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始祖鸟在青藏高原的一场“环保彩烟秀”,引来环保圈和网友的集体声讨。而就在这事发酵前不久,西贝也因为“预制菜”的争议,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前段时间,始祖鸟在青藏高原的一场“环保彩烟秀”,引来环保圈和网友的集体声讨。而就在这事发酵前不久,西贝也因为“预制菜”的争议,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个是顶级户外品牌,一个是国民级连锁餐饮,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一个玩的是艺术装置,一个争的是菜品定义,但细看会发现,他们都栽在了同一个坑里:把合法合规当成了道德免死金牌。
始祖鸟的“环保烟花”,确实有政府备案,材料也符合环保标准,甚至根据生态环境局的说法,连环评都不需要。西贝则一再强调自己“不是预制菜”,引用的也是官方对“预制菜”的定义。
但问题是——公众根本不关心你流程对不对,他们关心的是,你做的事和你说的“人设”符不符合。
所以,尽管两家企业都“合规”,但依然没逃过公众的怒火。
因为公众不是按你讲的逻辑来判断对错,而是靠自己对品牌的认知来评估信任。
始祖鸟出事,不是因为“烟花”,而是因为它一直倡导“敬畏自然”“生态至上”,结果却在青藏高原搞了个烟火大秀;哪怕你说它是环保材料、可降解、无毒无味,公众依然不买账。
因为在大众眼里,“烟花”这个词本身就和“污染”“破坏”挂钩。你说它环保?对不起,那是你觉得,不是我觉得。
西贝也一样。从“无预制菜”“儿童友好餐厅”起家,但当消费者发现你用的是预制工艺,哪怕符合标准,也会觉得你是在“玩文字游戏”。
企业强调技术、流程、合规,消费者却在意认知、信任、情绪。
这中间的断层,才是最要命的。
品牌不是你自己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而是消费者认为什么才是什么。
你可以讲理,但讲不过情绪。
更何况,公众的情绪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你这个品牌多年构建的形象,一旦你自己打破了它,哪怕只是轻轻一捅,也足以让信任崩塌。
很多公司在品牌传播上犯的最大错误,是以为“我说得清楚、逻辑通了”,就能得到理解和支持。
但现实是,品牌传播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公众认知的共建。
尤其在当下这个社交媒体高度敏感、文化语境高度复杂的时代,一句话、一个画面、一个动作背后,都可能牵动公众情绪和价值判断。
始祖鸟点燃高原烟花的那一刻,或许真的是出于艺术表达、节庆氛围,甚至请了环保专家背书。但只要它背离了“山系哲学”和“自然崇拜”这套人设,公众就会觉得——你变了。
西贝说自己不是预制菜,可能在技术定义上没错,但只要消费者感受到“你不像以前那么真诚做菜了”,这层信任就坍塌了。
本质上,它们都犯了“认知错位”的毛病。
更糟的是,这种认知错位往往是从内部开始的——会议室里拍板的创意,可能在PPT上看着美、流程上走得通、预算也给得起,但没人问一句:“这事对得起我们自己的人设吗?”
如果始祖鸟的CMO在点燃烟花之前,问自己一句“这动作公众会怎么解读?”,或许结果就会不一样。
一个真正优秀的CMO,不只是看ROI、话题量、转化率,他还得懂文化、懂人性,知道什么话从我们嘴里说出来,公众听着才舒服。
始祖鸟、也好,西贝也罢,他们真正的问题不是具体操作上的疏漏,而是品牌表达和公众认知之间失去了共鸣。
他们以为“我没错”,公众就会理解;但公众要的不是你讲理,而是你“讲心”——你是不是我认同的那个你。
这个时代,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你以为自己没错,却不知早已走偏。
一个品牌最怕的,不是质疑声,而是消费者开始觉得你“不值得信任”了。
流程可以合规,材料可以环保,定义可以精准,但如果这些没有和公众情绪同步,品牌传播就是失败的。
所以,别再自说自话了。真正的传播,是和用户一起构建认知的过程。
毕竟,认知的落差,才是品牌最大的风险。
来源:球哥开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