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是真的吗?诸葛亮南征平叛,采取攻心战,获当地人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8:56 1

摘要:公元223年二月,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的刘备自知自己时日无多,他立刻派人把诸葛亮从成都接到白帝城,准备交待后事。

公元223年二月,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的刘备自知自己时日无多,他立刻派人把诸葛亮从成都接到白帝城,准备交待后事。

刘备对诸葛亮说道:“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听完这句话,诸葛亮不禁潸然泪下。

两个月之后,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里面病逝,诸葛亮根据他生前的遗愿,把他的遗体运往成都进行安葬。

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当中的记载,自从刘备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刘禅继承皇位,蜀汉朝廷的大小事务都是由诸葛亮做主,刘禅只是当一个甩手掌柜。

从这个时候开始,诸葛亮的权力开始达到了顶峰。

自从蜀汉政权建立以后,南中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一带)从名义上归附蜀汉朝廷,实际上仍然是处于一种半独立状态,等到刘备刚一病逝,就爆发了大规模叛乱。

发动叛乱的两个首领分别是汉族的雍闿和蛮族的孟获。

雍闿是南中地区的一个豪强,他一心想要趁着天下大乱称王称帝,所以就极力煽动孟获一起发动叛乱。

然而,当地的百姓认为,南中地区在蜀汉政权的统治之下安居乐业,凭什么要发动叛乱呢!

于是,雍闿就对百姓说:“蜀汉朝廷最近下发了一道圣旨,要让你们进献贡品!”

老百姓回答说:“向朝廷进献贡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啊!”

雍闿继续说:“蜀汉朝廷要求你们进献的贡品是三百条黑狗,全身上下必须是一律乌黑,还有三斗螨脑,你们能够凑齐这些贡品吗?你们要是交不上来,他们就会派兵攻打你们。”

百姓听完,感觉蜀汉政权简直不给活路,这些贡品上哪里去找呢,还是干脆通过造反谋求生路吧!

南中叛乱爆发以后,诸葛亮并没有急着出兵平叛,而是对雍闿进行招安。

在谈判中,雍闿直接回复道:“你们让我归附,但是现在天下有三个朝廷,我也不知道归附哪一个,我干脆直接建立第四个朝廷吧。”

眼看招安雍闿的计划破灭,诸葛亮只好改变策略,决定出兵平定南中叛乱。

公元225年5月,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成都出发,马谡一直送他走了几十里山路。

诸葛亮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你请回吧!”

马谡说道:“我再多送您一程吧!”

诸葛亮意识到了马谡话中有话,便询问其中的详情。

马谡回答说:“您这次前去平定叛乱,打胜仗并不难,难的是你一打,叛军就投降,你一走,叛乱又开始造反了,这该怎么办呢?总不能把他们全部杀光吧,这也不符合我们蜀汉以仁义为本的立国之道。”

诸葛亮说:“我也为这事犯愁呢,你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于是,马谡向诸葛亮传授了一个秘诀,在《三国志》注引《襄阳记》当中这样记载:

“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马谡的意思是说,正确的用兵之道,并不是攻打敌人的城池,这是下策;如果能够战胜敌人的内心,做到以心换心,用心攻心,这才是上策。

马谡刚一说完这话,诸葛亮立马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于是,诸葛亮说道:“我已经懂了,您请回去吧!”

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在平叛的过程中使用“攻心”的方式,很快就平定了南中叛乱,在彻底征服当地首领的同时,也收获了当地百姓的欢心。

因此,当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从南中地区撤离之后,当地再也没有发生过叛乱。

清代学者赵藩在位于成都的武侯祠里,曾经写下了一副著名的对联:

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是: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而这副对联,又被后世称为“攻心联”。

上联是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平定南中叛乱,并不是因为蜀汉大军有多么能征善战,而是他能够使用攻心战术。下联是说,诸葛亮能够依法治蜀,关键在于他能够审时度势,根据具体情况从而具体对待,律法不能太宽或太严。

在小说《三国演义》当中写道,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来到南中进行平叛,巧妙设下了反间计,雍闿被部将斩杀,并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蛮族的首领孟获。

诸葛亮问道“你是否服气?”

孟获回答说:“我不服!我之前不知道你的底细,现在我知道了,你如果把我放走,咱们再打一仗,我一定能在战场上打败你!”

诸葛亮说:“行,那我现在就放了你!”

孟获离开之后,带领部队跑到了邓赊豪猪洞(如今的云南邓川),并在这里与蜀汉大军展开了一场战斗。

诸葛亮使用计谋第二次俘虏了孟获,大大削弱了孟获的实力,使他无法再对蜀汉政权构成威胁。

可是,孟获还是不服气,诸葛亮又把他放了。

孟获这一次联合了当地的一支部落,部落里有一支藤甲兵。

每个藤甲兵的身上都穿着一种使用山藤制作的“铠甲”,把山藤在油里浸泡多年,然后拿出来晒干,编织成一个“铠甲”,穿在身上,可以抵御刀剑的砍杀。

见此情景,诸葛亮在途中埋上火药,把藤甲兵都给炸死了,在佛光寨(如今的云南普洱)生擒了孟获。

虽然已经被抓三次,但是孟获还是不服气,诸葛亮又将他释放。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诸葛亮在治渠山(如今的云南永胜)第四次生擒孟获,在爱甸(如今的云南顺宁)第五次生擒孟获,在怒江边第六次生擒孟获,在蟠蛇谷(如今的云南凤庆)第七次生擒孟获。

随着孟获连续七次成了诸葛亮的俘虏,对他来说可是巨大的心理打击,他的部队也几乎被消灭干净,再也没有反抗蜀汉政权的实力。

而这一次,孟获彻底被征服了,也不愿再与诸葛亮为敌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擒孟获”的故事。

与此同时,随着孟获的归降,南方地区再也没有叛乱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了蜀汉政权在南方地区的长治久安。

然而,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里面掺杂了太多虚构和玄幻的情节,唯有“七擒孟获”这件事情却写得惟妙惟肖,仿佛跟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一样。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究竟是真是假呢?

在东晋时期史学家习凿齿撰写的《汉晋春秋》一书当中,就记载了“诸葛亮曾经对孟获七擒七纵”的事情。

由于习凿齿生活在东晋时期,距离三国时期比较接近,因此他撰写的《汉晋春秋》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除此之外,东晋时期史学家常璩(qu)撰写了一部中国西南地区的地方志书,名叫《华阳国志》,与习凿齿撰写的《汉晋春秋》出自同一朝代,其中也记载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情。

而最早记录“七擒孟获”的来源,就是出自《汉晋春秋》和《华阳国志》。

但是,令人感到疑惑的是,生活在蜀汉和西晋之交的史学家陈寿,他在写《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的时候,却没有记载任何关于“七擒孟获”的事情。

陈寿原本就是蜀汉时期的官员,几乎和诸葛亮生活在同一时代,如果诸葛亮曾经“七擒孟获”,那么他必然会把这件事情写进《三国志》里面。

因此,很大的一种可能就是,“七擒孟获”的故事是在三国时期之后,民间为了歌颂诸葛亮的功德,而流传出来的一个传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七擒孟获”的故事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正常来说,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来到南中地区平定叛乱,两军交战,刀枪无眼,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好不容易捉到了叛军的主将,怎么可能将他“捉了放,放了捉”呢?

这样未免也太儿戏了吧!

简直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

实在是有些不合常理,更不符合诸葛亮的性格!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性格一向是谨小慎微,就算他再怎么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恐怕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定能够接二连三的活捉孟获。

况且,诸葛亮的使命是平定叛乱,只要有战争打,就避免不了会有将士牺牲。

诸葛亮难道不会想到,每当放走孟获一次,下次再打的时候,会有多少将士为此而丢掉性命,即便他再怎么听从马谡交代的“攻心”策略,他也不会拿着将士的性命开玩笑吧!

因此,对于诸葛亮对孟获捉了七次,又释放七次的故事,虽然不能不信,但又不能全信,总之不要太过于当真就行啦!

那么,“不能不信”的依据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即使“七擒孟获”的故事是民间流传出来的说法,也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

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平定南中叛乱的时候,采取了攻心策略,而民间通过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就流传出了“七擒孟获”的故事。

唐朝时期的大将李靖撰写过一部兵书《唐李问对》,里面是以唐太宗和他之间的问答形式,其中探讨了军事问题,包括战略战术、军队训练和选将用人等等方面。

根据《唐李问对》当中的记载,唐太宗和李靖在谈话的过程中提到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唐太宗问道:“诸葛亮真是太厉害了,七擒孟获就是一个战争史的奇迹,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于是,唐太宗和李靖讨论了半天的时间,最终仅仅只是得出了一句结论,那就是“兵法本于王制”。

由此可见,诸葛亮用兵的思想核心正是“兵法本于王制”,这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色所在。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实施“攻心”策略的呢?

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民族自治;

根据《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当中的记载,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平定了南中叛乱之后,他就开始“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渠率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个首领,诸葛亮把他纳入进了蜀汉政权的官僚体系当中,继续让他负责管理当地的部落,这也是一种民族自治的体现。

诸葛亮实施的民族自治,并不意味着说蜀汉政权不再过问南中地区的事情,之所以这样做,反而大大加强了朝廷和南中地区的联系。

从此以后,蜀汉朝廷每年都会从南中地区选拔优秀的人才,让他们来到朝廷任职,例如孟获、孟琰等人。

除了选拔优秀的人才以外,蜀汉政权还从南中地区抽调英勇的战士,专门组建了两支特种兵,一支是擅长平原作战的虎步军,另一支是擅长山地作战的无当飞军。

有了这两支特种兵的助阵,诸葛亮在后来进行北伐的时候更加如虎添翼。

不仅如此,蜀汉朝廷每年都会向南中地区投入大量费用,不仅把先进技术引入进去,还把制度和文化引入进去,帮助当地的少数民族生活和发展。

第二个方面:因俗设法;

所谓“因俗设法”,是指根据当地百姓的风俗和习惯,从而制定相应的法律,而不是强行把蜀汉政权的法律在南中地区实施。

在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南中地区有个习俗,当地百姓非常喜欢对天发誓,他们迷信鬼神,经常通过祭拜鬼神来保证誓言的效力。

于是,诸葛亮就通过对天发誓的方式,来和当地的百姓缔结盟约。

由于当地百姓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以雍闿之前发动骚乱的时候,就轻易地骗过了当地百姓一同参与叛乱。

针对这一情况,诸葛亮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绘画图谱的方式,向当地百姓传达了蜀汉政权的基本政策。

除此以外,诸葛亮还画了许多蜀汉政权的官员来到当地进行巡视的图谱,图中展示了百姓向官员敬献美酒和羊肉的场景,以此来向当地百姓传达一种官民和谐的思想。

诸葛亮实施的“因俗设法”,不仅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对当时多民族文化发展共存共荣的一种体现。

第三个方面:改革陋俗;

尽管诸葛亮尊重南中地区的当地文化习俗,还专门为当地“因俗设法”,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容忍当地的一些陋俗。

在小说《三国演义》当中记述,在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以后开始撤军的途中,路过金沙江的时候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从而阻挡了他们渡江的步伐。

于是,诸葛亮就把孟获找了过来,问道:“这种奇怪气象是怎么回事啊?”

孟获回答说:“这是鬼神在作乱,我们之前遇到这种现象的时候,都会大搞一次祭祀活动!”

诸葛亮接着问道:“你们都是怎么祭祀的?”

孟获继续说:“我们通常都是杀掉四十九个蛮人,把他们的头颅砍下来扔进河里,来祭祀鬼神,那些鬼神吃完这些头颅,就不会再作乱了,我们就可以安全渡江了!”

然而,诸葛亮却不忍心杀害当地的蛮人,自然不会按照孟获的说法来做。

于是,诸葛亮采取了另外一种祭祀鬼神的方式,他派人用面捏成头颅的形状,把里面掏空,包上牛肉和羊肉,然后上锅蒸熟之后扔进河里,以此来代替蛮人的头颅。

与此同时,诸葛亮下令,今后不许杀害百姓用于祭祀鬼神之类的活动,可以用其它东西代替。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当地残忍的陋俗进行改革,仍然保留正常的祭祀形式,从而营造出了一种新的风俗。

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用心良苦,也是他在南中地区实施“攻心”策略的手段之一。

根据南宋时期文学家洪迈撰写的《容斋随笔》当中的记载,在宋朝初年的时候,朝廷曾经派遣使者出使南诏国(如今的中国西南部),当使者路过云南即将过金沙江的时候,却被当地官员拦下。

官员对使者说道:“你不能随便渡河,诸葛亮当年和这里的百姓有一个约定,除非是当地人向朝廷进献贡品,或者是朝廷派兵平定当地的叛乱,否则的话不许渡河。”

官员继续说道:“如果你有紧急状况必须要渡河的话,必须要先举行一个盛大的祭祀仪式!”

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诸葛亮当年为当地百姓制定的规矩,直到七百年之后的宋朝依然在沿用。

直到如今,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仍然保留着上百处诸葛亮当年南征的时候留下的遗迹。

在这些遗迹当中,有的是诸葛亮去过的地方,也有的是诸葛亮没有去过的地方,而是后世附会上去的。

其实,不论这些遗迹是真是假,都在表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曾经为中国的民族融合做出过重大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将会被各族人民永远铭记”。

来源:闲来唠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