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T易购,002024.SZ,简称“苏宁易购”)发布关于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的预披露公告。公告指出,杭州灏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杭州灏月”)基于自身商业安排,拟在减持预披露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以集中竞价及
近日,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T易购,002024.SZ,简称“苏宁易购”)发布关于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的预披露公告。公告指出,杭州灏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杭州灏月”)基于自身商业安排,拟在减持预披露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以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苏宁易购股份不超过2.63亿股(占公司剔除回购专用账户中股份数量后总股本的2.85%),其中,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1%,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1.85%。
公告指出,此次减持股份来源为协议转让,减持价格根据减持时市场价格确定。公告还指出,杭州灏月不属于苏宁易购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本次减持计划的实施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不会对公司持续性经营产生影响。截至公告披露日,苏宁易购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本次减持计划的实施具有不确定性。
入股10年浮亏超260亿
当年,为了对抗京东,强力扶持苏宁的阿里巴巴下了大本钱,仅在苏宁易购股权上即合计投入308亿元,目前这笔投资浮亏已超260亿元。
2015年,苏宁易购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战略合作。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淘宝中国以282.3亿元认购苏宁易购2015年非公开发行股份,占发行后股本总额比例的19.99%,成为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苏宁易购也通过境外子公司以140亿元战略投资阿里巴巴集团新发行股份。(2018年12月,经过3次出售,苏宁易购所持有的阿里巴巴股权全部出清,净赚140.56亿元。)
然而,事情变化得很快,据2020年年报披露,ST易购出现上市后的首次亏损。2021年,ST易购再次巨亏442亿元,形势急转直下。江苏和南京国资,以及阿里、小米等产业资本在关键时刻,决定伸出援手。
2021年6月,江苏国资组建的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一期,率先入场,从苏宁电器手中受让5.2亿股ST易购股份(占总股本的5.59%),每股6.12元,总成本为31.82亿元。交易公告显示,张近东为本次收购提供了回购担保,其与新零售一期签订回购协议,约定在2022年4月1日前,张近东将支付不低于31.82亿元的回购款及利息,年化单利为3.85%。然而,时至今日,新零售一期仍为持股ST易购5.61%的股东,显示其与张近东约定的回购并未顺利进行。
在江苏国资入场后,阿里领投,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资本联合组建了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有限合伙),再次纾困苏宁系。2021年7月5日,张近东、苏宁控股、苏宁电器等与新零售二期签署多份《股份转让协议》,新零售二期从前者手里合计受让15.79亿股ST易购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6.96%。
以每股交易价为5.59元计算,新零售二期的认购总成本为88.25亿元。其中,阿里巴巴旗下的杭州阿里妈妈软件有限公司出资26.5亿元,占比30%。南京国资背景的南京新兴零售发展基金出资18.5亿元,占比20.95%。江苏国企华泰证券旗下的上海资产管理公司出资17.8亿元,占比20.18%。
通过这两次股权转让,张近东及苏宁电器、苏宁控股合计套现120亿元。尽管如此,这仍未止住4年后苏宁电器、苏宁控股等陷入破产重整的境地。
目前,ST易购的股价为1.78元/股,与当年5.59元/股的成本价相比,当初入股的两只基金均遭遇七成左右亏损。其中,阿里巴巴损失最为惨重,尽管此后淘宝中国将所持ST易购19.99%股权转让给了杭州灏月,后者依然隶属阿里系。2015年淘宝入股成本为282.3亿元,新零售二期中阿里妈妈又再次出资26.5亿元,总成本达308.8亿元,而如今其持股市值为41.56亿元,账面浮亏超过260亿元。
阿里持续收缩非核心业务版图
此次减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阿里近两年战略收缩行动的延续。自2024年起,阿里在资本市场不断减持各类投资项目,业务范围覆盖电商、零售、出行、文娱等多个领域。
2024年5月,阿里卖出宝尊电商2647万股;同年12月,将所持银泰百货的全部股份出售给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买方财团。进入2025年,减持步伐未停,1月宣布将所持高鑫零售的全部股份出售给德弘资本,其旗下拥有大润发和欧尚等超市品牌;4月,又拟减持三江购物股份,该公司是浙江省的大型社区生鲜超市。
在零售业务之外,阿里在其他领域也实施了减持举措。2024年3月,阿里巴巴旗下淘宝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计划出售3300万份小鹏汽车ADS,总价值约3.14亿美元;同月,计划出售3085万份哔哩哔哩的美国存托凭证(ADR)。
早在2024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在2024财年第三季度财报会上指出,阿里资产负债表上仍存在一些传统实体零售业务,并非核心聚焦业务,从合理性角度考虑,退出具有必要性,只是鉴于当前市场情况,退出需要逐步推进。
据科创板日报,资深零售专家兼投资人张伟荣表示,当前阿里有序退出非核心资产,战略聚焦核心业务的发展信号更加清晰。电商和云计算作为阿里的两大核心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通过减持其他领域的投资,阿里能够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提升其在电商和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力。
在张伟荣看来,当前阿里有序退出非核心资产,战略聚焦核心业务的发展信号更加清晰。电商和云计算作为阿里的两大核心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通过减持其他领域的投资,阿里能够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提升其在电商和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力。
来源:天天在线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