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VS伊朗 萨达姆敢死队与伊斯兰卫士八年厮杀 毫无意义残酷战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7:47 3

摘要:如今,许多人已淡忘那场战争,唯有伊朗和伊拉克的伤残老兵仍会时常追忆 —— 上世纪 80 年代,他们尚年轻健壮,却卷入两国冲突;如今垂垂老矣,只剩满心悲凉地追问:“当年我们究竟为何而战?” 可惜,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答案。这场 20 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之一,造成

伊拉克 VS 伊朗:“萨达姆敢死队” 与 “伊斯兰卫士” 八年厮杀,一场毫无意义的残酷战争。

如今,许多人已淡忘那场战争,唯有伊朗和伊拉克的伤残老兵仍会时常追忆 —— 上世纪 80 年代,他们尚年轻健壮,却卷入两国冲突;如今垂垂老矣,只剩满心悲凉地追问:“当年我们究竟为何而战?” 可惜,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答案。这场 20 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之一,造成了无数伤亡与破坏,不仅残酷,更毫无意义。

萨达姆的野心:复刻 “阿拉伯荣光”,觊觎石油与霸权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一直渴望复刻阿拉伯军事家萨阿德・伊本・阿比・瓦卡斯・库拉希(Sa'd ibn Abi Waqqas al-Kurashi)的荣光 —— 这位古代军事家曾击溃波斯军队。但 45 年前(1980 年 9 月 22 日)下令入侵伊朗,绝非仅为 “复刻历史”。

深层动因有三:

恐惧革命蔓延:邻国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萨达姆担忧革命热情会煽动本国民众,动摇自身统治;

觊觎石油资源:他企图夺取伊朗边境富油区,扩充经济实力;

谋求地区霸权:他坚信打赢这场战争,能巩固伊拉克在中东的影响力。

入侵伊朗前,萨达姆召集将领开会,毫不怀疑伊拉克军队能速胜,甚至幻想自己能凯旋进入被攻陷的德黑兰。但并非所有军官都支持他:萨达姆的堂弟、情报部门负责人阿里・哈桑・马吉德(Ali Hassan al-Majid)曾以 “伊拉克未做好战争准备” 为由反对,却被萨达姆无视。

颇具讽刺的是,战争爆发前两天,伊朗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不少人也对本国军队状态持悲观态度 —— 但此时战争已箭在弦上:10 万伊拉克士兵陈兵边境,1500 多辆坦克、2000 余件装甲装备怠速待命,只待进攻信号。

大国角力:美苏法等国的 “暗箱支持”

萨达姆对美国的支持抱有期待,且并非空想。美国为伊拉克提供了军事、经济、政治全方位援助,甚至在本土培训伊拉克士兵,白宫曾称萨达姆是 “我们在中东的强硬伙伴”。

而伊朗则得到苏联的支持:苏联军事专家在伊朗工作,伊朗军队装备了苏联战机、坦克、自行火炮等武器;此外,法国、利比亚、朝鲜、包括东大也站在伊朗一方。

更耐人寻味的是以色列的角色: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特拉维夫与德黑兰关系密切;伊斯兰革命后两国关系骤降,但在霍梅尼执政初期,以色列仍在向伊朗出售美式装备 —— 尽管德黑兰公开否认与以色列有任何往来。

八年血战:从 “速胜幻想” 到 “血肉磨坊”

战争初期,伊拉克进展顺利:凭借装甲装备和现代化武器优势,萨达姆的军队深入伊朗境内 80 公里,攻占了霍拉姆沙赫尔、阿巴丹两座城市。但伊朗很快组织起顽强抵抗 —— 正规军之外,“伊斯兰革命卫队”(КСИР)也加入战场。

伊朗采用了残酷的 “人海战术”:参战者多为民兵,手持老旧武器,却因宗教狂热甘愿冲锋在最危险的前线。每个士兵都携带一枚 “天堂之钥”,坚信战死便能进入天堂,因此面对死亡毫无惧色。

空战方面,伊拉克起初占据战略优势,但后来双方逐渐势均力敌。最终,两国空军从轰炸军事目标,转向攻击对方的石油产地 —— 试图通过摧毁经济命脉迫使对方屈服。

整场战争陷入 “拉锯死循环”:有时伊拉克进攻,有时伊朗反击,但每次攻势最终都会因国力耗尽而停滞。尽管战火纷飞,两国城市最初仍维持着表面的正常生活 —— 只是街上的伤残者日渐增多,妇女们看到他们,便会想起被征召到前线的亲人。巴格达与德黑兰的街头,仍播放着激昂的进行曲、宣讲着 “即将胜利” 的宣言,但民众早已不再相信。讽刺的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既未动摇萨达姆在伊拉克的统治,也未削弱霍梅尼在伊朗的权威。

底线尽破:化学武器与 “无赢家” 的结局

战争让两国领导人失去理智 —— 他们无视国际法禁令,开始使用化学武器:沙林、塔崩、芥子气等毒气被投入战场,数千人死于毒气攻击,却未能为任何一方带来战略优势。

“萨达姆敢死队” 与 “伊斯兰卫士” 还疯狂轰炸对方城市、袭击油轮,但这一切都未能改变战局。两国深陷经济危机,工业停滞,却仍不愿停火,直到 1988 年,德黑兰与巴格达才终于坐上谈判桌。

这场战争最终以 “血腥平局” 收场:近 100 万军民死亡,无数人受伤;两国均未获得任何领土收益。经济损失更是触目惊心:伊拉克损失 340 亿美元,外债增加 110 亿美元;伊朗损失约 645 亿美元。

历史的教训?萨达姆的 “疯狂续集” 与末路

巴格达市中心的萨达姆·侯赛因雕像被拆除,成为新伊拉克的起点。

人们常说 “以史为鉴”,但萨达姆显然未曾吸取教训。1990 年,他又发动了对科威特的战争,此举激怒美国 —— 美国牵头组建国际联盟,对伊拉克发动猛烈的导弹空袭。十年后,“沙漠风暴” 行动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竭尽全力说服联合国安理会相信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没有成功。一年后,他承认自己的错误。

萨达姆躲藏数月后被捕,伊拉克高等法庭以 “反人类罪” 等 12 项罪名对其提起诉讼,最终判处绞刑。或许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萨达姆会想起 1980 年 9 月那个致命的决定 —— 入侵伊朗不仅击碎了他的霸权野心,更一步步将他推向失去权力、最终死于绞刑架的结局。而他掌权时的残暴,也早已为自己的末路埋下伏笔。

来源:黄胜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