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白居易任盩厔县尉时。诗中通过描绘农人收割小麦的艰辛场景,深刻反映中唐时期农民的生存困境,体现其"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以工笔白描展现农人劳作之苦,被《唐音癸签》评为"真景实情,一字千金"。
[1]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白居易任盩厔县尉时。诗中通过描绘农人收割小麦的艰辛场景,深刻反映中唐时期农民的生存困境,体现其"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以工笔白描展现农人劳作之苦,被《唐音癸签》评为"真景实情,一字千金"。"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通过贫妇拾穗细节,揭露苛税制度对农民的剥削,符合其"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创作理念。
[2]
《燕诗》
唐·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任左拾遗期间。诗中通过双燕哺育幼雏的细节,暗喻父母养育之恩与子女反哺之责,体现儒家伦理观念。"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以具体场景展现亲鸟辛劳,被《唐音癸签》评为"写物入神"。"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通过换位思考揭示人性本质,符合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
[3]
《赠元稹》
唐·白居易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时任左拾遗兼翰林学士。诗中追忆与元稹自贞元十八年(802年)相识以来的深厚情谊。“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以古井水喻元稹心性之沉稳,以秋竹竿赞其气节之坚贞,被后世视为描写友情的经典比喻。“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通过具体场景展现二人交往的随性真挚,不拘礼法。
[4]
《梦仙》
唐·白居易
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界。
行过紫微宫,张乐宴群仙。
羲和驭日走,列缺导雷先。
云车乘风驶,琼佩响珊然。
所至皆金屋,楼台映日鲜。
仙童捧果至,玉女执花前。
一饮千锺酒,长歌万古篇。
心醒梦已破,惘惘三宿潸。
回首红尘路,迢迢隔紫烟。
空怀长生术,不救堕地颠。
何如醉吟客,身在五湖船。
此诗约作于唐穆宗长庆年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诗中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其对仙道虚幻与人间真趣的深刻思考。"羲和驭日走,列缺导雷先":以神话意象构建仙境奇观,被《唐音戊签》评为"想落天外"。"何如醉吟客,身在五湖船":与开篇"梦仙"形成强烈反差,体现白居易"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
[5]
《读汉书》
唐·白居易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任左拾遗期间。诗中借西汉末年忠奸混淆的历史教训,暗讽当时朝政弊端,体现其"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以农作物正邪共生喻人才选拔之弊,被《唐音癸签》评为"比兴深切"。"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直指用人制度的核心问题,与《策林·六十八》"君子小人,各得其宜"观点一致。
[6]
《凶宅》
唐·白居易
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
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
恶木横枝蔓,丑石蹲踞雄。
草生没阶砌,雾气积阴濛。
朝过芳草路,暮在绿槐中。
日影照荜户,风声吹苇丛。
人烟不相接,鬼火时明灭。
吉凶岂前定,万古多凶宅。
诗人老去心,无意在功德。
邻里非相知,何用苦相迫。
四邻皆如此,况我老贫翁。
危途不假楫,衰世无贤公。
所以偶当夜,孤灯听蟋蟀。
寒月白纷纷,孤光映故壁。
忽闻松顶雪,飘洒落檐中。
更闻琴韵切,明发清心胸。
我今居此室,永与尘事隔。
可以蠲除疾,何劳访仙药。
达士心无滞,他方空作客。
古来如此间,非独我凄恻。
世传嵇康死,此言恐不实。
凶宅虽凶恶,吾有诗书乐。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任左拾遗期间。诗中通过描绘长安凶宅的荒凉景象,借物喻世,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对个人精神境界的追求。"吉凶岂前定,万古多凶宅":以反问句式破除迷信,体现白居易现实主义思想,被《唐音癸签》评为"理直气壮"。"凶宅虽凶恶,吾有诗书乐":结尾点明主旨,展现诗人以精神自足对抗环境恶劣的豁达胸襟。
[7]
《贺雨》
唐·白居易
皇帝嗣宝位,十载中叶兴。
大水汩其流,中田灾且停。
黔首不安日,德音频播情。
天子明圣心,诏书恤黎庶。
减膳辞銮辂,退位避贤路。
我今受恩归,出城门东步。
白日下原野,青嶂立云雾。
扪萝上烟岭,蹑石登云路。
三峰七盘道,九折万回树。
悬厓垂石乳,高壑生云雾。
仰观山色连天碧,俯察泉声入地涸。
我今题诗留壁上,为证后来人。
君不见,开元太平年,万国来朝前。
天子坐明堂,朝元日当午。
玉阶生白露,夜久湿罗幕。
叶上题诗处,皆因帝泽普。
如今风雨时,感谢天恩厚。
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
我愿为此事,回驾入朝堂。
理民断如法,庶类皆蕃育。
皇帝孝且仁,恩泽普八纮。
小臣诚愚直,敢不竭微诚。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长安地区大旱,皇帝下诏祈雨,白居易时任左拾遗,作此诗以贺。诗中通过对比开元盛世与当下,表达对皇恩的感激与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直抒胸臆,体现白居易"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被《唐诗别裁集》评为"朴质真挚"。"皇帝孝且仁,恩泽普八纮":以颂扬皇恩为切入点,暗含对君主应"仁政爱民"的劝谏,符合其"补察时政"的创作宗旨。
[8]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此诗为白居易 “新乐府” 代表作之一,以叙事手法记录卖炭翁被 “宫市” 盘剥的悲剧。从 “伐薪烧炭” 的艰辛,到 “衣单愿寒” 的矛盾心理,再到炭被强夺的结局,细节真实如纪录片。“黄衣使者” 的跋扈与老翁的无奈对比鲜明,揭露了底层百姓的苦难。全诗无一句议论,却因叙事生动、情感深切,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
[9]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此诗为白居易长篇叙事诗巅峰之作,以 “秋夜送客” 遇琵琶女为线索,将歌女 “暮去朝来颜色故” 的身世与自身 “谪居卧病” 的遭际交织,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千古感慨。诗中琵琶乐声的描写尤为精妙:“大珠小珠落玉盘” 以声喻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静衬动,将音乐之美与情感之痛融于一体。全诗叙事跌宕,抒情深沉,语言凝练而富有感染力,是白居易诗歌中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经典。
[10]
《长恨歌》
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此诗以李杨爱情为主线,融合历史与传说,既写 “春宵苦短日高起” 的欢爱,又写 “宛转蛾眉马前死” 的悲剧,更以 “魂魄不曾来入梦”“天上人间会相见” 的想象延续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等句,将爱情的忠贞与命运的无常写得荡气回肠。全诗语言优美如诗画,叙事宏大而细节生动,既有对爱情的赞美,又暗含对帝王误国的反思,是白居易长篇叙事诗中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来源:学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