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人人喊打却在不断涨价,一边被骂一边卖爆,到底谁在买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6:08 1

摘要:西贝的 “预制菜风波”虽然让西贝舆论受到影响,但西贝门店的客流并没有明显下滑,甚至整个预制菜市场还在逆势增长。

西贝的 “预制菜风波”虽然让西贝舆论受到影响,但西贝门店的客流并没有明显下滑,甚至整个预制菜市场还在逆势增长。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4000 亿元,同比增长 15%。

这场看似矛盾的 “战争”,最终以西贝发布道歉信、承诺 10 月前调整生产工艺收尾,但连锁餐饮难题,却远没到解决的时候。

这些年从海底捞到老乡鸡,从呷哺呷哺到太二酸菜鱼,几乎所有想做大规模的连锁餐饮,都在走 “中央厨房+门店扩张” 的路。

可为何偏偏西贝栽了跟头?

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 “是否用预制菜”,而是 “是否花了冤枉钱”。

西贝的争议核心其实是 “价不配位” 的感知差。比如那道引发热议的 “胡麻油调黄瓜”,23 元的定价,比菜市场现拌黄瓜贵了近 5 倍。

即便按预制菜成本测算其食材成本仅3元左右,毛利超过 80%。

反观同样用预制菜的老乡鸡,一道 “鸡汁辣鱼块” 预制菜才18元,客单价整体控制在40元左右,消费者反而很少吐槽。

这说明预制菜本身不是 “原罪”,关键在于品牌是否让消费者觉得 “值”。

西贝的在2014年引入中央厨房前,只有20多家店!在靠中央厨房简化供应链后,2015年一年就新开 53 家店,到2024年门店数突破400家规模翻了20倍。

但规模扩张的同时,西贝的客单价也从 2015年的60多元涨到83.66元,涨幅超30%。

消费者在接受 “规模带来的便利”,却无法接受 “规模越大、价格越贵”!毕竟中央厨房的核心价值本应是 “降本增效”,而非 “涨价借口”。

可问题是既然中央厨房是连锁扩张的 “标配”,为什么西贝没能像老乡鸡那样控制住价格,反而要靠涨价维持盈利?

连锁餐饮的估值逻辑,早年被海底捞带偏过,资本市场曾信奉 “单店效率 × 门店数量 = 公司价值”。这让很多品牌把 “单店盈利” 当成核心目标。

西贝也不例外,早年它做千平大店时厨房占 300 平,成本高、翻台慢。

后来转型300平小店,靠中央厨房压缩了供应链成本,但为了拉高单店盈利,它选了 “涨价” 这条路,尤其是把宝押在儿童餐上。

据西贝内部披露数据,儿童餐贡献了近 20% 的营收,且客单价比成人餐高15%!因为“孩子吃的” 天然让家长愿意为 “安全、营养” 买单。

可西贝忘了自己的 “先天短板”那就是它主打西北菜,核心食材是牛羊肉,而西贝宣称的 “内蒙专属牧场”,采购成本比普通羊肉高30%,导致烤羊排、牛大骨等硬菜毛利低。

无奈之下只能在莜面、凉菜等低成本品类上拉高毛利,可这些品类偏偏是消费者最容易感知 “不值” 的。

比如 23 元的拌黄瓜,除了 “直径 3-3.5cm” 的噱头,没有任何能支撑高价的附加值。

当单店效率只能靠 “非核心品类涨价” 维持时,规模扩张的隐患就会爆发。

2024年,西贝新开门店数从53家降到30家,增速明显放缓!红餐大数据显示2024 年西贝单店营收比 2021 年降了 12%。这意味着即便涨了价,单店盈利能力仍在下滑。

连锁餐饮总逃不过 “规模陷阱”,本质就是中餐和西餐的 “标准化逻辑差异”。

麦当劳能开4万家店,是因为汉堡、薯条的食材简单,供应链成熟,单店效率能稳定复制。可中餐品类复杂,比如西北菜要保证羊肉新鲜,川菜要控制辣椒辣度,每类菜品的供应链成本都很高。

一旦规模扩大“体系成本”会大幅增加,反而出现 “规模不经济”。

有品牌找到破局方向,太二酸菜鱼把门店控制在200平,菜品只留20多道,中央厨房供应95%食材。

2024年门店30 多家单店翻台率4.2次,比海底捞还高,客单价 60 多元,消费者接受度很高。

它的逻辑是 “小而精”,靠少品类提升标准化效率,靠控制规模减少体系成本,反而实现了 “规模与盈利双赢”。

还有老乡鸡的 “透明化策略”:它不隐瞒预制菜,反而在门店设置 “预制菜展示区”,公开食材来源和加工流程,甚至直播中央厨房制作过程。

2024 年老乡鸡预制菜销量增长 25%,却没引发任何争议 。因为消费者 “知情”,就愿意为 “便利” 买单。

西贝的预制菜风波,不是一场孤立的消费争议,而是连锁餐饮行业的 “警示灯”!

未来的连锁餐饮,不会是 “跑马圈地” 的时代,而是 “精耕细作” 的时代。那些能控制规模、透明化预制菜、做差异化附加值的品牌,才能真正走出规模陷阱,实现长久发展。

来源:靳律法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