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互联网舆论生态的人,我对户晨风的了解并不算深入,却也难以绕开他。他靠着一句“苹果人VS安卓人”,在短短几周内从一个草根主播跃升为现象级大V。没错,就那一句颇具“歧视味道”的口号,让他成为全网热议焦点,转评赞过万,影响力一度超出圈层。也正因如此,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互联网舆论生态的人,我对户晨风的了解并不算深入,却也难以绕开他。他靠着一句“苹果人VS安卓人”,在短短几周内从一个草根主播跃升为现象级大V。没错,就那一句颇具“歧视味道”的口号,让他成为全网热议焦点,转评赞过万,影响力一度超出圈层。也正因如此,他的账号被封之后,才引发了如此大的讨论。而这件事,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名字:菜市场经济学家。
“苹果人VS安卓人”的概念,乍一听像是无脑挑拨,但从传播的角度看,这几乎是教科书级别的操作。它短小精悍,攻击性强,情绪拉满,几乎完美满足了短视频时代的传播逻辑——“以片面求深刻”,激起争议就是目的。
十几年前,“京沪永远涨”也曾有类似威力。虽然现在听起来有些陈旧,但在当年,那是无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苹果人VS安卓人”显然更符合当下的传播节奏——区分身份、制造冲突、激起共鸣或反感,无论哪种情绪都能形成流量闭环。
不要以为这种说法只会引起反感。事实上,它在特定圈层里的认同程度远超想象。哪怕你不用苹果手机,也能理解“苹果=高端”的社会认知。正因为这种认知早已存在,户晨风只是顺势喊了出来。
户晨风的个人设定也极其“对味”:底层出身、做过蓝领、吃过苦、靠自己奋斗上位。这种叙事模式是全网最容易打动人的模板——不是比你聪明、不是比你有背景,而是“我比你努力”。
这类人设,在2010年代初的微博时代就非常流行。只是那时候大家更喜欢“高人一等”的标签,如今,“草根成功”才是最大众化的情绪慰藉。更关键的是,户晨风并不掩饰自己的“炫富”或“优越感”,他把成功表现得极其具象:买什么车、穿什么牌、吃什么菜,直接拉满心理落差。
你可以讨厌他,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其成功的“情绪营销”。他不是在教你怎么变富,而是在不断强化“你不如我”,并让你忍不住点进下一条视频,看看他又说了什么惊世骇俗的话。
从价值观角度看,户晨风的言论确实存在问题。他把人群二元对立地划分成“有钱”和“没钱”,“高端”和“低端”,不仅制造了赤裸裸的社会分层,还通过内容鼓吹这种分层的“合理性”。这不是“奋斗励志”,而是“财富鄙视链”的赤裸呈现。
但这并没有阻止他走红。为什么?
因为他精准找到了自己的“基本盘”——那1%至3%愿意为“优越感”买单的人。在社交媒体时代,这就足够了。一个有1000万DAU的平台,只要你能影响其中的1%,你就是顶流。哪怕被剩下的人讨厌得要死,流量也源源不断。
而剩下的“普通人”,真的都讨厌他吗?不全是。很多人明知道他在“PUA”观众,依旧每天点开。他们不是认同户晨风,而是想象着“自己也许有一天能站在他的位置上”。这就是户晨风模式的杀伤力:他不靠讲道理,而是靠制造幻觉。
很多人分析户晨风被封的原因:群体歧视、炫富引发民愤、挑战平台底线……这些都可能。但说到底,他只是踩到了平台的红线。你可以做内容,却不能制造“社会不安”;你可以玩话术,但不能让平台背锅。
至于他会不会复出?很难说。但可以确定的是,只要当下的内容生态不变,就还会有“下一个户晨风”出现。
今天的内容消费早已没有“娱乐”和“严肃”之分。一个自媒体人,既可以讲段子,又可以讲道理;既可以卖商品,也可以卖观点。户晨风,就是这种“混合型内容人”的代表。他既是网红,也是意见领袖;既制造争议,也影响认知。
他的“封号”不是终点,而是一个符号——象征着这个时代内容生态的某种极端。你可以讨厌他,但不能忽视他。
他创造的那些词汇、制造的那些争议、影响的那些人,已经变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部分。
而我们,也正在学会用娱乐的方式,去理解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
来源:球哥开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