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现居城市却心系故土的人,这则消息如同投入心湖的一颗石子,激起了我内心的层层涟漪,既充满期待,又夹杂着几分好奇与疑惑。
关于农村发展的消息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9部门联合发布!
2027年底前,四成农村将迎来‘大变样’”。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现居城市却心系故土的人,这则消息如同投入心湖的一颗石子,激起了我内心的层层涟漪,既充满期待,又夹杂着几分好奇与疑惑。
我决定静下心来,整理思绪,将这份复杂的情感记录下来。
核心信息:
2025年1月14日,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其规格之高、覆盖范围之广,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国家推进乡村发展的坚定决心。
方案明确指出,到2027年,要实现美丽乡村整县建成的比例达到40%,完成6万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消除较大面积的劣V类水体;
到2035年,美丽乡村将基本建成,重现小时候在村口小河里摸鱼捉虾的美好景象。
我的思考:
不过,与许多网友,我最先想到的还是会不会大规模拆迁”。
毕竟,近年来城乡结合部、空心村的拆迁消息屡见不鲜,让人不禁将“大变样”与“拆迁”等同起来。
但仔细阅读方案后,我发现这次的美丽乡村建设远不止拆迁那么简单。
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到清洁能源替代、乡村美化绿化和风貌引导,几乎涵盖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我老家为例,去年我们村刚建了污水处理池,小河变得干净多了。
但仍有不少闲置的老房子和路边的垃圾。
如果按照方案要求,对宅基地进行重新规划,利用闲置房屋,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家乡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重点村庄的未来展望:
方案中提到的重点村庄,更是让我对家乡的未来充满期待。
以我老家为例,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常住人口减少,闲置房屋超过一半,正好符合“空心村”的标准。
方案提出通过“合村并居”重新规划,盘活闲置宅基地。
这样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能集中建设学校、卫生室等基础设施,方便老人就医和孩子上学。
此外,方案还强调要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和自然风貌,杜绝私搭乱建。
我认为这一点特别好,如果能保留村里的老槐树、老戏台以及统一而有乡土气息的民居,家乡既能变美,又能留住“根”。
农二代权益关注:
除了家乡的变化,我还特别关注户口迁出的农二代权益问题。
我身边不少朋友和我一样,大学毕业后将户口迁至城市,定居在城市,但心里始终惦记着老宅基地和房子。
之前一直担心老家拆迁或建设我们的权益。
但这次方案明确指出,只要曾经是农村户口,与村集体有稳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就算户口迁走,仍属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宅基地上的房子是私有资产,能获得货币补偿,这打消了我的顾虑。
农业发展与生态治理:
我还想到了村里的王叔,他承包了几十亩地种果树,但收入一直不稳定。
方案中提到的“产业潜力村”正是像他这样的村子。
如果能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引进新技术、打通销售渠道,比如发展采摘园、线上直播卖水果等,说不定就能带动村民增收。
此外,方案还强调要加强乡村水土流失治理,通过治理坡地、种植经济林或中药材等措施,既能改善生态,又能增加村收入。
晚上给老家的父亲打电话,聊起这个《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父亲听了特别高兴,说村里已经开会传达了政策,接下来要先修通往镇上的柏油路,还要在村头建一个文化广场。
他还说,村里的老人们都盼着早点把环境整治好,完善基础设施,让在外的年轻人过年回来时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家乡。
我知道,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
但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问题肯定都能逐步解决。
2027年虽然还有两年多,但我已经开始期待了。
期待下次回家时,能看到干净整洁的街道、清澈见底的小河,看到老人们在文化广场上跳舞、聊天,看到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打拼。
这场乡村“大变样”,不仅是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乡村活力的重塑和生活的提升。
无论是留在农村的乡亲,还是像这样的农二代,都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机会和归属感。
希望各地都能好好落实这份方案,让更多农村像方案里描绘的那样一步步变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我们的乡愁有处安放。
来源:倾盆大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