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进鹏今年93岁,身体硬朗,讲起话来中气十足。每天看会儿报纸写点文字,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当接过金灿灿、沉甸甸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位老兵抚摸着纪念章声音哽咽:“感谢党中央,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富强我们的军队更强大……”说起当年战斗的故
陈进鹏今年93岁,身体硬朗,讲起话来中气十足。每天看会儿报纸写点文字,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当接过金灿灿、沉甸甸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位老兵抚摸着纪念章声音哽咽:“感谢党中央,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富强我们的军队更强大……”说起当年战斗的故事,老人一下打开了话匣子,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他依然是鏖战沙场的战士……
1943年,母亲带着11岁的陈进鹏投靠身在抗日根据地的姥姥,在共产党领导下,他进入流动抗日小学,接受抗日爱国教育。在根据地,男女老少齐上阵打仗的气氛很浓厚,陈进鹏深受感染,小小年纪便加入儿童团,和小伙伴们在村口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传递消息,老师还组织他们去集镇发动宣传,喊口号、写标语等。
1945年初,抗日战争处于反攻阶段。同村里,母亲送孩子、媳妇送丈夫上前线的故事数不胜数,母亲也把13岁的陈进鹏送到部队参加八路军,实现了他拿枪打鬼子的愿望。因为年龄小,陈进鹏被安排在县委机关公安局警卫连当通讯员、警卫员,后来又做武工队宣传员。
至今,陈进鹏还记得部队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学骑自行车。因为工作需要,他要给公安局长、侦察股长传递消息,夜间要到敌占区做侦察活动,可以说,他会骑自行车的时间跟参加革命的时间一样长。
陈进鹏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是灭蝗虫。潍北地区盐碱地多,是蝗虫繁殖的温床。蝗虫大军是农作物的天敌,为了保卫为数不多的庄稼地,部队全员争分夺秒,如同战斗一样火速参与救灾。陈进鹏和战士们一起挖地壕,把蝗虫赶进去、埋起来,从蝗虫口下解救粮食。
1945年8月,陈进鹏参加攻歼日伪据点田柳庄的战斗。因为年龄尚小,他从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组织带领支援前线的乡亲给前线人员送开水喝。
1946年,陈进鹏进入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教导大队学军事、学政治;1947年6月至9月,他调进渤海军区政治部新闻学校学习新闻业务,同年10月初结业分配至军区《前锋报》前线版担任报道员,同时还兼任军区前方指挥部(即渤海纵队)宣传部书记。当年的他,每天背着收音机,按时收听新华广播电台播发的“纪录新闻”节目,记录下来编写战讯发给连队。
说起进入新闻业的往事,陈进鹏调侃:“我是进入新闻圈,‘硬’当知识分子。”这个“硬”字饱含了他对党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服从,以及对业务一心一意的刻苦钻研精神。那时他文字水平低,有时字不会写就画个样,宣传部长再给填上,就这样,他慢慢地在实践中学习,写作水平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提高。
当被问到是什么原因让他在新闻行业40余载,坚守如此之久?他说:“我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听党话、跟党走。”
1949年5月,陈进鹏跟随部队三野九兵团第33军参加解放上海战役,并参加了攻取月浦、杨行、宝山、吴淞的战斗。与在一线冲锋陷阵的战士不同,他是手拿笔杆子当刀枪使的记者。在前沿阵地,陈进鹏冒着敌人的炮火采访,在距离战场几百米的一个掩蔽部编报、印刷。当时环境艰苦,作战那些天几乎每天都下雨,雨水漏进棚里,头顶上不时有子弹、榴弹飞过,天上还有敌机扫射,陈进鹏和战友全然不顾,坐在小板凳上刻钢版,印发了五期团报和40多种小型传单,将广大官兵艰苦奋战的精神传递到前线的每一个战壕。
从部队转业后,陈进鹏被分派到《文汇报》工作,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担任驻站记者,后任报社总编办编务主任等职务。
1958年,陈进鹏发表了一篇新闻通讯《闪闪发光的年青人》,文中讲述了上海青年忘我工作、舍己为人、相互协作的精神和态度。他说,那个时候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是一种风气,年轻人都是精神昂扬、意气风发,一起协作、互相支持,遇到困难共同解决,为建设社会主义无私奉献。
1986年,陈进鹏前往电影《芙蓉镇》拍摄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采访,完成通讯《飘来一座“芙蓉镇”》,对宣传地处深山的小村寨和电影本身起了极大助推作用,提振了发展初期的湘西旅游业。
如今,他已经93岁,依然忙碌地整理着以前的资料,想写点东西,他说:“我要趁自己还记得住,把自己参加过的重要事件都记录下来,让后生们知道真实的历史……”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