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立志以新闻救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08:00 1

摘要:北京古城的前门(正阳门)外,自明清至北洋时期,一直是经济最繁荣的地方。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发展,这里逐渐形成了多个特色商业区。离城市中轴线和城门最近的区域,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之需的商铺为主,再往南在城市中轴线西侧的珠市口、琉璃厂一带,则大多经营

▌高小龙 著 穆力兵 绘

北京古城的前门(正阳门)外,自明清至北洋时期,一直是经济最繁荣的地方。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发展,这里逐渐形成了多个特色商业区。离城市中轴线和城门最近的区域,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之需的商铺为主,再往南在城市中轴线西侧的珠市口、琉璃厂一带,则大多经营珠宝首饰、文玩书画,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商铺为主。那时的商铺,尤其是首饰店和文玩店铺,全都是“前店后家”模式:临街为店铺,后面为住宅和加工厂、库房。整个区域内的建筑,全部是平房四合院,古色古香。然而1920年,在这一区域的魏染胡同中,出现了一座别有洞天的西洋式二层楼房,它所开展的业务更是寻常商家所不能为的业务——新闻报社。报社的主人,是一位在中国新闻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物。这家报社就是京报馆,它的主人名叫邵飘萍。

邵飘萍,1886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浙一带自古经济发达,民间重视教育。邵飘萍自幼进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成绩优异。可清末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仁人志士开始传播新思想,号召推翻封建政权、寻求民族解放独立。少年时期的邵飘萍,一接触到这些思想观念,就为之吸引。那时,女侠秋瑾的故事在家乡广泛传播,他大胆地给这位心中的偶像写信表达崇敬之情。秋瑾在英勇就义前,竟然也挤出时间给这个可爱的小朋友回了信。革命的火种自此埋入邵飘萍的心中。

青年时期的邵飘萍从高等学堂毕业后,在故乡金华担任教师。同时他还为一些大城市的报社充当通讯员,不停地编写地方通讯,报道江浙地区的时事。他还常常模仿梁启超等学者大家,撰写一些针砭时弊的评论文章,很受读者喜爱。

1911年,25岁的邵飘萍大胆地拜访报业前辈杭辛斋。因邵飘萍有思想、有见识、文笔犀利,杭辛斋便委任其为杭州《汉民日报》的主笔。此报的宗旨为:“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安全无缺之共和政府为唯一宗旨。”由于报纸拥护宣传孙中山,抨击反对篡权卖国的袁世凯,1913年,报社被袁世凯政府以“言论悖谬、扰害治安”的名义查封,邵飘萍被捕入狱。

1913年底,邵飘萍出狱后留学日本,在那里拜见了孙中山和李大钊,进一步坚定了新闻救国的信念。1916年,回到国内的邵飘萍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新闻编译社。那时的中国人刚刚冲破几千年的封建牢笼,很希望了解世界;而世界也渴望了解这个动荡变革中的东方古国。邵飘萍的编译社,满足了双方的需要,每天不停地编译国内外新闻,再发送给国内外报社,收取编译费、稿费。1918年,他又筹资在古都北京开创了《京报》,同时还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为青年学子授课,编写了《实际应用新闻学》教材。毛泽东、杨开慧、高君宇、罗章龙等许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都听过他的课程。

《京报》不断报道百姓的疾苦、工人的罢工运动,邵飘萍本人也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在大学中发表演讲,撰写文章批驳反动军阀,使得该报在全国声名鹊起。他还资助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分支机构出版革命书籍,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9)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