当供应商和检测方穿一条裤子,那所谓的“留样检测”“安全监管”,不就成了自导自演的把戏?

这不是第一次有家长投诉绿捷。早在此次事件前,就有家长反映其配餐油炸多、食材不新鲜、甚至出现钢丝球碎屑、塑料片等异物。

可投诉如石沉大海,企业照常中标,8月份还一口气拿下27个校园餐项目。为什么?招投标机制有没有漏洞?监管有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问题不解决,换掉一个绿捷,还会有下一个“绿捷”。

上海从2024年秋季开始推行AB套餐制,本意是提升学生用餐体验,增加选择。可如果源头供应商连基本的安全底线都守不住,再花哨的菜单也只是“绣花枕头”。孩子不是试验品,校园餐不该是企业逐利的赛道。

现在,公安机关已介入立案调查,也控制了相关人员,不仅要查清这批次虾仁的问题,更要彻查企业瞒报链条、检测机构的独立性,以及招投标过程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建立更透明的校园餐监管机制也很重要,比如引入家长监督团、公开食材溯源信息、强制第三方独立检测。

针对这次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教育部也作出了回应,要严肃查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

一碗饭的事,从来都不小。它关系到孩子的健康,也考验着城市的治理能力。

校园餐不求每顿饭都山珍海味,但求干净、安全、健康。绿捷的“两句话道歉”可以敷衍过去,但家长的愤怒、孩子的健康,不能被轻易打发。

以下是官方通报原文:

本文来源于澎湃新闻、极目新闻、界面快讯

来源:微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