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宗室制度有多严苛?三百年的国祚,世袭罔替的爵位只有五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4 13:25 1

摘要: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想要守住江山,要提防外敌入侵、功臣夺位、宦官乱政、外戚掌权、宗室无能等一系列问题。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想要守住江山,要提防外敌入侵、功臣夺位、宦官乱政、外戚掌权、宗室无能等一系列问题。

只要犯了一个错误,就有可能全盘皆输。

当一个皇帝很简单,但是想当好一个皇帝非常难。历朝历代,在守江山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朝代,居然是宋朝……

宋朝的出现可以说是非常意外了,如果柴荣没有英年早逝,赵匡胤他翻不了天,宋朝自然也就不会出现。

也正因为赵匡胤的江山来得容易,所以他担心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要做好万全的准备,让自己的宋朝不会成为乱世之中的又一个短命王朝。

宋太祖赵匡胤还在世的时候,他为了让江山稳固,使用了千古阳谋“杯酒释兵权”,没有杀害功臣,便解决了功臣造反的问题。

赵匡胤自己也是功臣,他也知道武将手里有兵权的感觉。这些武将一旦有了兵权,心里肯定不老实,就像之前的自己一样。

因此赵匡胤先是夺了兵权,又开始打压武将,让武将势力逐渐退到正常水平。

那么什么叫正常水平呢?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的权力逐渐增大,甚至已经到了割据一方的地步,就连皇帝也管不了他们,这就叫武将势力太强了。

在治国的时候,文官势力与武将势力应当是平衡的,是互相制约的,这样的朝堂才能平稳。当一方势力过于强大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如果武将势力太强,就会出现唐朝末年的那种状况,五代十国的出现也是因为武将势力太过强大。

而文官势力太过强大,就会出现宋朝这种情况。武将在前线打仗,文官在后方通敌,整个国家的国防力量就如同一张纸。

哪怕是有岳飞这样的逆行者,也会有秦桧这样的人把他强行拉回来,这便是文官势力太强的表现。

可是赵匡胤当初打算打压武将势力时,难道没有想到这些吗?他当然想到了,他不可能不知道朝堂失衡是什么后果。

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历史使命就是打压武将,让文官武将得以平衡。

达成了这个目的,就不该再打压武将了,不过继承了皇位的人,并不明白这一点……

斧声烛影的后果

赵匡胤去世之时,他还有两个儿子在世,一个二十五岁,一个十七岁,他们两个都能继承皇位,但是赵匡胤并没有传位给他们,而是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至于赵匡胤是不是真的认为赵光义更适合当皇帝,世上已无人知晓,但是赵光义即位后的行为,并不明智。

赵匡胤在世的时候,武将势力就已经打压得差不多了。赵光义即位之后,应当停止打压武将势力,尽力维持平衡,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

这就导致了宋朝朝堂上文武势力的失衡。不过这并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今天的重点是赵光义的其他政策。

赵匡胤传位时的兄终弟及,导致整个宋朝各处都有着这个政策的影子。在应对宗室问题时,赵光义采用了一种十分严苛的政策,使得宋朝的宗室还算是比较稳定。

但是赵光义采用这种严苛政策,并非自愿,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之前也说过了,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这件事,其实是有疑问的。

因为赵匡胤的死离奇,赵光义的继位离奇,有不少人都觉得是赵光义强行让赵匡胤传位了自己。

可是这也只是一种猜测,谁也拿不出来证据。

而在那一晚,屋子里只有赵家两兄弟,也就是说知道真相的人,只有赵光义,因此这件事只能定为悬案。

赵光义登上皇位之后,理应为宗室子弟封爵,但是他却故意为难自己的两个侄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赵光义将他们两人送到了外地当官,当的还是那种没有实权的官职,因此赵匡胤一脉的人想要有实权可谓是难上加难。

赵光义的这种行为,明摆着就是心虚,很多人开始怀疑他、指责他,认为他是谋权篡位,杀害了自己的亲哥哥。

为了让这些人闭嘴,赵光义只好将自己的儿子和兄弟也送了出去,并且对外宣称:这就是我们赵家的宗室制度,不是我特意针对这两个侄子的。

按照赵匡胤一开始定下的宗室制度,皇帝是要给自己的兄弟封“亲王”的,但是因为赵光义的改动,很少有人能封亲王。

宋朝的爵位一共分为十二级,排在前面的是三个王:亲王、嗣王、郡王,再就是五个公: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再就是经典的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加起来一共十二级。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皇帝的儿子和兄弟会被封为亲王,而这些亲王的儿子会被降为郡王,以此类推。

清朝的宗室制度也是如此,除了那八大铁帽子王,其他的爵位都是逐代降级的。

虽然宋朝是这样的规定,但是因为受到赵光义的影响,这个规定并没有实行下去。

这些宗室子弟,想要获得亲王爵位是可以的,但是得一步步往上爬。

这些宗室子弟得先去外地当官,当官也要一步步升迁,当官职足够大了之后,再被封爵,然后再从郡公开始向上走。

从郡公到比较小的国公,再从比较小的国公到比较大的国公,再到郡王……

这段历程看着就不容易,实际执行起来更是不容易,有很多人穷极一生都无法升官,而这些人的子孙就会沦为百姓。

有心之人可能会发现,为什么宋朝有不少的皇帝,是从民间找回来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最大原因,就是这种将宗室子弟散出去不收回来的宗室政策。

世袭罔替的爵位

有些皇帝被找回来的时候,他们家已经是好几代平民了。

因此在他们当了皇帝之后,为了使得自己的皇位看起来比较合理,就想方设法将自己这一脉的人变得尊贵,但是该如何使得自己的亲戚变得尊贵呢?宋神宗就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

宋神宗将自己的叔叔赵宗晖封了王,因为宋神宗他们家祖上是濮王,所以就给他叔叔封了一个“嗣濮王”。而且他这个“嗣濮王”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

也就是说赵宗晖的后人也能继承这个王位,只要宋朝不灭亡,他们这一支的人永远都有一位嗣濮王。

宋神宗不光弄了这么一个世袭罔替的爵位,他还召回了赵匡胤一脉的人,给这个人也封了一个安定郡王。这个安定郡王的爵位也是世袭罔替的。

自从宋神宗发明这个办法之后,有些皇帝就开始有样学样,但是也只有三位皇帝成功了。

宋孝宗封了一位嗣秀王,宋理宗封了一位嗣荣王,宋度宗封了一位嗣沂王。

这三位王再加上前边的两位,宋朝一共就有五个世袭罔替的宗室爵位。

这种严苛的宗室制度,有效遏制了宗室之中的内斗。

宋朝没有宗室问题,没有外戚问题,没有功臣问题,就连宦官问题也不明显。

这些在其他王朝很严重的问题都没有,但是宋朝也有自己的问题。

就比如国防力量薄弱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大,武将的本事还是在的,就看皇帝支不支持了。还有文官太强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不大,毕竟文官没有带兵逼宫的本事,主要还是皇帝说了算。

所以说,历朝历代中最会守江山的朝代,其实是宋朝,而最没有能力守住江山的朝代,也是宋朝。

这便是开头说的,想守住江山太难了,哪怕之前的错误都没有犯,只要有一个错误没有注意到,就会全盘皆输,沦为后世之人的笑柄。

来源:文史闯江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