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三巨头技术博弈:从市场预测分歧看产业变革转折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23:34 3

摘要:前阵子美国有场半导体行业讨论会,高盛分析师JimSchneider问2025年晶圆厂设备市场咋样,结果三家巨头给的答案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前阵子美国有场半导体行业讨论会,高盛分析师JimSchneider问2025年晶圆厂设备市场咋样,结果三家巨头给的答案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AppliedMaterials的CEOGaryDickerson说“低单位数成长”,KLA的CFOBrenHiggins觉得能“中单位数增长”,LamResearch的CFODougBettinger更绝,干脆不跟数字沾边。

这三家的分歧,其实就是整个行业站在转折点上的缩影。

GaryDickerson在会上提iCAPS市场有“消化期”,说白了就是觉得摩尔定律的平面缩放已经到顶了。

他们现在一门心思押先进封装,觉得AI芯片太复杂,以后得从2D转向3D整合。

他们在奥巴尼的EPICCenter砸了15亿美元,专门搞CoWoS技术,这步棋看着冒险,但要是押对了,以后在行业里的话语权说不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KLA的乐观,是看准了制程复杂化的刚需。

BrenHiggins在会上说,台积电3纳米制程的检测步骤比7纳米多不少,制程越往前推,晶体管尺寸越靠近物理极限。

KLA赌的就是“制程越先进,检测越重要”,他们的电子束检测设备能找出10纳米以下的缺陷,刚好契合AI芯片零容错的要求。

AI芯片这东西最忌出错,哪怕一个小缺陷都可能让整批数据完蛋,所以不管地缘风险咋变,良率压力摆在那儿,检测需求只会多不会少。

KLA这乐观不是瞎来的,是摸准了行业的真实痛点。

LamResearch的回避,倒不是没主意,而是想保留点弹性。

DougBettinger反复提“etch-and-depositionintensity”,意思就是他们同时押了两个方向:3DNAND的垂直扩展和先进逻辑的3D架构。

3DNAND要从96层往200层走,得要深宽比超100:1的垂直蚀刻技术;AI芯片的3D晶体管结构,也得要原子级精度的工艺控制。

这俩方向都面临物理极限,现在市场需求还没完全明朗,贸然押一边风险太大。

所以LamResearch干脆不给具体数字,等看清局势再动,这也算是种稳妥的打法。

AppliedMaterials在中国的营收从32%掉到18%,每季少赚10亿美元,这数字看着扎眼,但真正的麻烦比报表上的还大。

他们丢的不只是收入,还有和中国这个大市场一起打磨技术的机会。

半导体设备得在实际应用里找问题、做改进,中国市场本来是个重要的技术反馈场,现在被迫退出,等于少了个优化技术的关键渠道。

更棘手的是,北方华创、中微公司这些中国本土企业,在成熟制程设备上追得越来越快,以后AppliedMaterials想再回来,门槛怕是要比现在高得多。

KLA在中国少赚5亿美元,看着比AppliedMaterials轻,但对技术生态的影响更隐蔽。

KLA的检测设备不只是个硬件,更是整个制程监控体系的核心。

中国晶圆厂没法用它的设备,就只能自己找替代方案,慢慢建一套独立的检测标准和供应链。

以后全球半导体行业可能会出现两套平行的品质管控系统,到时候不管是哪家企业,研发成本和技术复杂度都会往上飘。

KLA真正的麻烦不是现在少赚点,是全球技术标准的统一性要被打破了。

LamResearch在中国的营收从32%降到24%,受冲击最厉害的是客户支援业务。

半导体设备这行有个特点,卖机器只是开始,后面十年的技术支援、升级改造、备件供应才是真赚钱的地儿。

一台蚀刻设备能用十年以上,服务收入往往是设备本身价值的两倍多。

现在中国市场的服务断了,不只是当下现金流少了,未来十年的稳定收益也没了。

AI改写制造规则

AI芯片给半导体制造出的难题,比外界想的要大得多。

NVIDIAH100芯片有800亿个晶体管,用的是台积电4纳米制程,不算最先进,但难就难在异质整合。

CPU、GPU、HBM内存得靠先进封装技术塞在一个模组里,对准精度得在1微米以下,散热还得跟上。

AppliedMaterials押的CoWoS技术,就是要在硅基板上精确放几十颗芯片,哪怕有一点点偏差,整个模组都可能废掉。

很显然,AI芯片对良率的要求,比传统逻辑芯片高太多。

传统CPU坏几个晶体管,不影响整体用,但AI芯片搞矩阵运算,一个运算单元出问题,整批数据都得错。

这就逼着检测从抽样变成全检,检测密度呈指数级增长。

KLA的先进检测技术能在制程中实时找纳米级缺陷,刚好对上这需求。

他们预计AI芯片的检测步骤会比传统芯片多40%以上,以后想在AI芯片制造里占份儿,检测技术跟不上是真不行。

AI运算的高能耗,又把3D制造技术推到了台前。

AI模型训练太费电,所以芯片设计得从平面转3D,靠缩短电子传输路径来降低功耗密度。

3D晶体管的制造,得要更复杂的蚀刻和沉积工艺,每一层结构都得有原子级的对准精度。

LamResearch开发的Halo工具,专门针对高层数3DNAND,能实现深宽比超100:1的垂直通道蚀刻。

毫无疑问,这种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正在慢慢改写半导体制造的物理边界,也让行业的竞争焦点变得更多元。

说到底,AppliedMaterials赌封装能取代传统制程,KLA赌检测需求会一直涨,LamResearch赌保持选择权更安全。

这三家看似在预测市场,其实是在选不同的生存方式:是押注单一技术抢先发优势,还是分散风险等局势明朗。

不管最后谁对谁错,有一点已经定了:半导体设备行业再也不是只拼技术就能赢的时代了,技术和政治得两头抓。

游戏规则已经变了,想回到以前那样单纯的技术竞争,怕是不可能了。

来源:点尘看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