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写透战争残酷的唐诗:曹松和他的《己亥岁二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9:57 2

摘要:先说说作者曹松。他是唐朝末年的诗人,一辈子没当过大官,大半辈子都在四处漂泊。不像那些身居高位的诗人,他天天跟老百姓打交道,看到的都是战乱里普通人的苦日子。公元880年,也就是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起义闹得正凶,到处都是打仗的场景,曹松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写下了这

提到唐诗,有人爱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而有位不太出名的诗人曹松,用四句诗道尽了战争最扎心的真相,这就是他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先说说作者曹松。他是唐朝末年的诗人,一辈子没当过大官,大半辈子都在四处漂泊。不像那些身居高位的诗人,他天天跟老百姓打交道,看到的都是战乱里普通人的苦日子。公元880年,也就是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起义闹得正凶,到处都是打仗的场景,曹松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写下了这两首诗,把自己的心里话全装了进去。

第一首诗里,“泽国江山入战图”一开头就把人拉进那个乱世——原本好好的江河大地,全成了打仗的地方。咱们想想,要是家旁边天天打仗,谁还能安心过日子?所以下一句“生民何计乐樵苏”就很实在了:老百姓连砍柴、做饭这些最基本的安稳日子都过不上,哪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最让人忘不了的是后两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现在咱们偶尔还会听到“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可放到当时的场景里更让人揪心。意思是您可别再说什么当大官、封侯爵的事儿了,一个将军能立下功劳,背后是成千上万士兵的骨头堆出来的啊!就像咱们看电视剧里将军受封赏多风光,可谁能想到那些再也回不了家的士兵,他们也是别人的儿子、丈夫、父亲。

第二首诗接着说战争的惨状。“传闻一战百神愁”,光听着打仗的消息,连神仙都得发愁,可见仗打得多厉害。“两岸强兵过未休”,江两岸的军队来来往往打个不停,老百姓连躲的地方都没有。最后两句“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更直白:谁说这江水一直安安稳稳的?最近这江水里,都掺着血一起流啊!想想那画面,就知道老百姓有多苦。

曹松没写什么华丽的词,就用大白话讲实话,可正是这些实在话,让我们记住了唐朝末年的乱世,也记住了战争里最无辜的老百姓。直到现在,再读起“一将功成万骨枯”,咱们还是能明白:安稳日子来之不易,那些为了和平牺牲的人,永远该被记住。

来源:大江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