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杭州某社区医院,72岁的王奶奶对着智能挂号机急得直抹眼泪——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选项像天书,身后年轻人们不耐烦的催促声让她手足无措。这一幕,正是当下中国“数字鸿沟”的缩影:当年轻人在直播间抢购、用APP预约养老服务时,超2.8亿老年群体正面临“数字化生存”的严峻
冷雨
在杭州某社区医院,72岁的王奶奶对着智能挂号机急得直抹眼泪——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选项像天书,身后年轻人们不耐烦的催促声让她手足无措。这一幕,正是当下中国“数字鸿沟”的缩影:当年轻人在直播间抢购、用APP预约养老服务时,超2.8亿老年群体正面临“数字化生存”的严峻挑战。
一、被折叠的银发世界:数字化生存的三重困境
物理隔离下的技术荒漠在贵州山区,4G网络覆盖率不足60%,留守老人们想和城里子女视频通话,得爬上山顶找信号。而在上海陆家嘴,智能垃圾桶能识别垃圾分类,却识别不了老人颤抖着投递垃圾的双手。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2%,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差距犹如天堑。
认知断层引发的社交崩塌江苏卫视调研显示,65岁以上老人中,仅19%会用健康码,11%能完成网约车支付。当深圳大爷因不懂“场所码”被超市拒之门外,当武汉婆婆用现金交医保遭拒后蹲地痛哭,数字技术正悄然剥夺他们的社会参与权。某养老院的监控记录令人心酸:老人们围坐看电视,却没人敢碰智能遥控器,只能对着黑屏的电视发呆。
算法歧视下的尊严损耗智能推荐系统精准捕捉年轻人的喜好,却把老年人推入信息茧房。当80岁的李爷爷想在短视频里找戏曲节目,刷出的全是带货直播;当张奶奶的手机被广告弹窗塞满,误触扣费后投诉无门——技术的“个性化服务”,成了老年群体的“个性化伤害”。
二、谁该为数字鸿沟买单?技术进化中的人文缺失
企业的“效率优先”逻辑难辞其咎。某支付平台曾自豪宣布“99%交易在线完成”,却没算过那1%背后是数千万老人的焦虑。当APP设计追求极简主义,却把“长辈模式”藏在三级菜单里;当智能电表省去了抄表员,却让独居老人突发疾病时连求救信号都发不出——技术革新的温度,不应以牺牲弱势群体为代价。
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傲慢”更需反思。某地政务大厅取消人工窗口,美其名曰“提升效能”,却让不会用智能机的老人凌晨五点就来排队。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东京地铁站保留人工售票窗口,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纸质时刻表,为视障者和老年人提供“技术兜底”。
家庭支持的缺位加剧困境。年轻人总说“教过父母无数次”,却没发现父母手机里的字体永远停留在最小号,没注意到他们把“扫码步骤”写在纸上却被雨水洇湿的痕迹。社会学研究表明,子女每多陪伴父母1小时,老人的数字融入度提升12%。
三、跨越鸿沟的密钥:技术向善与代际共融
上海长宁区的“时间银行”模式给出新思路:中学生志愿者教老人用手机,积累的“陪伴时长”可兑换社区服务。这种代际互助不仅填补技术空白,更重建了数字时代的情感联结。深圳推出的“无健康码通道”、北京公交的“一键叫车”按钮,正在重塑公共服务的人文尺度。
企业的适老化改造应成为刚性约束。微信的“关怀模式”让字体放大、语音清晰,用户量超1亿;某电商平台推出“子女代付”功能,让老人购物更安心。这些改变证明,商业价值与人文关怀完全可以兼得。正如联合国《老年友好城市指南》所言:“衡量城市文明的标准,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
当我们在元宇宙里构建虚拟世界时,别忘了现实中还有一群老人在学习如何点亮手机屏幕;当我们炫耀5G速度时,别忽略偏远地区老人等待视频通话的目光。数字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让一部分人跑得更快,而是让所有人都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毕竟,一个文明的社会,不该让技术进步成为温暖的遗憾,而应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数字阳光中体面栖息。
来源:王子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