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2日,辽宁省新民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报告单中出现“是他妈的有及小结节样影”的脏话事件,将医疗文书规范性与医患信任危机推上风口浪尖。尽管涉事医生以“眼花打错字”致歉、院方宣称“已与当事人和解”,但这场由技术失误引发的舆论风暴,暴露出医疗行业在数字化转
2025年9月22日,辽宁省新民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报告单中出现“是他妈的有及小结节样影”的脏话事件,将医疗文书规范性与医患信任危机推上风口浪尖。尽管涉事医生以“眼花打错字”致歉、院方宣称“已与当事人和解”,但这场由技术失误引发的舆论风暴,暴露出医疗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亟待填补的管理漏洞与责任真空。
9月21日,一名36岁男性患者在新民市人民医院接受胸腺区影像检查,次日领取的报告单中“检查所见”一栏赫然出现“是他妈的有及小结节样影”的表述。视频经网络传播后,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网友质疑“医疗文书是否沦为情绪宣泄场”。
涉事医生沈某(60岁,影像科审核主任医师)回应称,因年龄导致视力模糊,在输入“实体密度”时拼音首字母误触联想词库,导致系统自动生成不文明用语。院方则于9月23日发布通报,承认“打字错误造成不良影响”,并强调已对涉事医生批评教育、全院通报,同时与患者达成和解。然而,新民市卫健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正在调查处理”,暗示事件远未画上句号。
尽管院方以“和解”试图平息争议,但医疗文书的特殊性决定了此类事件不能止步于私了。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规范书写病历等医学文书”,而《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因过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此事件中,涉事医生的行为已超越普通笔误范畴:
职业失范性:医疗文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诊疗依据,其严谨性直接关乎患者后续治疗决策。若其他医生因脏话表述误判病情,或患者因情绪受挫延误治疗,医院可能面临“未尽到与医疗水平相应诊疗义务”的指控。系统漏洞性:涉事医院使用的电子病历系统未设置敏感词过滤功能,暴露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短板。相比之下,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在2025年8月因CT信息错误引发纠纷后,不仅主动为患者复检,还启动对相关科室的依法追责,其处理流程更显规范。舆情示范性:医疗行业具有强公共属性,此类事件易引发“塔西佗陷阱”。2024年某医院外科医生因影像科报告错误导致手术部位偏差,最终被法院判定为“责任事故”,凸显司法实践对医疗过错的零容忍态度。涉事医生“60岁眼花”的辩解,折射出医疗行业人才结构转型的阵痛。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三级医院医师平均年龄达43.2岁,其中影像科等辅助科室因工作强度大、职业暴露风险高,年轻人才流失率长期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部分高年资医生被迫延长职业寿命,却面临数字化工具使用障碍:
操作技能断层:电子病历系统依赖拼音输入、语音识别等技术,而老一辈医生更习惯手写病历,系统误触率显著高于年轻群体。责任界定模糊:当医生因技术不熟练导致文书错误时,责任应由个人、医院培训体系还是系统开发商承担?目前尚无明确法规。管理滞后性:多数医院对电子病历的审核仍依赖人工抽查,缺乏AI实时纠错机制。反观金融行业,银行柜面系统已实现敏感词自动拦截、交易风险实时预警,医疗行业数字化水平亟待追赶。技术层面:强制推行医疗文书智能审核系统,对脏话、错别字、逻辑矛盾等内容实时拦截;建立医生操作技能认证体系,未通过数字化工具考核者不得独立出具报告。制度层面:将医疗文书规范纳入医院等级评审核心指标,对连续出现低级错误的科室实施“一票否决”;完善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要求医院自证无过错。人文层面:针对高年资医生开展“数字适老化”培训,配备年轻医生作为“技术助手”;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增设“老年模式”,简化操作界面、放大字体显示。新民市人民医院事件中,患者选择和解或许出于息事宁人,但公众的持续关注表明,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要求已从“治病救人”升级为“零缺陷服务”。当医疗纠纷从“手术台”蔓延至“报告单”,从“技术事故”演变为“信任危机”,任何“笔误”都不应成为免责盾牌。唯有以制度刚性守护医疗文书尊严,以技术温度弥合医患信任裂痕,方能避免类似事件成为压垮行业公信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源:小锌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