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喀文化润疆新篇章,丁和携《丝路新疆》走进喀什六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23:35 1

摘要:二十二年行走,四十九次赴疆,三百二十帧影像,一位摄影家的丝路情怀在喀什校园里激荡起文明传承的涟漪。9月21日下午,喀什第六中学的礼堂内,“夜光杯进喀什校园”特约指导老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丁和与学生们分享着自己二十余年新疆摄影生涯的感悟。

二十二年行走,四十九次赴疆,三百二十帧影像,一位摄影家的丝路情怀在喀什校园里激荡起文明传承的涟漪。9月21日下午,喀什第六中学的礼堂内,“夜光杯进喀什校园”特约指导老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丁和与学生们分享着自己二十余年新疆摄影生涯的感悟。

丁和为喀什六中 的师生带去了一场生动的讲座

这场活动也是“书香润心·影像传情”沪喀文化润疆成果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影还乡,四十九次新疆行的初心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对口支援喀什15周年。作为这一重要时间节点的献礼,丁和携新近出版的《丝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回到喀什,这也是他第49次踏上新疆的土地。

“这一次与之前的摄影之行完全不同,而是一次‘光影还乡’。”丁和动情地说。他首次到喀什是2005年春节,而今带着沉淀了二十余年心血的作品返回拍摄起点,别具深意。

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致辞

《丝路新疆》这部著作包含约19万字、配图320张,系统展示了丝路上的新疆。出版方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评价,这本书能打开人们对新疆的认知之窗,让更多人知道,这里不只有草原和沙漠,更有延续千年的文明血脉。

文明记忆,摄影镜头下的丝路遗存

丁和与新疆的缘分始于20多年前,当时他受国学大家冯其庸先生引导,开始钟情于新疆历史人文遗迹的摄影。经过20多年的拍摄,终于成就了这本《丝路新疆》。

在过去22年中,丁和48次来到新疆,足迹印在8个地州的沙砾上,27个县市、56个乡镇的土路上。他的镜头记录下了众多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古迹,如土垠遗址、脱西克烽燧、桑株岩画等。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盛春寿致辞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盛春寿在新疆从事文物工作三十余年,与丁和相识19年。他特别指出,随着新疆发展步伐加快,风雨侵蚀与城市变迁给文物保护带来挑战,丁和的摄影作品为新疆留下了珍贵的视觉档案。

文化桥梁,沪喀学子共筑交流平台

在喀什第六中学的分享会上,丁和从风光摄影谈到文化考古,分享了2003年初次踏足新疆的震撼经历,以及受冯其庸先生启发转向丝路文化影像记录的心路历程。

“夜光杯进喀什校园”特约指导老师丁和

他告诉学生们,这部历时二十余年的心力之作并非简单的影像集合,而是串联千年时空、全景式展现新疆历史遗存与多民族生活的文化读本。

“摄影是一种‘阅读’,摄影是一种‘书写’。”丁和在讲座《用镜头读写“丝路新疆”这部大书》中,让同学们明白了这一道理。

喀什第六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静表示,此次《丝路新疆》读者见面会是沪喀文化深度交融的生动体现,展现了“沪喀两地心连心,万里援疆情意真切”的动人篇章。

“夜光杯进喀什校园”活动至今已举办三季,从第一季“读美文”到第二季“写美文”,再至如今的“行天下”,脉络相承,为喀什学子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同唱“明天会更好”

喀什六中高二年级的学生麦麦提托合提在听完分享后表示:“通过丁和的分享,我再次体会到‘大美新疆’。我希望我能去到丁和老师拍摄的每一处风景,去感受他拍摄时的感受。”

对于喀什的学子们来说,这场讲座在他们心中种下的不仅是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更是一颗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种子。

来源:世界静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