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充满羞辱恶趣的爵位封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21:34 1

摘要:在古代,封爵听着是高大上的东西,代表功绩、地位和荣耀。可有些爵位压根不是啥好事儿,反而是当权者拿来羞辱人、恶心人的工具。这些封号不光让人丢脸,还透着权力斗争的冷血和算计。今天咱就来聊聊历史上那些带着羞辱和恶趣味的爵位封号,看看背后都有啥故事,啥意思,顺便也说说

在古代,封爵听着是高大上的东西,代表功绩、地位和荣耀。可有些爵位压根不是啥好事儿,反而是当权者拿来羞辱人、恶心人的工具。这些封号不光让人丢脸,还透着权力斗争的冷血和算计。今天咱就来聊聊历史上那些带着羞辱和恶趣味的爵位封号,看看背后都有啥故事,啥意思,顺便也说说这些倒霉蛋的下场。内容全是真的,咱不瞎编,争取接地气、口语化,聊得明白又有内涵。

说到封爵,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牛啊,封侯拜相了”。确实,古代封爵大多是给功臣的奖励,比如开国元勋、战场英雄啥的。可也有例外,有些封号压根不是夸人,而是当权者用来踩人、讽刺人的招数。这些羞辱性的爵位,往往跟政治斗争、个人恩怨脱不了干系,反映了封建社会那套等级森严、你死我活的玩法。咱这篇文章就挑几个典型的例子,讲讲这些封号咋来的,为啥这么损,又给当事人带来了啥影响。

先说刘信,这哥们儿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家里跟刘邦关系还挺近。他爹刘伯是刘邦的大哥,早死,没赶上刘邦发迹。刘信他妈,也就是刘邦的大嫂,当年可没少给刘邦脸色看。《史记》里写得清楚,刘邦没当皇帝前,常带着一帮兄弟去大哥家蹭饭吃。大嫂烦得不行,有一回故意拿勺子刮锅,弄出刺耳的“吱吱”声,假装饭没了,把刘邦那帮人弄得灰溜溜走了。后来刘邦发现锅里其实还有汤,气得牙痒痒,从此记恨上了。

刘邦当了皇帝,大手一挥封了一堆刘家人当侯爷,可就是不搭理刘信。太上皇刘煓看不过去,觉得长孙咋能没个爵位呢,就劝刘邦。结果刘邦在高祖七年(前200年)给了刘信一个“羹颉侯”,封地在舒(今安徽舒城)。这封号听着正常,可细琢磨就知道不对劲了。“羹”是汤,“颉”有刮擦的意思,合起来不就是当年大嫂刮锅那事儿吗?史学家颜师古注解说,这名字就是暗讽刘信他妈当年的举动。刘邦这小心眼儿,真是报复得明明白白。

刘信倒也不是废柴,他在封地干得还行,修了个七门堰,灌溉了八百多顷地,老百姓挺受益。可这封号的羞辱味儿太浓了,贵族圈里谁不知道这典故啊?宴会上估计都得有人偷笑,刘信心里啥滋味可想而知。后来高后元年(前187年),他因为啥罪被削了爵,降成关内侯,具体原因史书没细说,可能跟吕后搞政治清洗有关。晚年咋样不清楚,反正没啥好记载。这事儿说明啥?哪怕是皇亲国戚,碰上皇帝的小心眼儿,也得吃瘪。

再来看子密,这家伙是东汉初年渔阳太守彭宠的家奴,出身低得不能再低。彭宠这人挺有能耐,早年在新朝当兵,后来投奔刘秀,帮着打王郎,立了功,被封了个建忠侯,还当了大将军。可刘秀当了皇帝后,彭宠觉得自己功劳大,待遇却不行——手下吴汉、王梁都封公了,他还是个太守,心里不平衡。公元26年,他干脆反了,占着渔阳跟刘秀对着干。

刘秀派兵打了四年没拿下,急了眼,公元28年放话:“谁杀了彭宠,封侯。”结果子密这货见钱眼开,动了歪心思。公元29年,他偷偷杀了彭宠两口子,提着人头跑去投奔刘秀。刘秀说话算话,封他个“不义侯”。这名字一听就不是啥好词儿,“不义”就是不忠不义,直白点就是骂他背叛主子、没良心。刘秀为啥这么干?一是赏得给,毕竟许了愿;二是得警告别人,别学这家伙靠卖主子换富贵。

子密得了爵位,可日子估计不好过。东汉那会儿讲究忠义,他这“不义侯”名头一出去,谁还看得起他啊?史书没说他后来的事儿,但想想就知道,顶着这封号,他八成是被人指指点点,混得灰头土脸。这故事告诉咱,背叛主子可能一时爽,可名声臭了,下场也好不到哪去。

李煜,南唐后主,大家熟知的词人,才华没得说,诗词书法画画样样行,可当皇帝实在不行。他爹李璟留下的南唐本来就弱,到了他手里更不行,眼看着北宋越来越强,他还想着苟且偷安。公元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灭了南汉,南唐被围得死死的。赵匡胤几次叫李煜去开封朝见,他推说有病不去,惹毛了赵匡胤。公元975年,宋军打下金陵,李煜被抓到开封,封了个“违命侯”。

“违命”啥意思?就是不听命令呗。赵匡胤这是明摆着羞辱他,提醒他当年不听话的下场。从皇帝跌到侯爷已经够惨了,再加上这封号,简直是往伤口上撒盐。李煜在开封被软禁,表面过得体面,其实跟囚犯没啥区别。公元978年,宋太宗赵光义上台,觉得李煜还有号召力,干脆赐了毒酒,42岁就死了。他的词倒是流传下来,成了文学瑰宝,可人生的悲剧谁看了不唏嘘啊。这封号不光是羞辱李煜,也是给南唐旧势力一个下马威,够狠。

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北宋末年的俩皇帝,结局一个比一个惨。徽宗是神宗的儿子,哲宗的弟弟,1082年生的,当了皇帝后啥都好,就是不务正业。琴棋书画样样精,自创瘦金书,可朝廷的事儿他不管,国家乱成一团。钦宗是他大儿子,1100年生的,靖康元年(1126年)接班时,金军都快打到家门口了。徽宗还想着禅位给儿子,自己跑路,结果没用。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破开封,北宋完蛋,俩皇帝都被抓到金国。

金太宗给这父子俩封了个特别损的爵位:徽宗叫“昏德公”,钦宗叫“重昏侯”。“昏德”就是昏庸没德,骂徽宗治国无能;“重昏”更狠,说钦宗比他爹还废。这俩封号不光剥了他们的皇帝身份,还把他们的无能贴上标签,公开羞辱。金国这么干,一是出口气,二是显摆胜利,顺便踩宋朝的脸。这对父子被押到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徽宗1135年病死,52岁;钦宗多熬了二十多年,1156年死,56岁。俩人的下场,真是北宋灭亡的活教材。

看完这几个例子,咱能总结出点门道。这些羞辱性的封号,基本都跟当事人的“黑历史”挂钩。刘信的“羹颉侯”讽刺他妈刮锅,子密的“不义侯”骂他背叛,李煜的“违命侯”说他不听话,宋徽宗和钦宗的“昏德公”“重昏侯”直接点名他们昏庸。封号表面是赏赐,其实是当权者给失败者贴的标签,提醒你:别忘了你干的蠢事儿。

这背后还有更深的算计。刘邦羞辱刘信,是报私仇顺便立威;刘秀给子密“不义侯”,是警告别学坏;赵匡胤收拾李煜,是杀鸡儆猴;金太宗羞辱宋朝二帝,是显摆胜利。这些封号不光是个人恩怨,还带着政治目的,要么巩固统治,要么震慑敌人,够阴。

古代社会啥最重要?忠义、服从。子密的“不义侯”敲打背叛者,李煜的“违命侯”教训不听话的,宋二帝的封号警告昏君的下场。这些封号不光羞辱人,还强化了当时的社会规矩,告诉大家:不守规矩,就得付出代价。

刘信顶着“羹颉侯”这名头,日子估计不好过。他在封地修水利,干得不错,可封号的笑柄甩不掉。后来被削爵,晚年没啥记载,估计是默默无闻过去了。皇亲国戚又咋样,皇帝不待见你,你就得夹着尾巴做人。

子密杀了主子换来“不义侯”,表面得了赏,实际谁瞧得起他啊?史书没说他后来的事儿,但这种人八成是混不下去,孤零零过完下半辈子。背叛一时爽,骂名背一辈子。

李煜被封“违命侯”后,没几年就被毒死了。他的词写得再好,也挡不住亡国之耻。这结局既可怜又可悲,才华再高,政治上不行照样完蛋。

徽宗和钦宗被抓到金国,受尽折磨。徽宗没撑几年就死了,钦宗多活了二十多年,天天被羞辱。这父子俩的下场,真是昏庸的代价,惨得让人不忍看。

“羹颉侯”“不义侯”“违命侯”“昏德公”“重昏侯”,这些封号听着像冷笑话,可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命和权力博弈。它们不光羞辱了当事人,还透出古代社会的冷酷和复杂。看完这些故事,咱不禁要想:权力咋就能把人玩成这样?这些封号又给后人留下了啥教训?有啥想法,欢迎底下聊聊,一起挖挖这些历史里的深意。

来源:爱吃凉拌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