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割裂空间的围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赏心悦目的花箱;破旧的办公用房拆除了,将空间还给旅客,用于候车、休憩;从彩绘墙、文化空间到铁路元素、京味儿符号,“城市会客厅”不断上新……作为首都“迎宾门”,北京一座座火车站正悄然变美、扮靓,提升“进京最美第一印象”。
曾经割裂空间的围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赏心悦目的花箱;破旧的办公用房拆除了,将空间还给旅客,用于候车、休憩;从彩绘墙、文化空间到铁路元素、京味儿符号,“城市会客厅”不断上新……作为首都“迎宾门”,北京一座座火车站正悄然变美、扮靓,提升“进京最美第一印象”。
新闻内存
八大重点火车站为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清河站、北京朝阳站、北京丰台站、城市副中心站(计划年底建成)。
今年,八大火车站地区及周边计划“增绿”10万平方米,通过“拆硬隔离、补绿植、优服务、融文化”的系统性改造,推动火车站地区从“功能性枢纽”向“花园式会客厅”转型,让旅客享受每一次出行。
北京北站站前广场设置圆形花坛。
北京西站南广场花坛。
北京南站站外周边花草树木高低错落。
北京南站周边道路及环境进行特色景观布置。
北京丰台站南广场大草坪颜色丰富。
旅客在清河站花坛前拍照打卡。
如今,北京西站地区交通顺畅多了。
更显靓丽
围栏变成花箱 行走中感受景观变化
今年夏末,许多进出北京西站北广场的旅客发现,广场视觉上更通透了。仔细观察,广场外围过去密集排布的金色硬质围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种满花卉绿植的花箱。鼠尾草、串红、千日紫……各种花卉竞相开放。
不远处,广场东西两侧冗余设施拆除后,北京西站地区管理办公室打造了两处“回”字形口袋花园,花卉品类涵盖了月季、含羞草、玉簪、鸢尾等,借鉴传统园林“移步换景”的设计理念,通过花箱错落排布、绿植层次搭配,让旅客在行走中感受景观变化。西站北广场站前绿化,由此实现了“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西站地区累计撤除冗余围栏1200延米,新增绿化面积约200平方米。”北京西站地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洪涛介绍,围栏拆除后,不仅视觉上更清爽,旅客进出广场也不必再绕路,花箱之间的间隔都可以过人。同时,加强非现场执法等智慧手段,确保围栏替换后安全秩序“不打折扣”。
北京南站南广场出现了同样的变化。中央绿化带在拆除围栏后及时“织补”双层绿篱,其间精心点缀紫薇花簇,通过一片花径小品实现“软隔离”。沿着进出站通道驶向南站,匝道桥上连续悬挂着密集的花箱,仿佛正在欢迎八方宾客。
今年,南站地区管理办公室协同市公联公司推动北广场4000平方米区域全部打开,方便旅客通行。如今,南站北广场设置了一座主题为“伟大复兴”的大型花坛,以高铁、卫星、拱桥等造型为主景,用花团、花海等作衬托,寓意科技强国战略引领时代发展浪潮。
延伸 多站区建设花卉景观
北京北站地区:今年重点打造“基本无围栏站区”,在落客区等点位,拆除传统的硬质围栏隔挡,打通落客区与北站进站口通道,方便旅客出行。在站前广场设置圆形花坛,增加下沉广场外沿花箱,翻新站前广场仿木花箱座椅,并更新花箱为时令花卉。
清河站地区:在出站口、换乘连廊等位置建设15处花卉景观,如今这些景观将站区装扮成“秋日花园”。
北京朝阳站地区:在枢纽北侧、站区南侧等位置,建设6处口袋公园,曾经用绿网临时遮盖、遍布黄土和碎石的工地,摇身一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绿地,沿途还设置了雕塑和座椅。
更有底蕴
开辟文化空间 “城市会客厅”家具上新
从1897年的马家堡站,到2008年新生的北京南站;从老式蒸汽机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北京南站见证了首都发展的日新月异,也承载着厚重的铁路历史文化。如今,这些历史文化元素,悄悄融入南站地区。
北京南站路西南侧,新添一条长约200米的步行走廊,通过悬挑式活动平台,打造了一个“露天博物馆”,进行铁路文化宣传和科普。平台上还配有座椅和站区导视等功能服务类城市家具,让站区多了一个旅客休闲“会客厅”。
在北京南站路东南侧,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和丰台区设置了长约80米的非遗彩绘墙,从戏曲经典剧目到非遗技艺元素,冰冷的墙面变成了“可阅读、可欣赏”的文化景观。同时,在四路通路口,精心打造了一个梨园文化公共空间,场地中巧妙点缀京剧脸谱、经典剧目场景等文化元素,并设有多层次绿植和景观照明系统,让来往旅客沉浸式感受北京韵味。
“我们和丰台区在开阳路和幸福路交叉口新建口袋公园,并在公园南侧利用现有建筑外立面创作了‘北京南’大型墙绘,方便旅客拍照打卡。”北京南站地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淼申介绍。
北京西站地区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景观设计。在植物选择上,优先选用月季、玉簪等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花卉,其中月季作为北京市花,既适应本地气候、易养护,又能通过盛放的花朵传递城市文化符号。下一步,西站地区还将在花箱标识、景观小品中融入铁路文化元素,通过文字、图案讲述西站地区的发展故事。
亮点 丰台站打造“迎客槐”名片
丰台站南广场东南侧,有一株一级国槐,已有三百多岁高龄。近年来,在火车站地区改造建设、市政道路建设中,均予以避让保护。
这株315岁的古槐,见证了丰台站的诞生与演变,承载了很多人的出行记忆,是国内少有的与人流密集交通枢纽共生共存的古树。
今年,丰台站地区开展古槐生态环境及周边绿地景观提升,形成树站交相辉映的景象,打造站区“迎客槐”名片,该项目预计10月底完成。此外,丰台站南广场东侧,正在通过设置中央展陈空间、阅览空间、文创展示和休闲公共区域,为旅客打造休憩港湾和暖心驿站。
更为顺畅
开展疏堵治乱 花园站区“有里有面”
花园站区,不仅要有光鲜的“面子”,还要有经得起推敲的“里子”。而这个“里子”,就是顺畅的交通,科学的流线以及高效的接驳。今年以来,各大车站地区开展疏堵治乱,多措并举提升旅客进出站速度。
北京站东侧一处院子里,曾经的20路公交场站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公交车驻车,另一部分划为社会车辆和网约车停车场,设有20个车位。
“过去,许多网约车司机等旅客时把车停在路边,加剧车站地区的拥堵。新添的这处地面停车场,不仅有助于缓解路面拥堵,也减轻了地下网约车接驳区的压力。网约车在此上下客,十分钟内免费停车。”北京站地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敬伟介绍,除此之外,通过分流地上、地下停车场进出车辆,减少车辆交织,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出行效率。
西站南广场环岛区域,过去常出现车辆排队拥堵、出租车与社会车辆交织的现象。今年,站区升级改造工程中,将环岛西侧匝道“二变三”,增加一条车道,加快车辆循环。同时,优化调整了落客区位置,优化出租车交通组织,将环岛与南广场无障碍衔接,旅客进站距离缩短三分之一。从落客下车到进站,旅客只需走185米,不用再顺着护栏绕远了。
聚焦 规范非机动车停放
非机动车停放,也常会造成秩序混乱。北京南站地区每日有超5000辆非机动车停放,为维护好路面秩序,北京南站地区管理办公室对南广场非机动车车棚进行了全面翻新,增加非机动车停放空间,施划非机动车停放区标线,并在每个非机动车停放点安排保安力量进行引导,规范停放秩序,用日复一日的耐心疏导,让数千辆非机动车停放得井然有序。
更加贴心
增设便民设施 进一步提升出行体验
夜幕降临,北京西站南广场网约车候车区,一个个“长出”白色遮阳伞的异形座椅上,旅客、周边居民三五成堆儿地聊着天,“伞”顶一条条彩色灯带营造着惬意的氛围。不远处,大型主题花坛灯光照明点亮,共同将这座大气的车站装扮得格外迷人。
北京西站地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侯昕介绍,这块三角地,过去设有相关部门的管理用房,西站办多方协调,将其调整至其他地方,释放了140平方米空间,并打造为网约车候车区,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在这里,遮阳廊架与带有流线感的白色座椅融为一体,一根根高强度的“竹钢”向上“生长”,在空中绽放,像一把把展开的遮阳伞,满足旅客防晒、避雨的需求。
今年,丰台站地区则升级改造公共设施,利用南广场花池空间,增设便民座椅200处,解决旅客“休息难”“躺卧乱”的问题。
旁白 旅途变得更加享受了
北京南站南枢纽旁,一处绿植包围的区域让人印象深刻。工作人员介绍:“这个L形花坛,种植的是黄杨和月季花,里面的空间就是非机动车停放区。这种设计完美地实现了秩序整治与环境美化的一体融合,对存取车辆的人来说,也会是一种更好的体验。”
“以前,火车站总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那些到处可见的围栏、石墩子,拉开了旅客和车站的距离。如今,火车站生机盎然,累了也有地方休息,环境整洁舒适,旅途变得更加享受了。”一位刚下车的旅客对记者说。
未来展望
一批提升项目将陆续开展
根据《北京市重点站区2025年优化提升工作方案》,本市今年聚焦疏堵、治乱、消隐、扮靓,全面提升各大火车站地区出行环境。尤其是将重点推动“一南一北一中心”(南站、北站、西站)三个站区品质提升,计划年内完成18项提升项目,包括:南站地区系统优化、西站地区亮出北广场、北站地区打造基本无围栏花园站区。
记者从市重点站区管委会获悉,除了今年已经完成的项目,还有一批围绕“花园站区”建设的项目将陆续开展。
其中,北京西站地区将启动北广场东西两侧螺旋盘道的修缮,提升安全系数、增设花箱、美化外观。同时,为了进一步亮出北广场,将对铁路临时进站棚进行“后退”处理,最大程度亮出西站建筑前端两根高耸的标志性红柱,并对两处“外凸”的地铁进出口进行美化改造。
北京北站地区挖掘“京张高铁”“西直门城楼”“水门”等文化历史元素,沿落客区旅客进站通道的西侧围墙设置文化墙,增设东门口袋公园,构建站前广场外延156米长绿带,内侧灵活设置140米长的特色花箱,增加旅客休憩场所,呈现站区文化、绿色、便民等多重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计划于今年年底建成的城市副中心站枢纽,同样秉持着“花园站区”的建设理念。京帆广场结合空间流线和建筑功能,在重要节点打造京帆八景,包括互动喷泉、地标广场、活力帆下、E园空间、枫帆相映、市民绿茵、松涛迎客、玉兰迎春等。同时,以不同分区植物将四季落位,展现四个季节不同的景致。
本报记者 孙宏阳 文 安旭东 摄制图 吴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