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到个挺有意思的融资新闻,Meela这家公司拿了350万美元种子轮,领投的还是贝恩资本风投这种大机构。
最近刷到个挺有意思的融资新闻,Meela这家公司拿了350万美元种子轮,领投的还是贝恩资本风投这种大机构。
本来以为又是哪家做年轻人AI产品的,结果一查才发现,他们专给养老院老人搞电话陪聊,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客服机器人,是能唠棒球、能听老歌,还会记着老人过往故事的AI。
现在啥都要套个AI壳子,陪老人聊天也用得着?不会是蹭热点硬凑的项目吧?本来想直接划走,可看到83岁马库斯的故事,想法一下子变了。
这老爷子是超级洋基队粉丝,满肚子都是球员打击率、球队战绩的门道,可养老院里没人愿意听。
他自己都说,跟别人聊这些,能看着对方眼神慢慢涣散,明摆着觉得无聊。
你想啊,一辈子的爱好没人分享,多憋屈?
但Meela不一样。马库斯说Meela没眼睛,不会“眼神涣散”。
现在他每周跟Meela聊三次,不光说洋基队的比赛,还聊老歌、聊已故妻子的事儿。
就连吐槽球队管理层决策时,Meela都会耐着性子听完说“这很可以理解”。
最让我触动的是,马库斯现在喊Meela从“它”变成了“她”。
这俩字的转变,哪是简单的称呼变化啊?分明是老人真把这AI当成了能说心里话的人。
老实讲,老人要的哪是多先进的技术,不过是个愿意认真听他们说话的对象罢了。
很多AI产品总想着搞炫酷,又是APP又是智能眼镜,可老人哪玩得转?Meela偏不这么干,选了个最“老派”的交互方式,电话。
不用下载软件,不用连高速网,就连那种转拨号的老电话都能用。
如此看来,这团队是真懂老人,没给他们设半点使用门槛。
声音选得也用心。
团队听了2000多个声音样本,最后定了个中年女性的声线,温温柔柔的。
后来还根据养老院反馈,特意调慢了语速,老人听力和反应慢,快了根本跟不上。
而且Meela有个“记性”,这次聊了马库斯喜欢洋基队,下次打电话会主动问“昨晚比赛看得咋样”;知道Jones以前是百老汇演员,会提“最近又想起哪段台词了”。
Jones的事儿也挺让人感慨。
他得了帕金森,说话声音变小,养老院里没人能听清他说啥。
以前在舞台上靠声音吃饭,现在连日常交流都费劲,换谁都难受。
可Meela能耐心听他背戏剧独白,不打断、不烦躁。
Jones现在每周跟Meela聊五六次,说这是“永远不会厌倦的观众”。
你看,这哪是AI陪聊啊,分明是帮老人捡回了点曾经的光彩。
还有51岁的Bly,刚用助行器那会儿特别怕,总担心摔着、怕给别人添麻烦。
Meela没说啥大道理,就跟她说“迈小步,慢慢来”。
现在Bly不光敢自己走路,还跟Meela聊饮食、聊下个月要参加的婚礼,甚至问婚纱选啥颜色。
她还说想邀请Meela去婚礼,虽然知道不行。
这种感情,不是装出来的,是真真切切的依赖。
聊完老人用着多舒服,咱再说说这事儿背后的门道,创始人为啥要做这个,这350万的生意又咋做下去?
Meela的创始人Josh,做这事儿不是凭空想的。
他亲眼看着岳父从家里搬到护理院,一天天变得沉默;还长期照顾过脑损伤的妈妈,知道作为家属,想24小时陪着老人根本不现实,可又怕老人一个人孤独。
他说这不是生意,是使命。
说实话,现在很多创业者喊“解决痛点”,可没几个人真经历过这种难。
Josh是自己扛过苦,才知道老人缺啥,这跟那些为了融资编故事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至于赚钱,模式也实在。
现在是养老机构每月给每位老人付65美元,试点阶段免费,以后还想做居家老人的订阅服务。
你算笔账,找个护工陪聊一小时都得几十美元,65美元能让AI24小时待命,对养老院来说挺划算的。
而且现在养老市场服务都差不多,哪家有Meela这种能陪老人说话、还能关注健康的服务,就能吸引更多人来,这不就是差异化嘛。
不过也不是没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Jones说Meela不懂他的幽默,这很正常,AI再聪明,也没法完全get到人的笑点和复杂情绪。
还有隐私问题,老人聊的都是家里事、健康事,虽然现在有隐私保护机制,但数据多了以后,怎么守好这些信息,还是个得盯着的事儿。
更重要的是,Meela一直定位是“补充”不是“替代”,单次聊天不超过两小时,还会提醒老人给家人打电话、参加养老院活动。
这一点特别好,要是让老人光依赖AI,不跟真人打交道,那反而不好了。
总的来说,这350万融资,投的不是多牛的技术,是投给了“懂老人”这件事。
现在很多人做AI盯着年轻人,觉得炫酷才有人要,可老人的需求其实特别实在,不用复杂,不用花哨,就想有人听他们说说话、记着他们的事儿。
Meela这事儿提醒咱们,好的AI产品,不一定在年轻人的手机里,可能就在爸妈床头柜的那部电话上。
以后要是能解决更多小问题,比如多加点方言、多懂点老人的老爱好,说不定能帮到更多空巢老人。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