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三次科举落榜后,他揭竿而起,铲除了祸害中国800年的毒瘤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0:18 1

摘要: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渐渐瓦解了士族大家对朝廷人事的把持,至两宋时,终于迎来庶族天下,越来越多非士族出身,有真才实干的人走上朝堂,成为国之柱石。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渐渐瓦解了士族大家对朝廷人事的把持,至两宋时,终于迎来庶族天下,越来越多非士族出身,有真才实干的人走上朝堂,成为国之柱石。

然而,科举虽然给了很多人机会,但更多的人得到的却是失望。

相对于如今的高考,古代的科举更加贴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说,尽管有人能够通过科考鲤跃龙门,一举登入天子堂,但事实上更多的人皓首穷经毕生,连科考的门槛都没能迈过。

对于一名读书人来说,屡试不第之后该当如何?

有的人选择继续埋头苦读,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如范进。

有的人不再执着仕途,而是隐于田园,做起了隐士,如孟浩然。

还有的人因为心中的愤懑和憋屈,选择了与朝廷势不两立,举起了反抗的大旗,如黄巢。

黄巢是曹州冤句人,也就是如今的山东菏泽曹县,生于元和15年。

在这一年,唐朝的统治者宪宗被人杀害,穆宗匆忙即位,开始整顿时局。

大唐在这一年很不安稳,西有吐蕃进犯,南有杨清叛乱,为数不多的好消息,是新任的成德节度使归顺了朝廷。

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这都与尚在襁褓中的黄巢没有太大关系。

黄巢成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祖上几代都以卖盐为生,他自小就文武皆备,能舞剑、会射箭,骑马也骑得很溜。

他文学上的造诣可能不如武学,但也能称得上“天才”,自小就有诗名,5岁就能对诗。这一点,他比起骆宾王、王维这些大诗人恐怕也不见得逊色。

在当时那个年代,诗写得好对于科考来说算是“对口”,因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诗赋,只是进士科不光考诗赋,也考时政,也考儒家经典。

在唐代,虽然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科考制度,可士族门阀的影响力依然在,很多士族子弟根本不用考试,只凭家世就能进入朝堂,占据一个官位,普通百姓想要通过考试入仕途,还是非常难。

长大后,黄巢连续多次应考进士科,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不过,他没有像范进那样执着于登朝廷的龙门,毕竟家里有矿,做不了官回家继承庞大的家业就完事了。于是在屡屡挫败后,黄巢回了曹县老家,做了“盐N代”,成了当地盐帮的老大。

公元7世纪下半叶,整个大唐帝国正处在动荡不安的前夕,自唐懿宗咸通年间,各地时发洪水,尤以河南灾情最加严重。

按理说,发生洪灾后,当地官员应该上报,让朝廷下令赈灾,可官员们却在发生洪灾后隐瞒不报,再加上当时朝廷屡屡用兵,不断增派赋税,导致河南地区的百姓怨声载道。终于在公元875年,濮阳有个叫王仙芝的盐贩子拉出了反旗,并很快攻陷了郓州等地。

王仙芝造反的前一年,黄巢所在的关东情况也不太妙,出现了大旱。但朝廷还是不顾百姓死活,仍然强行要求百姓交租服役,许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就聚集在了盐帮大哥黄巢身边。

王仙芝揭竿而起不久,已经55岁的黄巢也和一众侄子、外甥聚集了八千多人来响应这位同行,走上了反唐之路。

不久,王仙芝战死,黄巢被起义军首领推举为王,成为了起义军的新领导。此后,他带着所部辗转南北,流动作战,终于在公元880年的冬天,打进了那个令他数次在考场失意的伤心地——长安。

而长安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唐僖宗,早在起义军进城前就跑了,黄巢大军没费多少力气就进了京城。

攻进长安后,黄巢对李唐宗室高举屠刀,宗室成员几乎无一幸免。而对于官绅士族,他也同样没有手软,有官员因为惧怕甚至举族自尽。

几天后,黄巢称帝,并建立了一个非常短暂的“大齐政权”,下令罢免了唐廷所有的3品以上官员。

几十年前,黄巢应该不会想到,他此生虽然无缘做状元,但却做了个不太正宗的皇帝,而且还有4年的帝王生涯。

公元883年,在和唐军反复交战了两年多的时间后,黄巢不敌李克用,败走长安。此后,他又和唐军打了两年,最终兵败战死。

黄巢的死因在历史上一直充满了疑点,向来有很多说法,有说自杀的,有说被他外甥所杀的,还有一种说法甚至说他出家做了和尚。

黄巢的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可这场起义却给士族门阀带了巨大的冲击,此后,门阀制度这个祸害了古代中国800余年的毒瘤,被铲除了。不过,它也造成了唐末超强藩镇的出现,最终导致了大唐的覆灭。

来源:历史很有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