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东南沿海门户,福建扼守台湾海峡,是中国与东南亚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屏障华南、华东抗战后方的关键地带。日军为切断中国海上补给线、实现“以战养战”,自1937年起多次袭扰福建沿海,1938年占领厦门,1941年、1944年两度侵占福州及周边县域,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东南沿海门户,福建扼守台湾海峡,是中国与东南亚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屏障华南、华东抗战后方的关键地带。日军为切断中国海上补给线、实现“以战养战”,自1937年起多次袭扰福建沿海,1938年占领厦门,1941年、1944年两度侵占福州及周边县域,试图以沿海据点控制福建全省。
在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在正面战场受阻后,将细菌战作为削弱中国抗战力量的阴狠手段。福建与浙江、江西、广东等细菌战重灾区相邻,日军在浙赣战役中实施大规模细菌战后,利用难民流动、特务投毒等方式,将鼠疫、霍乱、伤寒、疟疾等病菌引入福建,借战乱环境加剧疫情蔓延,企图以疫病瓦解福建军民抵抗意志。
日本侵华期间组建多支细菌战部队,妄图以反人类暴行加速侵略进程。在东北,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于1936年在哈尔滨成立。1940年,华北甲字第1855部队在北平正式成立,以“防疫给水”作掩护,在华北投放霍乱菌等。在华中、华南战区,华中荣字第1644部队、华南波字第8604部队则是戕害福建的细菌战元凶。
华中荣字第1644部队1939年于南京成立,常与731部队协同,在浙赣投菌,致使鼠疫借难民流入福建浦城等地。华南波字第8604部队1938年在广州设立,将福建列为重点“关注”区域,曾在福州战役后解剖尸体检测鼠疫,还走私带菌老鼠,让鼠疫在福建沿海蔓延,给福建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日本对福建实施细菌战的传播路径分为两种。第一种方式为直接进攻,“日寇侵占福州后,为稳固闽江口战略要地,向福建全省实行狂轰滥炸。据战后不完全统计,福建49个县遭到日机的袭扰轰炸,日军出动飞机642次,3104架次,投弹5511枚,炸毁房屋23105间,死伤人数6430人,直接损失9770多万元”。很多的细菌就由日军专用飞机投向福建战场,1942年福州鼠疫大暴发前,目击者称日军飞机低空掠过城区,投掷混有麦粒的不明粉末,随后出现大量死鼠,这与华中荣字第1644部队的细菌投放是高度相关的。
第二种方式为间接扩散。由于日本军力不足,“惟敌对我内地之阴谋,已因军事上之无力侵犯,而改用特务上之毒菌之进攻”,“两月来,敌领馆遣派此种汉奸百余名,携带毒菌,潜入闽省各地,将到处施放毒菌,造成我内地之广泛疫区,用毒菌杀害我民众”。1942年浙赣战役后,浙江衢州、龙泉的鼠疫难民涌入浦城,“疫情随难民传入”,随后沿闽江航运扩散至建瓯、南平。江西黎川的鼠疫则沿富屯溪顺流而下,1943年邵武、顺昌相继暴发疫情,形成与江西疫区相连的感染带。
日本侵略者的细菌战给福建人民造成的灾难罄竹难书,“福建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鼠疫发生最严重的省份”。据国民政府卫生防疫部1948年的统计,“1939至1948年全国共有17省发生鼠疫患者共38296人,死亡22298人,而其中福建一省的鼠疫患者便高达18686人,死亡11275人”,患者和死亡人数是当时国内最高的。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抗战期间及其之后的时间内,福建鼠疫患病和死亡人数更甚,特别是在日本侵略福建期间,福建居民因鼠疫死亡的人数高达59842人。
日本七三一研究会编著的《细菌战部队》一书指出,1942年至1943年间在福建发生的鼠疫大流行不是正常的,因为“在那附近(鼠疫)都是比较罕见的疾病”,联系当时日军进行的福州战役以及侵华日军的证言,都指向华南波字第8604部队的参与。
鼠疫的流行造成了福州人口的锐减,福州“第一次沦陷时人口37.66万人,有难民9.3万人,逃出5.7万人;第二次沦陷时人口25.8万人,有难民8.05万人,逃出4.87万人”。人口锐减很大程度是因鼠疫死亡,“阖乡之人,时时刻刻,耳只闻啼哭之声,目但接不祥之物,其神经所受痛苦,有谁能堪”。
1938年4月18日,经国民政府批准,决定将福建省省会从福州迁到闽西北山城永安。5月,省政府机关及所属单位陆续内迁永安。日军为了逼迫福建人民屈服,继续在永安使用空袭与细菌战。据《永安县志》记载:“日机大规模轰炸永安七次,其中最大的三次都在福州沦陷期间。1941年8月12日,日机15架经闽南飞袭永安,市区新街中华路炸成火海,400余间房屋化为灰烬;8月20日,日机15架轰炸永安,市内多处发生火灾,毁屋100多间。1943年11月4日,日机30架突袭永安,投弹百余枚,炸毁房屋437间,死209人,伤186人,流离失所4022人,为永安空前之浩劫。”
日军空袭伴随着细菌战,“当时国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临时驻地在永安,每遭一次日军飞机轰炸,随即便发生一次疫病流行”。据《永安县志》记载,福建省会内迁至永安后,鼠疫、疟疾、霍乱、天花、伤寒等时有发生,特别是鼠疫对永安人民的戕害更甚。1941年至1943年间,“永安城疫流行,男女老幼,谈鼠色变”。苏珍辉在1943年8月6日所记载的日记(后整理为《永师日记摘抄》)中清楚地写道,“数月来的鼠疫,福州、建瓯、永春……几乎各地都有,日患疫者,不可胜计,而十之八九都不治而终。这黑色恐怖,我想决不会亚于中古世纪黑死病流行的恐怖。死神的魔手伸到各人的面前”。
虽然当时成立了永安防疫委员会,省巡回防疫总队、省立永安医院等机构亦参与其中,但因为力量不足和血清不够,“各种传染病仍广为流行,烈性传染病也时有发生”。除了鼠疫,永安的疟疾影响也是极广的,当地流传这样的民谣:“有人来永安,无骨回家乡。”据当时福建省卫生试验所抗疟队的调查,永安“疟疾发病每年在3万人以上,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省立永安医院统计,门诊十之七八为疟疾病人”。省卫生处在永安“增设抗疟室,还建立抗疟队、省防疫大队、省防护团和永安县警察局卫生科等卫生防疫机构,但成效不大”。
《浦城县志》对这一时期鼠疫的传播途径和危害情况也有详细记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军侵占浙江,鼠疫随衢州、龙泉两地难民传入浦城,沿公路线传播到富岭、城关、大游、仙阳和蒋溪口等5村镇,发病615人,病死508人,病死率达82.6%。是年,福建省防疫大队第一分队派人驻浦,从事鼠疫防治工作,但仍未能控制鼠疫病蔓延的势头。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城关、观前、连墩等3个村发病69人,病死54人,病死率78.26%。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在苏处衙发现鼠疫患者,蔓延甚广,以富岭最为严重。至9月份,县卫生院医疗的患者252人,死亡177人”。
这种高烈度的疫情都指向了日本的细菌战,尤其是日军所播撒的鼠疫病菌。根据在华传教士1942年的信件,中国福建暴发了严重的淋巴腺鼠疫,在一个小镇上约有400人死亡,血清和训练有素的护士严重短缺。1943年12月,英国情报机构也再次证实福建暴发了淋巴腺鼠疫疫情。
日本侵略福建期间,在福建境内广泛撒播了包括鼠疫在内的各类细菌武器,造成了福建省1942年至1943年期间的鼠疫大流行,福州、厦门、南平、三明、泉州、宁德各地深受其害。由于鼠疫等高烈度的疫情难以控制并持续蔓延,据统计,1946年福建因鼠疫死亡的人数高达19089人。
回望日本在福建实施细菌战的这段黑暗历史,我们深感悲痛和愤怒。日军的这种反人类罪行,违背了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一历史事实不容掩盖,更不容遗忘。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