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度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一切华丽的辞藻都是扯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6:34 2

摘要:时下搞文学、嗜写作的人较多,但多在文字层面下功夫,即追求艳丽、浮夸的文风,没有实际内容。正所谓臃肿虚胖,貌似高深莫测,实则皮厚肉少,缺乏打动人的精神内核。这样的文字实乃无病呻吟,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时下搞文学、嗜写作的人较多,但多在文字层面下功夫,即追求艳丽、浮夸的文风,没有实际内容。正所谓臃肿虚胖,貌似高深莫测,实则皮厚肉少,缺乏打动人的精神内核。这样的文字实乃无病呻吟,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作者坐在舒服温馨的书斋里,摘章寻句,精雕细刻,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文章里儒释道兼而有之,初读令人叹服,再读索然无味,何也?那就是,此类作品缺乏关注普通人命运的情怀、悲悯、视觉、立场和自觉。

真正的好作品,作者必须抛弃小我,拥有大我的格局和境界,把触觉深深浸入现实的热土,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作者如果不知道农民在想什么,干什么,不知道他们的现状和喜怒哀乐,那么,写出的农村题材的作品必然是假作品和伪作品。

其实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均是神采为上,行质次之,即先有目的和意义,再考虑和讲究词句与修辞。如果弄反了,那就成了空洞无物的庸俗之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篇,不光在于它的优美凝炼的文字,更在于它里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的精神品位。我们现在的一些散文,作者竭尽所能地展示文字功力,就是缺少精神向度和人文关怀,可以说是抓了芝麻漏了西瓜,舍本求末,方向错了,文章必然误入歧途。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初送编辑部时,编辑发现文稿尽管有错别字和病句,但立意高远,思想性强,瑕不掩瑜,是一部难得的旷世之作。遂修改后予以出版发行,此书一经问世便风靡世界,成了不朽的名著。

因此,好的作品,作者必须在深入生活、挖掘人性上下功夫,力争贴近生活,客观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律动。唯如此,写出的作品才接地气,有真情实感,读者才会喜欢和接受。

当然啦,文字功夫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再好的素材和主题也会浪费掉的。不是说文字能力不重要,而是说文字是载体和手段,并非目的和意义。文以载道,文章的终极意义不是为了让读者学字词句,而是从中得到启迪、教益和智慧,从而提高认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来源: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