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人工智能课怎么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08:00 1

摘要:秋季学期起,本市1400余所中小学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纳入课表。“我们要让青少年从小建立对人工智能的科学认知,培养既懂技术、又明伦理的‘未来公民’,为国家储备科技创新人才火种。”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力争将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打造成全国标杆,真正让数字技术赋

秋季学期起,本市1400余所中小学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纳入课表。“我们要让青少年从小建立对人工智能的科学认知,培养既懂技术、又明伦理的‘未来公民’,为国家储备科技创新人才火种。”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力争将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打造成全国标杆,真正让数字技术赋能每一位师生。

在日坛中学操场上,人形智能机器人与学生一起踢足球。本报记者 和冠欣 摄

日坛中学初中学生正在上人工智能通识课。 本报记者 和冠欣 摄

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学生在人工智能通识课上与机器人交互。摄影 蔡赫

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学生在人工智能通识课上体验驾驶乐趣。摄影 蔡赫

学什么

内容被细分 全学段均强化伦理教育

近日,北京市日坛中学五年级的一堂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上,信息技术教师梁岩和学生们领到了一个新任务:心理老师需要一款人工智能产品,帮助她在与学生进行心理访谈的同时,及时识别学生的情绪。

“机器人怎么了解人的情绪?人的情绪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梁岩邀请学生上台,用眉毛、眼睛、嘴巴等五官的变化来表达开心、愤怒、平静等不同情绪。课堂的气氛瞬间热了起来。紧接着,梁岩借助市级平台上提供的小程序及模块化编程内容,带领孩子们完成一款简单的情绪识别产品。

同一时间,在初二3班的课堂上,以“人脸识别”为主题的课程也在进行中。导入人脸模型、采集不同角度人脸特征、对模型进行训练……一手持摄像头、一手操控行空板,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梁宸宇反复测试着自己的人工智能作品。

同样是学习“人脸识别”,高中的课堂探究的是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的算法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王玉英说,课堂放弃既有的模块化编程思路,从原理入手,引导学生尝试编写代码。学校还将提供接口,让学生编写的程序有机会在智慧校园的实际场景落地。

“我们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推出小初高一体化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为学生成长注入科技力量。”日坛中学校长李克明说,教师们在集体备课时,也格外注重同一主题课程的分阶段渐进。小学阶段以“感知启蒙”为主,教师结合扫码支付、语音助手等学生身边常见的人工智能案例,讲解人工智能的基础概念,在孩子心中种下兴趣的种子,让他们初步感受人工智能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中阶段聚焦“认知深化”,引导学生探究数据采集、模型训练等人工智能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人工智能工具解决简单问题,提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深度;高中阶段升级为“创新担当”,学生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用人工智能优化社区服务、保护文化遗产,甚至参与前沿技术的实践应用,培养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被细分。比如,在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为适配不同学段认知节奏,低年级以“生活场景+游戏化体验”为主,中年级侧重“问题探究+简单实践”,高年级聚焦“项目实践+综合应用”。相同的是,全学段均强化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观。

在课堂上,梁岩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人工智能带给人们的生活便利,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换脸等案例,为学生讲解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王玉英则将人工智能的“双刃剑”特点渗透给学生。

怎么教

多学科整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本学期,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三至六年级将新增加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与原有的科学课、信息科技课整合,实现了“三课合一”。

挑战也随之而来。“信息科技老师得学习怎么教科学,科学老师也要学习信息科技,所以暑假期间相关学科老师接受了系统的培训。”学校人工智能+教研组组长高宇说,培训以科学学科为龙头,结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和《中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展开。

不同年级目标不同。比如,三年级教师在进行学科整合时,注重通过趣味实验、数字化工具应用与人工智能启蒙实践,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记录数据、分析规律,初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信息素养与人工智能认知,激发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四年级教师融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的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6大逻辑主线,通过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任务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4大核心素养;五年级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将科学探究、信息科技应用与人工智能实践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及社会责任感等。

学科间也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巧妙融合。比如,三年级学生将利用3个课时分别学习水的三态变化,观察冰融化、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现象(科学);用电子温度计记录温度变化,绘制温度-状态曲线(信息科技);用人工智能工具识别水的不同状态,生成状态变化动画(人工智能)。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声音”时,将探究声音产生原理,进行声音传播实验(科学);用传感器采集声音数据,用表格分析数据(信息科技);用人工智能语音助手识别不同声音(人工智能)。

“暑假里,我们已经完成了三至六年级上学期多学科内容的整合。本学期内,我们边上课边完善。”高宇说。

怎么学

高科技企业成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鼓励中小学充分发挥本市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联合头部企业、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行业协会等研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大中贯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推动构建“高校+企业+中学”联合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探索高校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一批面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人工智能教育高阶课程。

不少学校正整合校内外资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起多元的成长平台。

前不久,广渠门中学为学校首届“人工智能班”聘请的新导师,来自北京大学等高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人工智能班”由学校对人工智能领域感兴趣、比较擅长数理化学科的学生组成。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该班级的学生还将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升级版”课程的学习。

“联合高校和企业的资源,我们本学期聚焦机器人、脑机接口、无人驾驶开发了系列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该校智能体工作室负责人裴毅说,同一主题的课程也为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提供选择空间。学校还将带领学有余力的学生走进高校和企业的实验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科技企业,成了二中经开学校学生的学习资源。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教学资源,如开源平台、工具、数据集等;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研发流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我们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建立了虚拟路云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的实地教学场景。”高宇说,小学生可在实验室里体验驾驶的乐趣;中学生将自己设计场景,利用各种传感器,不断完善汽车的设计。“这个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高校的汽车实验室,这次合作就相当于直接把高校的汽车实验室建在了中小学里。如果学生有志于从事相关研究,他们到了高校后,就实现了真正的无缝衔接。”

作为“智云听校园安全守护系统”的试点示范应用单位,该校还将使用信息反馈给企业,用于修改更新产品。企业工程师也定期走进校园,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课程,真正将企业技术与学校课程贯通,促进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 牛伟坤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