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中医的路,从古到今大致有三条:一是自学,以书为师;二是课徒,跟着师父学;三是接受系统教育,也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科班培养。古人里有不少名医就是自学或者师徒传承,比如华佗、李时珍,靠着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大家。到了今天,更多人走进了学校,通过高考进入医学院学习,接
学习中医的路,从古到今大致有三条:一是自学,以书为师;二是课徒,跟着师父学;三是接受系统教育,也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科班培养。古人里有不少名医就是自学或者师徒传承,比如华佗、李时珍,靠着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大家。到了今天,更多人走进了学校,通过高考进入医学院学习,接受完整的教学体系,未来服务于大型医院。
但在广大农村和基层,仍有不少人靠自学来补充医疗资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医路。要知道,中医的根本在于“学而用之”,不论是科班出身,还是自学成才,真正能治病救人的,才算得上医生。
答案是,没有捷径,但有方法。
古人留下了一句宝贵的总结——“信、勤、静、思、恒”。这五个字,像一把钥匙,点明了自学中医的门道。它们不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而是能落实到每天读书、看病、写笔记的习惯里。学医这条路,本就漫长,少了这五个字,很容易走到半途就放弃。相反,如果能守住这五个字,就算没有老师时时指点,也能慢慢积累出自己的功夫。
先说“信”。学医的人,第一步就是要相信中医,相信这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医学体系,是真正能治病救人的。只有心里有了这种坚定的信念,才会愿意花时间钻进去,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会轻易动摇。信念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带着敬畏心去学习、去验证。历史上那么多名医留下的医案和著作,就是最好的证明。没有这种信,中医的书读几页就会放下,遇到质疑也容易摇摆,结果走不长远。
接下来是“勤”。勤分三方面:口勤、手勤、笔勤。口勤,就是多问、多念、多背。书要多读,基础的东西要能背出来,这样遇到病人才能做到胸中有数。还要敢于提问,不光问老师和同行,还要向病人请教。病人的感受和用药反馈,往往比书本更直白,更能启发临床思路。手勤,就是多查阅,多对照,遇到疑难就去翻书、查资料,扩展自己的思路。笔勤,也很关键,边学边写,把心得、方子、体会都记下来。笔记不仅方便以后查阅,更能加深记忆。很多老中医都有写日记、记医案的习惯,几十年下来,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经验宝库。
第三个字是“静”。学习中医需要静下心来,心浮气躁是大忌。中医的书浩如烟海,理论体系庞杂,如果心不静,很容易读了半天什么都没记住。静心学习,背书、思考的时候才能真正把知识刻进脑子里。就像练气功一样,只有心定了,功夫才能长进。很多人读书时总想着别的事,记住一半就忘掉一半,这样效率极低。学医不同于一般的读书考试,它关乎病人的生命健康,所以更需要全神贯注。
第四个字是“思”。读书不是死背,而是要常常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在学中医上尤其适用。中医书籍众多,流派各异,同一个病可能有好几种治法。不能盲目照搬,而要多想、多比较,结合实际去理解。比如读到某个方子,可以想想为什么这样配药?有没有别的思路?临床上遇到类似病症时,也要敢于活学活用。学医不能光师古,还要敢于创新。只有勤思考,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最后一个字是“恒”。恒心是学医人最稀缺、也是最宝贵的品质。医学不是几年就能学完的,特别是中医,讲究“博采百家、融会贯通”。很多老一辈中医,七八十岁仍然每天看书写心得。恒心意味着不怕慢,只要方向对,就一步步积累下去。有人学到一半觉得太难,就停下来了;有人因为年纪大了,就觉得来不及。其实学医不怕晚,怕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有恒心,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总能有所成就。
学中医,就像种树。信,是种子;勤,是浇水施肥;静,是让根深扎土;思,是修枝剪叶;恒,才是让这棵树长成参天大树的关键。自学虽然辛苦,但如果能守住这五个字,脚踏实地去做,终究能学有所成,也能在未来的临床中真正造福病人。
来源:言身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