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宁总部那宽敞明亮的落地窗前,有过一位集团掌门人,他面对着东盟文化那庞大的版图时,也曾露出过雄心壮志的神情。
图文/小杰
编辑/小杰
在桂林漓江那跟梦一样的倒影当中,有过一位青年规划师,他拿着图纸仔细地画出了山水城市所满怀期待的未来。
在中马产业园那正规的谈判桌上,有过一位海归博士,他凭借着流利的英语,有力地推动着跨国合作的进程。
在南宁总部那宽敞明亮的落地窗前,有过一位集团掌门人,他面对着东盟文化那庞大的版图时,也曾露出过雄心壮志的神情。
1984年秋天,18岁的黄科宏踏入同济大学校园之际,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与城市规划,结下三十载的缘分。
这个从荔浦乡间一路走来的青年,在上海这座钢筋构筑的森林里,接受了最为前沿的规划理念熏陶。
1988年,当黄科宏在桂林市规划设计院翻开第一本项目图纸之时。那些有关功能分区的理论,竟突然有了具象化的着落之处。
漓江边的古村落究竟该如何留存?老城区那如毛细血管的交通又该如何疏通?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问题,成为他职业生涯最初的牵绊。
从从事绘制街区工作的规划师,到负责统筹城市脉络的副院长,黄科宏这十年的基层岁月,并非仅仅是职位的晋升而已。
1996年,他参与的《桂林市旧城改造规划》项目至今仍旧被业内当作是平衡文化遗产与现代功能结合的经典范例。当时该项目还引发了一些关于城市发展与历史传承关系的热烈讨论。
1999年,这位年轻的副院长同时还担任了市建设规划局的副总工程师。这个时候,他的设计不再仅仅是单体建筑,而是拓展到了对城市结构的重新塑造方面。
那些经过仔细计算的绿化率,以及反复思考的容积率,最后都变成了漓江两岸逐渐展现出来的现代景象。
不过在2001年,一份调令,把他从技术领域,带到了行政事务的复杂核心之中。
在桂林市政公用局副局长这一职位上,黄科宏所面对的不再仅仅是那纹丝不动的蓝图,而是那充满活力的城市架构。
地下管网存在渗漏的状况,公交线路需要进行优化的事宜,市场摊贩有待进行安置的问题……这些纷繁复杂的事务,都在考验着这位还带有书卷气息的干部的实际应对能力。
2003年3月,黄科宏顺利升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继而开始在更为宏观的层面去调和城市发展所呈现出的多元诉求。
比如当旅游开发与居民安置发生冲突之际。当外资大量涌入对本土商业造成冲击之时,在那些置于案头的、那一张张红头文件的背后,实则都蕴含着城市古文化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所经历的阵痛。
在广西建设厅城建处的案头,堆积着全区各个城市的规划方案。
黄科宏推动的“百镇建设”工程曾让桂西北的偏远小镇长出了现代化的骨架;而且在城建投资集团副总经理任上,他所主导的PPP模式创新,竟然让南宁地铁1号线提前两年就破土动工了。
这些被数据所包裹的政绩背后,是专业型干部尝试用技术理性去破解发展难题的一种执着。
但当规划的图纸变成了融资方案;当城市的美学遭遇了资本逻辑。这种角色转换所引发的改变,其实早就埋下了某种隐患。
2015年,中马产业园的红头文件,就像是一张烫金的请柬,将黄科宏一下子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巅峰。
作为管委会副主任,他面对的是一片待开发的滩涂,而且更是一片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这里的滩涂等待着开发的机遇,这片试验田则承载着制度创新的使命,二者相互关联又有所不同。
当马来西亚企业提出“飞地经济”这一特殊诉求的时候,当跨国团队因为文化差异而不停地发生争执的时候,这位规划出身的干部竟然展现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学习能力。
从深入地研究国际投资协定,到熟练地掌握伊斯兰商业习惯。从全力以赴地协调两国政策差异,到精心地构建园区生态体系。
黄科宏的办公室几乎成了24小时都在不停运转的指挥中心。
2017年那场看似理所应当的晋升,其实蕴含着权力格局的一些微妙变化。
当广西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的印鉴,落在他掌心之时,这个曾经只会用图纸去丈量城市的男人,开始学会了用资本杠杆去撬动区域经济。
那些被称作“中马合作标杆”的项目背后,是繁杂的股权结构;是跨国利益的博弈;更是“某些”边界渐渐变得模糊的隐忧。
当专业判断被资本给裹挟住的时候,当制度监督出现了空白的时候,曾经那般精准的规划尺规,到底还能不能够丈量出廉洁的边界呢?
转战文化产业时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让广西文化走向东盟"的愿景,曾让他在南宁总部的落地窗前踌躇满志。
他推进的中国-东盟影视译制基地,确实使《琅琊榜》《三生三世》走入了东南亚的客厅;他主持的“壮族三月三”文化输出规划,也确实让南宁国际民歌节有了更具国际化的呈现。
但当文化品牌的战略版图不断扩张时,监督机制是否也该同步构建?当市场定位的讨论越发频繁之际,廉洁防线是否正在悄然发生着松动呢?
2025年春天的这则通报,仿若一枚有着强烈震撼力的警钟,将这位“专业型干部”的神话于现实的地面之上狠狠击碎。而且它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廉洁自律问题的深刻反思。
当广西纪委监委的红色文件被公布出来之时,人们诧异地发觉,那个曾以图纸去规划城市的规划师,终究在那权力的迷阵当中迷失了前行的路径;那个极力推动跨国协作的谈判专家,反倒没能跨过那廉洁的界限。
黄科宏案带来的震撼,远超文化产业圈层。
当专业精英那耀眼的光环,遭遇纪律审查那冰冷的寒光;当技术理性所秉持的信仰,撞上权力失控这般的现实。
在专业型干部大量进入核心岗位的当下,如何防止“专家变专享”这一异化现象的发生呢?
也许我们应该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让专业知识,成为少数人的专属特权,而是要让它,为更多人创造实际利益。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努力,构建平台,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展现出专业知识的真实价值。
当跨界任职成为干部选拔的新趋势之时,怎样去构建跨领域的监督防火墙呢?
这些问题,就如同黄科宏以往所绘制的等高线那般,清晰地标示出了在改革的深水区里,那些必须要去跨越的险滩。
这场景就好似某种隐喻那般。当那让人迷恋的“东西”,丧失了应有的约束之时,即便有着再如何宏伟的蓝图,也终究会蒙上尘埃;当这信仰,出现了细微的裂痕之后,就算有着再怎样耀眼的履历,也势必会变得黯淡下来。
毕竟真正的规划师,终其一生都在绘制自己的人生等高线,而廉洁永远是那条不可逾越的等高线。
信息来源
桂林籍的黄科宏,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2023-10-20
广西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59岁黄科宏被查2025-4-17
昔日风光无限,今朝接受调查,黄科宏的跌宕人生2025-4-17
刚刚,黄科宏被查!2025-4-17
黄科宏——百度百科2024-12-4
来源:小杰知天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