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阳镀金,谷浪翻涌。在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000亩基地里,收割机的轰鸣裹着谷香,农民弯腰拾穗的身影缀满田间,曾经“藏在深闺”的糜子、谷子、荞麦,如今正以“甜聚缘”的品牌、十多种深加工产品,串起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金色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粮
秋阳镀金,谷浪翻涌。在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000亩基地里,收割机的轰鸣裹着谷香,农民弯腰拾穗的身影缀满田间,曾经“藏在深闺”的糜子、谷子、荞麦,如今正以“甜聚缘”的品牌、十多种深加工产品,串起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金色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粮道”。
在中川镇高陵村的种植基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作业,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晾晒场上,金黄的谷粒堆成“小山”,在阳光下泛着光泽。2000多亩地里,谷子、糜子、荞麦、莜麦长势喜人,曾经的“散种薄收”变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丰收图景。
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王华:今年秋季风调雨顺,加上我们采用了统一的良种、良技、良机、良田,病虫害防治得也比较到位,今年的谷子、糜子颗粒特别饱满,预计总产量比去年能提高30%左右,是个实实在在的大丰收年。
丰收的喜悦不仅在于产量的提升,更在于它切实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增收,小杂粮产业不仅带动了规模化种植,更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渠道。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下,周边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拿租金、在基地打工赚薪金、按比例分红得股金,多渠道增收。
会宁县中川镇高陵村村民 何国祥:我一直在合作社打工,基本上四年了,一年下来好着呢,比自己种庄稼的好,每天150块钱,家里的活也能抽空干,一手抓钱,一手顾家,只种自己的地,种点玉米这些,连工带料下来也没情况,在合作社干也不吃力,一年下来能挣三万左右,再一个我山上的地给合作社流转了,一年还有一些租金,各方面都挺好,这样的话人也就有奔头了。
丰收不止于田间。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筛选、脱壳、包装,金黄的谷子“变身”精装小米、杂粮礼盒、石磨面粉。通过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小杂粮身价翻了几番,过去论斤卖原粮,如今按盒卖精品,“绿色、健康”成了最亮的标签。
会宁县中川镇梁堡村村民 曲雄玲:我们这活儿不累,就是要细心,把粮食挑拣得干干净净,把最好的粮食包装好,在这儿上班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个月能拿到三千多块钱,挺满意的。
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王华:我们现在不光卖原粮了,我们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甜聚缘”,认证了八个绿色小杂粮产品,开发了五谷杂粮粥配方、石磨炒面粉等十多个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销售,线下主要供给本地的超市、食堂,线上开了网店,还做直播带货,销路不愁,价格也比卖原粮翻了好几番。特别是我们的特色良谷米、苦荞面,现在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从种植到加工,从线下到线上,这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让会宁小杂粮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小杂粮产业已成为会宁县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不仅绘就了金秋的丰景,更铺就了一条坚实的产业致富路。
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王华:下一步,我们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多高附加值的小杂粮品种。同时,我们计划深加工,比如开发杂粮挂面、杂粮代餐粉等深加工的农产品,把产业链做得更长。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继续打造品牌,讲好我们的绿色、健康的故事,带着更多的乡亲们一起,把小杂粮做成真正致富的大产业!
【记者感言】秋风送爽,谷米飘香。希望的田野上翻涌着金色的波浪。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摇曳,如同一片流动的海洋,映衬着农人们饱含喜悦的笑脸。昔日被视为“土疙瘩”的小杂粮——糜子、藜麦、荞麦……如今正化身为乡村振兴的“金豆豆”。金黄谷浪,是丰收的景象,更是产业根基稳固的象征;盈盈笑脸,是当下的幸福,更是对未来信心的彰显。这条由小小杂粮铺就的“新粮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让古老的农业焕发新的生机,让广袤的乡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来源:会宁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