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菲律宾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正在席卷这个千岛之国。超过十万名愤怒的民众如汹涌的浪潮般涌向马尼拉街头,将黎刹公园和人民力量纪念碑变成了抗议的海洋。
菲律宾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正在席卷这个千岛之国。超过十万名愤怒的民众如汹涌的浪潮般涌向马尼拉街头,将黎刹公园和人民力量纪念碑变成了抗议的海洋。
他们高举的标语牌上,不仅写着对近期曝光的万亿比索腐败案的控诉,更隐约可见38年前推翻老马科斯独裁统治时的历史回声。
参考信源:ABS-CBN 新闻网(2025 年 9 月 15 日)
在题为《Marcos on anti-corruption protests: If I wasn't president, I might be out in the streets》的报道中,记者详细记录了小马科斯在总统府马拉卡南宫的记者会发言。他明确表示:“如果我不是总统,我可能会加入游行队伍。” 这一表态是针对菲律宾国内因防洪工程腐败引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作出的回应。
金羊网:https://news.ycwb.com/ikinvkbtij/content_53683361.htm
抗议浪潮迅速引发政坛地震。众议院议长马丁·罗穆亚尔德斯(总统表弟)被迫辞职,公共工程部长博诺安引咎下台,参议院权力版图也发生微妙变化。
分析人士指出,这不仅是民众自发的抗议,更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洗牌的开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坦言:现在马尼拉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每个人都在观望事态发展。
菲律宾的腐败叙事从未停止重演。高官们鲜少踏入监狱,他们的牢房是镀金的宫殿,他们的刑期是下一次选举的倒计时。民众的愤怒如火山喷发,却总被冰冷的权力机器压制成灰烬。
但这一次,有所不同。
抗议者沿着EDSA大道行进,每一步都在叩问这个国家的良心。那里曾是人民力量的象征,是独裁者倒下的地方。如今,它再次成为觉醒的战场。
腐败不是新闻,但觉醒却是。当年轻的面孔走上街头,当护理学生质问国家预算,当普通人拒绝沉默——改变的钟声已经敲响。
另外,我们来看看抗议活动的情况:
1、菲律宾军队已进入“红色警戒”状态,也是最高警戒状态。
2、数千名警察被部署到马尼拉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公园以及首都地区乙沙大道上一座民主纪念碑附近。
3、菲警方白天没采取激进措施,只站成方队,举着盾牌进行自我防护。约70名执法人员受伤、一辆警用摩托车被烧毁,部分盾牌出现损坏。
4、21日晚上,菲警方动手了,不光发射了催泪瓦斯,还动用了更进一步的暴力手段,开始四处逮捕抗议者。
这场抗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浓重的历史隐喻。示威者选择的路线,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他们从黎刹公园出发,一路行进至人民力量纪念碑,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对1986年那场推翻独裁统治的伟大革命的灵魂重演。
当超过十万人的队伍汇聚成一片“黑白色的海洋”,空气中弥漫的,是历史的回响。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下令调查这次大规模腐败丑闻的,恰恰是现任总统小马科斯,那个30多年前被“人民力量”赶下台的独裁者的儿子。他曾信誓旦旦地承诺,调查将“一视同仁,没有例外”,甚至还对着镜头说,如果自己的身份允许,“会和抗议者一起上街”。
街头的民众用行动给了他最直接的回应。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今天之所以能站在这里自由抗议,恰恰是1986年那代人奋力推翻他父亲统治的结果。这种尖锐的对峙,揭示了抗议深层的动机:这不仅是反腐,更是一场对抗历史遗忘的战争,是对来之不易的民主遗产的誓死捍卫。
人们的愤怒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腐败的剧本实在是太熟悉了。眼下引爆舆论的是一桩涉及防洪工程的惊天丑闻,在过去15年间,据称有高达1.9万亿比索的巨额资金被立法者、建筑公司和官员联手侵吞。
无数所谓的“幽灵工程”要么从未开工,要么烂尾至今,而民众却在持续的洪水中挣扎。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简直就是2013年“优先发展援助基金”骗局的翻版。历史的债务从未清偿,新的坏账却在不断累积。
历史的回响再怎么震耳欲聋,也压不过肚子的咕咕作响。真正把教师、学生、神职人员、艺术家乃至普通上班族都推上街头的,是真真切切的生存危机。政府的财政账本,在民众眼中,已经彻底失去了平衡。一句撕心裂肺的口号“我们吃不起饭了”,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数字是冰冷的,但它揭示的现实却滚烫得灼人。最近,该国的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食品价格同比涨幅超过了12%。曾经最基本的大米和鸡蛋,如今价格飙升到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的程度。一个家庭的食品开销,已经逼近总收入的七成。
年轻人的处境则更为艰难。超过18%的青年失业率,让“毕业即失业”从一句戏言变成了残酷的现实。当无数大学生为生计发愁时,他们看到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教育和医疗预算被削减,转头却批准了数十亿比索的军购大单。
“我们要的是救灾资金,不是战舰!”抗议人群中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民众的逻辑清晰而朴素:防洪的钱被贪污了,台风“雷伊”的重建款项也不翼而飞,而政府却热衷于从乌克兰引进无人艇这种在专家看来都不切实际的武器。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民众感觉到自己被彻底抛弃了。
面对国内沸腾的民怨,政府似乎找到了一套惯用的“解法”:将矛盾引向外部。他们和一些西方媒体心照不宣地,试图将这场声势浩大的抗议简化为围绕南海地缘政治的“反华”叙事。然而,这个“烟幕弹”在精明的民众面前,很快就失效了。
现场有民众直接质问媒体:“你们天天报道黄岩岛,那我孩子的学费谁来付?”这种灵魂拷问,戳破了官方议程设置的虚伪。对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普通人来说,遥远的地缘政治博弈,远不如眼前的账单来得真实。先解决吃饭问题,再谈其他,这是最基本的人间常理。
民众对“主权”的理解,也远比政客们想象的要深刻和务实。一方面,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批准增设美军基地,这一举动在国内引发巨大争议,被一些人怒斥为对国家主权的“二次出卖”,是“请回了殖民者”。
另一方面,当看到邻国越南、印尼通过积极的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快速发展时,民众心中的失落感和危机感愈发强烈。他们意识到,真正的主权,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结盟或对抗,更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和清明的内政之上。“我们要发展,不要对抗”的口号,正是这种民间智慧的结晶。
所以,菲律宾街头的这场风暴,根本不是单一事件的偶然爆发。它是一次集体行动,是对一本写满了历史债务、民生赤字和战略误判的国家账本的公开审计。它标志着,普通民众,特别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已经对那些宏大的、空洞的政治叙事彻底祛魅。
他们不再轻易被口号所动员,而是用最朴素的尺子去衡量政府的执政能力——能否让他们吃饱饭,能否提供公正的社会环境,能否带来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这场规模浩大的社会动员,以其多元的构成和清醒的自觉,不仅是在挑战现任政府的权威,更是在遥相呼应1986年“人民力量”革命的核心精神:当国家的账本混乱不堪时,人民,永远有权站出来,要求重新开始记账。
来源:大胡子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