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祛疫的功能,而小店地区历史上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和在元宵节时舞龙的习俗。小店区北格镇东蒲村就是一个以舞龙出名的村子。2
张二虎正在整理龙头
张二虎在非遗文创体验馆查看衍生文创产品
东蒲舞龙队在小店区表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祛疫的功能,而小店地区历史上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和在元宵节时舞龙的习俗。小店区北格镇东蒲村就是一个以舞龙出名的村子。2013年,东蒲舞龙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方明珠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考古发现如河南仰韶文化的蚌塑龙形,印证了6000年前氏族社会对龙的崇拜。作为集鹿角、驼头、兔眼、蛇颈、蜃腹、鱼鳞、鹰爪、牛尾于一身的神兽,龙既是雨水的象征,寓意五谷丰登;又是力量的化身,象征着驱邪避灾、吉祥如意。因此,舞龙最初就是人们对龙图腾的一种崇拜与祭祀仪式,古人通过模仿龙的姿态祈求风调雨顺。汉代文献记载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的祈雨仪式,体现了龙作为自然主宰的信仰。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常见的表演形式,寄托了百姓期盼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农业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对于农业意义重大,所以民众向上天或者龙王祈求丰收,就形成了舞龙的习俗,传承至今。”东蒲舞龙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二虎说,东蒲村历史上一直延续着过年过节闹社火的传统,高跷、旱船、刘三推车、二鬼跌跤等项目都有,而其中以耍龙灯(舞龙)最为红火,更为引人入胜。
张二虎介绍,和舞狮一样,舞龙也分南龙、北龙。“北龙的主要特点就是北方人相对比较高大,身体强健,舞龙的动作幅度大。东蒲舞龙自然就是北龙的代表。”张二虎说,东蒲舞龙从清代开始经过了四代人的传承,到张二虎这儿已经是第四代了。如今,东蒲村有4支舞龙队伍,常年有50多人参加训练,逢年过节有200多位村民参加这一项目,年纪大的六十多岁,小的十五六岁,每年外出演出三四十场,使东蒲村成了一个“龙窝子”,成了一个群龙飞舞、生机勃勃的传统文化村。
独具风格
一百多年来,东蒲村舞龙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表演形式,即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锣鼓伴奏,通过人体运动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舞、游、穿、腾、翻、滚、戏等动作和套路,展现龙的精、气、神、韵。单龙演出一共20人,其中12人进行舞龙表演,8人配演。
东蒲舞龙代表性作品《三晋蛟龙》的特点是:双龙在地面、空中翻覆腾挪、盘旋飞舞,完成双龙戏珠、金龙盘柱、蛟龙出水等艺术造型,阳刚之中流露着柔美,绚丽之中展现着别致。《并州祥龙》是东蒲村舞龙队的拿手节目,鼓乐齐鸣声中,长龙入场,舞龙头的演员,动作要紧随着龙珠移动、穿梭、摆动,展现龙的生气,还得注意不能和龙身、龙尾“撞车”。舞龙身的演员要眼观六路,配合前人节奏,让龙身转动起来,才能活灵活现。表演时龙头摆动,上下穿梭,似蛟龙出海,气贯长虹;龙身随龙头翻腾,如鱼得水,游走自如……
舞龙不仅仅是体力的展示,更是一门匠心独运的艺术。张二虎介绍,一条完整的龙通常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制作材料多样,从竹篾、布料到纸张、塑料,应有尽有。龙头作为整条龙的精气神所在,往往雕刻得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口含龙珠,气势磅礴。龙身则由多节组成,每节内部装有灯烛或灯泡,夜晚舞动时,犹如一条璀璨的火龙划破夜空。龙尾则灵活多变,随着龙头的指引,时而摇摆,时而盘旋,展现出龙的灵动与威严。
“你看龙头下面撑杆这个位置有个开关,它可以控制龙嘴处冷光烟花的燃放。”张二虎说,随着科技的进步,舞龙的时代元素也逐渐增多。以前,舞龙就是比技巧、赛体力,现在舞龙增加了光电效果,白天能看,夜晚也能看,特别是晚上演出,配合上冷光烟花,更能营造“龙”喷烟吐雾的氛围。
走向世界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东蒲舞龙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队伍刚成立时没有基础,也没有教练指导,张二虎等人一边向原来耍过龙灯的老艺人请教,一边自己钻研琢磨,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排练,为了搞好一个细节经常练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的训练,大家终于掌握了基本技巧,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表演形式,队员们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锣鼓伴奏,通过人体运动姿势的变化,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和风格,每逢年节,便红红火火地舞起来,在太原逐渐有了名气。
2008年2月,东蒲村舞龙队应邀赴意大利罗马表演。舞龙队从罗马威尼斯广场出发,经罗马大道一直表演到人民广场,沿途成千上万的罗马观众鼓掌叫好,产生了轰动效应,文化部对该队的罗马之行给予很高评价。2013年,东蒲村舞龙队在苏州参加全国舞龙大赛,获得银奖。2016年,东蒲村舞龙队在广西参加全国舞龙大赛,获得金奖。
为了让东蒲舞龙传承下去,近年来,东蒲舞龙队注重新生队伍的培养,除了积极吸收发展年轻人参加舞龙活动外,还在东蒲小学的课堂上,专门增加了舞龙课程。2024年,东蒲舞龙民俗非遗文化馆和非遗文创体验馆建成,全面介绍中华舞龙的起源和发展,寒暑假期间向学生开放,传播舞龙知识和技巧。
记者 司勇
本版摄影 张澍宏 太原晚报
记忆档案
东蒲舞龙流传久远,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原创基因,规范的舞龙活动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为研究山西历史及民间文化、风俗民情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东蒲舞龙全面展现龙的游、翻、穿、腾、戏等姿态,大小动作及动作组合60多套。东蒲舞龙的龙具、服饰、音乐体现了太原地区包容、热情、豪放的民间文化特色。作为北方舞龙的代表,东蒲舞龙对舞龙者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审美价值。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