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成为 “ 丝瓜汤 ”父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6:01 1

摘要:我曾多少次扪心自问:“我怎么了?为什么我不能冷静一点?”过去二十年来,我接触过很多父母,他们告诉我,他们很想遵循一种更温和、更积极的育儿方式,但是他们认为自己不适合这样做,因为他们天生就不冷静。他们觉得自己有问题,觉得自己不够好。他们认为,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无

编者按:

在这个人人都在教育儿、处处都是“完美父母”的时代,你是不是也常被一句“我都是为你好”噎到哑口?

就像最近全网疯传的“丝瓜汤”——你刚想开口谈情绪,长辈立马端汤:“别上火,喝碗丝瓜汤降降火。”

一句话,把你的需求、委屈、愤怒全翻译成“肝火旺”,问题成了你“身体不好”,不是他们“听不进去”。

我们自嘲着转发这个梗,心里却咯噔:是不是哪天,我们也会顺手把同一碗“丝瓜汤”推给孩子?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书。

大多数人有至少一种童年逆境经历,你的情绪只源自当下吗?它也来自童年。给予孩子支持的前提是治愈自己,与童年和解,与世界和解,成为有涵容力的成年人。

“我们的父母与我们一样,是他们自己成长过程的产物。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现在生活在意识到童年创伤的文化和时代,所以我们可以成为打破这一循环的一代人。”这本书会带给你慰藉,让你知道你已经是足够好的家长,它将解开你的压力束缚,让你开始享受育儿的过程。

幼儿园的阴影

了解你的触发因素,并与自己的童年和解

你的伤口深处有一些种子,它们正等待长成鲜花。

——尼提·马杰西娅

(作家,编辑,语言艺术家)

我曾多少次扪心自问:“我怎么了?为什么我不能冷静一点?”过去二十年来,我接触过很多父母,他们告诉我,他们很想遵循一种更温和、更积极的育儿方式,但是他们认为自己不适合这样做,因为他们天生就不冷静。他们觉得自己有问题,觉得自己不够好。他们认为,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无法适当控制情绪,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育儿失败。然而,这些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这几乎描述了过去和将来的每一位家长。

要保持冷静,我们必须了解所有抑制和刺激我们的因素。有时很容易识别这些触发因素。有时很容易找出是什么抑制了我们的情绪控制能力——通常是日常生活中的外部因素或与亲近人的互动交流(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讨论这两件事)。然而有时,这些触发和抑制因素扎根于内心深处,停留在一个虽然身体上早已离开,但情感上仍然对我们有巨大影响的地方:我们自己的童年。

我们中一些人会意识到童年时期的创伤性事件,另一些人可能不会。对于后者来说,它可能不是一个大事件,只是一系列无关紧要的瞬间、对话、评论或经历,单独来看似乎无关紧要,但叠加起来会对我们发展中的心智产生巨大影响。我们性格形成时期经历的幼儿园阴影,并不一定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可能是别人的事刺激我们所引发的感受。对一个孩子来说有压力或创伤的事情,对另一个孩子来说可能不是,反之亦然。伤害是独特的,也是个人的。

当我们回应孩子时,尤其是在情绪高涨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声音和脱口而出的话语,往往来自小时候别人对我们说话方式的潜意识记忆。有些人足够幸运,能够得到看护人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们会更容易以冷静平和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然而,对于其他没有得到过尊重或理解的人来说,他们的默认反应通常是重复自己小时候听到过的权威话语或行为。

童年时期,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觉得对于父母或看护人的情绪负有某种责任。无论对错,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安静、不黏人,那么父母和看护人就会冷静和高兴。如果我们有些调皮(例如,如果我们特别黏人,或者难以控制情绪),那么他们更容易发怒。这种潜意识的信念能够也确实会导致孩子们压抑自己的情绪或需求,错误地认为,如果他们挣扎,他们就是不可爱或不讨人喜欢的。当孩子犯错误时,这种从过去习得的错误行为可能会成为我们作为成年人的主要触发因素,因为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有一个迷失的孩子在哭泣,他希望得到关注,但是他已经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当我们自己的孩子以相似的黏人的或异常的方式行事时,就会触发我们,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需求,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儿时的需求。

然而,受自己过去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与孩子的互动。我们被抚养长大的方式在自我对话、自信心培养、人际交往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许你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也许你与完美主义做斗争,并进行高度的自我批评?也许你不相信别人能像你一样出色地完成任务,最终因独自承担重担而不堪重负、精疲力竭?也许你发现很难与他人分享你的担心或忧愁,或在你挣扎时寻求帮助?或者你是一个“老好人”,当你真心想说“不”的时候,却总是说“好的”。

如果你符合其中任何一条描述,那么这些信念和行为的根源很可能来自你很小的时候。你可能已经学会了把一切都藏在心里,因为如果你表现出自己的情绪,作为惩罚,你就会被赶回房间,或者被罚面壁。或者你为了达到兄弟姐妹的标准,与完美主义和自我价值做斗争,又或者你花了很长时间寻求父母的宠爱、表扬和关注。或者你从小就相信别人的需要比你自己的更重要,你应该一直努力让别人开心,不管这会让你多么不开心。

这些自生命之初就烙印在我们心灵上的印记,能够塑造我们成年之后的样子,无论我们是否有自己的孩子。它们会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我们直面自己的能力。然而,影响并不止步于此,因为孩子一个简单的单词、话语或行为会下意识勾起我们的童年回忆或击中我们内心的弱点,成为触发自己的巨大因素。反过来,这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反应与孩子的所作所为极不相称——这与孩子无关,这是关于我们自己的。

在本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更详细地讨论这些自我信念,然后以你可以采取的真实有效的行动来治愈过去的创伤,以确保你不会把它们转嫁到孩子身上。简单来说,我们需要改变内心失调、受损的声音,让它变得更宽容、更有力、更成熟。我们需要反省自己所坚信的亲子关系的模样,以及这种关系中的尊重真正意味着什么。尽管并不容易,但好消息是,我们确实可以改变这一切,首先向自己展示童年未曾得到的善意和同理心——巴塞尔·范德考克博士在他的著作《身体从未忘记》中总结道: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改变我们感受的唯一方法是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体验,并学会与自己内心的感受成为朋友。

这一切都是为了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吗?

在我们继续阅读之前,我需要花点时间来消除你的疑虑,治愈你内心的童年并不等同于责备父母或破坏你与他们的关系。你仍然可以深深地爱着父母,同时认识到你在童年经受过的创伤。这并非不可兼容。对某些人来说,这种关系可能已经结束或变得有害,但调查和治疗过去的目的,并不是在父母的生活中制造消极情绪或关系难题,远非如此。相反,这需要你增加对他们的同理心。

大多数人需要认识到,鉴于父母自己的成长方式,他们对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更冷静育儿时,善待自己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将父母和看护人在照顾我们时的缺点和错误看作他们从自己父母那里继承而来的,而不是由我们的所作所为导致的。这不是责备父母(或者祖父母),而是要理解他们以及他们在你年轻时所说所做的那些事情。我们的父母与我们一样,是他们自己成长过程的产物。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现在生活在意识到童年创伤的文化和时代,所以我们可以成为打破这一循环的一代人。我们的父母就没那么幸运了。

下面潜藏着什么?

20世纪初期,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分析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立了心智模型,该模型分为三个部分:

冰山模型

显意识:包含所有我们完全意识到的思想、感觉和决定。例如,如果你觉得饿了,决定给自己做点吃的,这就是一个显意识的决定。

前意识:包含容易回忆起来的记忆,尽管它们不是每天都在我们的头脑中。这是一块个人不会立即意识到的思想区域,但它并没有被压抑,可以很容易地被调动。

潜意识:包含的是意识无法触及的思想、感觉和记忆,通常个体由于伤害或恐惧而压抑了它们。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思维过程是意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我们的童年影响与孩子互动的案例中,当我们试图遵循育儿建议时,我们正在访问显意识思想,或者有时是前意识思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努力以我们想要的方式做出反应,愤怒、沮丧和不宽容的丑陋嘴脸就会浮现。这无疑是弗洛伊德思维影响有意识行为的一个经典案例——你的潜意识是你童年所有负面和伤害经历所在的区域。为了变得更冷静,你必须注意这些早期事件的影响,并积极去发现和理解那些驱动你的信念和经历。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被批评太过于简单,但当我们努力变得更冷静时,它是有帮助的。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瑞士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卡尔·荣格说:“除非你把无意识变得有意识,否则它会操纵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然而好消息是,我们可以从今天开始变得更有意识,第一个点是承认我们都随身带有童年时的伤害性话语、事件和行为,这些往往会影响我们与孩子的日常互动。

足够好的父母

20世纪50年代,儿科专家、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 通过BBC广播向英国公众介绍了他的“足够好的妈妈”概念。温尼科特的研究出现在“二战”结束后的巨大转变时期,当时备受欢迎,他传达的潜在信息是对父母的支持,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直觉,减少完美主义的负担。温尼科特认为,婴儿学会独立主要是因为母亲没有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反过来帮助婴儿知道,离开母亲后他们也是安全的。用温尼科特自己的话来说:“我宁愿我的母亲拥有人类所有的内心冲突,而不是她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当然,尽管名称如此,但是这个概念并不局限于母亲;在20世纪50年代,温尼科特为这一概念命名时,抚养孩子几乎都是母亲的事,因此强调母亲,而不是育儿。那个年代的社会认为(可以说现在仍然如此),女性的价值与她是否有能力成为一个好主妇、好妻子和好母亲息息相关,社会向女性传递的潜意识信息表明,她们应该以某种方式优先扮演好看护人的角色。因此,温尼科特把注意力集中在母亲身上是有道理的,尽管他的理论也绝对适用于父亲。虽然距温尼科特宣传他的理论已经过去了70年,但是现代研究仍然支持他的观点。

2019年,一项针对父母和(年龄在4—12个月之间的)婴儿的研究考察了父母在婴儿哭泣时提供安慰的能力。结果发现,父母或看护人只需要在50%的时间里“做对”(即给予适当的安慰和照顾),就能对婴儿产生积极影响。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咨询心理学副教授苏珊·S. 伍德豪斯评论道:

这有助于他们了解抱着一个哭泣的婴儿直到他完全平静下来,即使只有50%的时间,也有助于婴儿获得安全感……你不需要100%地做对,你只须在一半的时间里做对就行了,而且婴儿们非常宽容,永远不会嫌你做得太晚。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足够好就行了。

“足够好的育儿”理念绝不仅限于婴儿。无论你的孩子是8周、8个月、8岁还是18岁,都没有关系。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学会优雅地面对失败。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失败不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比育儿的成功更有价值,因为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失败是学习和成就的前提。

但是作为父母,为什么我们的失败对于孩子来说如此宝贵呢?

●孩子需要学习如何把事情搞砸,以及事后如何道歉。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和我们体验同样的互动。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不再对父母抱有幻想,以便促进他们独立并与他人建立新的关系。

●犯错误的父母更容易与孩子产生共鸣,因此对孩子来说是更好、更现实的榜样。

●追求“足够好”而不是“完美”的父母,培养出追求完美的孩子的可能性更小。

遗憾的是,在我们今天的文化认知中,“足够好”的概念经常与低标准的育儿联系在一起。一些人借此反复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孩子需求之上,而不是以一种更平衡的方式平等地考虑双方的需求。然而,“足够好”并不等同于“教子无方”,它并不是低于标准的;事实上,如果真的存在“完美”育儿,那么“足够好”的育儿方式所带来的好处是“完美”育儿达不到的。我们必须放弃完美或“涅槃”父母的谬论。相反,我们必须准备好迎接失败,与失败和平相处,并把它视为一个学习和巩固的机会,因为在育儿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把孩子培养成“足够好”的人,这样他们才不会带有我们的完美主义。

本文节选自《如何成为情绪稳定的父母》,有删改

编辑 | 金少帅

图片 | 来自网络

审核 | 祁林

来源: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