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兴衰录:14年国祚中的血色权力旋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1 10:09 1

摘要:在五代十国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李存勖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他出生于西突厥沙陀世家,本姓朱邪,小字亚子 ,因其祖父朱邪赤心镇压桂林庞勋兵变有功,被唐懿宗赐姓李,赐名国昌。李存勖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军事天赋,善于骑射,胆略过人,且喜读《春

一、战神皇帝的崛起与陨落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1. 李存勖:沙陀战神的逆袭之路

在五代十国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李存勖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他出生于西突厥沙陀世家,本姓朱邪,小字亚子 ,因其祖父朱邪赤心镇压桂林庞勋兵变有功,被唐懿宗赐姓李,赐名国昌。李存勖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军事天赋,善于骑射,胆略过人,且喜读《春秋》,略通大义。十一岁时,他就随父出征,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唐昭宗的称赞,被认为 “可亚其父”,由此得名李亚子 。

公元 908 年,李克用病逝,年仅二十四岁的李存勖承继晋王之位。当时,后梁大军攻势猛烈,河北诸镇纷纷归附后梁,河东重镇潞州被后梁军围攻已达一年之久,内部也人心浮动。李存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不仅要应对外部的军事压力,还要处理内部的权力纷争。叔父李克宁手握兵权,威望甚高,在一些人的挑拨下,企图谋反。李存勖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果断,他先是以让位试探李克宁,在确认其谋反意图后,果断出手,与监军张承业等人设计将李克宁诛杀,成功平定内乱。

稳定内部后,李存勖开始了他的复仇与统一之路。他采取 “联燕抗梁” 的策略,与燕王刘守光联合,共同对抗后梁。在柏乡之战中,他采纳周德威的建议,按兵不动,待梁军士气衰退后再伺机出击。最终,晋军以少胜多,大败梁军,斩首二万级,缴获战马三千匹,极大地振奋了晋军的士气。此后,李存勖又接连取得了多次胜利,逐渐扭转了与后梁的局势,占据了上风。

913 年,李存勖攻破幽州,擒杀刘守光,彻底铲除了燕地的割据势力,为进一步南下攻梁扫清了障碍。在与契丹的交锋中,李存勖同样表现出色,他多次击败契丹军队,使其暂时不敢南侵,稳固了北方边境。经过多年的征战,李存勖终于在 923 年称帝,建立后唐,实现了父亲李克用的遗愿。同年十月,他亲率大军,突袭后梁都城开封。李存勖采用了郭崇韬的计策,趁梁军主力在前线作战,后方空虚之际,率领精锐部队昼夜兼程,直捣大梁。后梁末帝朱友贞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后梁宣告灭亡。李存勖仅用了 8 天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五代时期最迅速的统一。

2. 巅峰时刻:6 万大军百日灭蜀

灭梁之后,李存勖的目光转向了西南的前蜀。前蜀是王建在唐亡后建立的政权,占据着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疆域辽阔,实力不容小觑。然而,前蜀后主王衍却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乐的君主。他不理朝政,整日与群臣饮酒作乐,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

925 年,李存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派大将郭崇韬率 6 万大军进攻前蜀。郭崇韬是后唐的名将,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出征前,他对前蜀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分析,制定了周密的战略计划。唐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突破了前蜀的防线。他们采取 “以战养战” 的策略,利用降将王承捷提供的 20 万斛军粮,解决了后勤补给的问题,得以长驱直入。前蜀的军队在唐军的进攻下,纷纷溃败。王宗勋等三招讨率领 3 万大军在三泉与唐军交战,结果惨败,蜀军 5000 人战死。

前蜀君臣面对唐军的进攻,却依然沉浸在享乐之中。王衍还在巡游途中,得知唐军来袭后,才匆忙返回成都。但此时,前蜀的局势已经无法挽回。11 月 27 日,王衍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群臣出城投降,前蜀仅存 18 年便宣告灭亡。后唐的版图得到了极大的扩张,李存勖的统治也达到了全盛。

二、致命的权力游戏

1. 郭崇韬之死:蝴蝶效应的开端

郭崇韬,这位在五代十国时期闪耀着光芒的后唐宰相、名将,本是郭子仪的后裔 ,初为唐朝昭义节度使李克修亲信,累典军务。他为人明敏,临事机警,善应对,以廉干著称。李克修逝世后,郭崇韬归于河东晋王李克用,任晋王典谒、教练使。李存勖嗣晋王位后,对郭崇韬的才干尤为器重,任命他为中门使,参管机要。在李存勖与后梁的长期对峙中,郭崇韬屡献奇谋,为后唐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灭梁之战中,郭崇韬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当时,后梁军势盛,契丹又数犯边塞,李存勖与众将商议对策,众人大多建议与梁约和,唯郭崇韬力劝李存勖奇兵直入大梁。他深入分析了后梁的局势,认为梁军主力在外,内部空虚,正是进攻的好时机。李存勖采纳了他的建议,命李嗣源引五千精骑出郓州直奔大梁,果然数日而灭梁。郭崇韬因此被拜为侍中、成德军节度使、殿前枢密使,并被进封为赵国公,获赐铁券,可免除十死。

然而,郭崇韬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权力和威望的不断提升,他逐渐成为了众矢之的。他为人刚直,不屑与宦官、伶人同流合污,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嫉恨。这些心怀叵测的人在李存勖面前不断进谗言,诋毁郭崇韬。而李存勖在称帝后,逐渐变得昏庸,对郭崇韬的信任也开始动摇。

925 年,郭崇韬率领大军攻打前蜀,再次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仅用了七十天就成功灭蜀,这一辉煌战绩让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但也进一步加剧了他与宦官、伶人的矛盾。在灭蜀过程中,郭崇韬拒绝了宦官的监军要求,这让宦官们对他恨之入骨。此外,他还私自接受了降将的财物,虽然他本意是为了安抚人心,但却给了宦官们可乘之机。

926 年正月,在宦官李从袭、向延嗣等人的诬陷下,刘皇后与他们狼狈为奸,私自发出密令,让李继岌诛杀郭崇韬。李继岌在接到密令后,不敢违抗,于正月十七日,将郭崇韬骗入府中,然后命人用铁锤将其打死。郭崇韬的儿子郭廷诲等五人也同时遇害。郭崇韬之死,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廷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

郭崇韬的死讯传出后,整个西川地区陷入了混乱。士兵们对朝廷的做法感到愤怒和不满,他们认为郭崇韬是冤枉的,于是纷纷发动兵变。与此同时,魏博军的皇甫晖也趁机叛乱,一时间,河北地区大乱。这些叛乱如同星星之火,迅速蔓延开来,直接导致了李嗣源的反叛。李嗣源原本是李存勖的得力将领,但在这场混乱中,他被部下劫持,无奈之下,只好顺应形势,被拥戴为叛军首领。郭崇韬之死,成为了后唐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后唐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2. 兴教门之变:皇帝死于戏子之手

李存勖在郭崇韬死后,并没有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享乐之中。他对伶人的宠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仅让他们参与政治,还给予了他们极高的地位和权力。伶人们仗着皇帝的宠爱,肆意妄为,欺压百姓,朝中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

926 年 5 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彻底打破了李存勖的美梦。担任马直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本是李存勖的亲信,但由于郭崇韬和他的养父睦王李存义先后被李存勖冤杀,郭从谦心中充满了仇恨,决定为他们报仇。他趁李存勖亲征平叛途中,率领亲军发动了叛乱。

叛乱发生时,李存勖正在洛阳宫中。郭从谦带领叛军迅速攻入宫中,火烧兴教门。李存勖得知叛乱后,急忙率领侍卫进行抵抗。然而,由于他平时对士兵们刻薄寡恩,士兵们对他早已心怀不满,在关键时刻纷纷倒戈。李存勖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在混战中被流矢射中,当场身亡,时年四十三岁。一代战神皇帝,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尸体被伶人用丢弃的乐器覆盖,然后点火焚尸,曾经辉煌一时的后唐庄宗,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对李存勖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李存勖在创业初期,能够兢兢业业,奋发图强,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不懈努力,建立了后唐政权,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然而,在取得成功后,他却骄傲自满,贪图享乐,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忽视了国家的治理和百姓的疾苦。他宠信伶人,重用宦官,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他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自己的江山和生命。李存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深刻的教训,时刻提醒着后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勤勉治国,否则必将重蹈他的覆辙。

三、乱局中的权力更迭

1. 李嗣源:乱世中的 "明宗"

李嗣源,这位在后唐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本是李克用的养子,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乱世中,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机遇,登上了皇位。他于 867 年出生,小字邈佶烈,沙陀族出身,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骑射天赋和军事才能。在李克用的麾下,他屡立战功,逐渐崭露头角。

926 年,李嗣源被叛军拥立为帝,这一事件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即位后,他深知国家历经战乱,百姓困苦,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他废除了许多苛捐杂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在宫廷方面,他大力精简人员,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使得朝廷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改善。

在用人方面,李嗣源有着独特的眼光和原则。他摒弃了唐庄宗时期以门第为任官标准的做法,改以德才为用人的重要依据。他将那些出身名门却无真才实学的官员罢相外贬,如豆卢革、韦说等,随后又将他们流放赐死。他积极要求地方官员肩负起举荐人才的重任,并对各类官员的举荐人数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了确保举荐的质量,他还推行了举主与被荐举者治绩或表现挂钩的连坐制度。在他的治理下,朝廷的人才结构得到了优化,政治风气也为之一新。

李嗣源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他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打击腐败行为。段凝、温韬皆是后梁旧臣,对后梁亡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温韬更曾盗掘唐朝皇陵,但二人在同光年间却因贿赂而获得宠信,被赐为李姓。李嗣源监国后,果断将段凝、温韬剥夺赐姓,放归田里,后又将二人流放、赐死。孔谦担任租庸使时,聚敛民财,引起民怨沸腾,李嗣源将其处死,没收田宅,并废除了其所制定的各种苛敛于民的法令。

李嗣源在位期间,还注重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他下令免征赋税损耗,制定了明确的税收名目,禁止地方官员滥征捐税。他还关注到官宦大户与富裕农户勾结逃避赋税的问题,命各州将帐簿送到中书省,由中央来征收赋税,不许地方官员插手。对于百姓隐瞒田地亩数的情况,他采取了加倍征收赋税的措施。此外,他还解除了曲禁和铁禁,允许民间百姓自行制曲酿酒、铸造铁质农杂具,仅征收适量的酒曲税和农具税。他颁布法令限制高利贷盘剥,规定如果债主得到的利息已经达到本钱的数额,就禁止再收利息,只准收回本钱;如果利息累计数是本钱的两倍,则本利都不准再收。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百姓的经济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李嗣源的晚年却陷入了诸子争位的困境。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使得朝廷内部一片混乱。933 年,李嗣源在这场纷争中病逝,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死,也为后唐的局势埋下了更深的隐患。他的儿子李从厚继位后,仅在位 5 个月就被废,后唐的政权再次陷入了动荡之中。

2. 李从珂:悲情末帝的自焚之路

李从珂,这位后唐的末代皇帝,本姓王,小字二十三,镇州平山县人,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养子。他于 885 年出生,自幼便跟随李嗣源四处征战,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战功,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在战场上,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为后唐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934 年,李从珂以 "清君侧" 为名反叛,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李从厚即位后,对李从珂这位手握重兵的义兄颇为猜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削弱他的势力。他将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由禁军将领调任亳州团练使,又令李从珂已经出家的女儿入宫为质,还听从朱弘昭、冯赟等大臣的建议,将李从珂从凤翔节度使调任北京留守。李从珂深知自己一旦离开凤翔,就可能面临生命危险,于是决定起兵反抗。

李从珂的反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他在凤翔起兵时,李从厚迅速派出大军前往征讨。凤翔城地势险要,但城池低矮,在朝廷重兵的围攻下,很快就陷入了危机之中。东西面的外城先后被攻破,李从珂的处境岌岌可危。然而,李从珂并没有坐以待毙,他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登上城楼,脱下上衣,露出身上因常年征战而留下的累累伤疤,声泪俱下地向攻城的将士们诉说自己为国家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如今遭受的不公待遇。他的真情流露,深深地打动了攻城的将士们,许多人开始对他表示同情和支持。

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李从珂成功地劝降了曾经的部下羽林军指挥使杨思权、都指挥使尹晖等攻城将领。这些将领的倒戈,使得朝廷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李从珂趁机一举击败了李从厚派遣的所有军队。随后,他率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向都城洛阳进发。在进军途中,各郡县纷纷望风而降,朝廷派来征讨的军马也先后投到了他的麾下。旬月之间,他的大军就兵至陕州,进逼洛阳。李从厚无兵无将,只得仓促出逃。

934 年 4 月,李从珂顺利进入洛阳,在宰相冯道等人的劝进下,他正式登基称帝,改元清泰。然而,李从珂的皇帝之路却充满了坎坷。他即位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治理国家,但由于缺乏治国经验,再加上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不断,他始终无法掌控局势。他任用卢文纪等庸才为相,致使国事日益败坏。

在李从珂统治时期,后唐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内部,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外部,契丹虎视眈眈,不断侵扰边境。而李从珂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之间的矛盾,更是将后唐推向了灭亡的深渊。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手握重兵,对李从珂的皇位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李从珂对石敬瑭也十分猜忌,试图削弱他的兵权。936 年,李从珂改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企图以此消弱石敬瑭的势力。然而,石敬瑭素有谋反之意,他拒绝调任,并以李从珂即位非法为由,公然起兵反叛。

石敬瑭的反叛,让李从珂陷入了绝境。他立即派张敬达率大军讨伐石敬瑭,但石敬瑭早有准备,他暗中勾结契丹,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耶律德光见有利可图,立即率领五万大军南下,援助石敬瑭。在契丹军队的强大攻势下,后唐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在团柏谷大败。

团柏谷之战的失败,让李从珂彻底失去了信心。他眼见大势已去,无法抵挡石敬瑭与契丹的联军,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奈。936 年闰 11 月 26 日,李从珂做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决定,他带着传国玉玺以及皇后、儿子等人,登上了玄武楼,然后放火自焚。这位曾经勇猛善战的将领,最终以这样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唐也随之宣告灭亡。李从珂的自焚,不仅标志着后唐的覆灭,也让传国玉玺的下落成为了千古之谜,至今不知所踪,也许它真的在那场大火中化为了灰烬。

四、血色教训:五代乱局启示录

后唐短短 14 年的国祚,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五代政权更迭的典型特征。这一时期,军事强权与政治短视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李存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纵横捭阖,灭梁平蜀,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然而,在政治上,他却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他宠信伶宦,疏忌功臣,导致政治腐败,内部矛盾激化。这种军事上的强大与政治上的短视,最终使得后唐政权走向了衰败。

宦官干政与功臣猜忌的循环,也是后唐乃至整个五代时期的一大顽疾。在李存勖统治时期,宦官势力死灰复燃,他们恃宠争权,肆意干预军政,与功臣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郭崇韬等功臣的被杀,就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而功臣们的被猜忌和杀害,又进一步削弱了朝廷的实力,使得政权陷入了更加不稳定的状态。这种恶性循环,让后唐的政治局势变得愈发复杂和动荡。

边疆危机与内部倾轧的交织,更是让后唐的局势雪上加霜。在外部,契丹等势力不断侵扰边境,给后唐的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在内部,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内部斗争激烈。李从珂与石敬瑭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后唐的灭亡。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后唐政权在风雨飘摇中迅速走向了覆灭。

后唐的兴衰史,印证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言:"创业难,守成亦不易。" 李存勖在创业初期,能够奋发图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建立了后唐政权。然而,在取得成功后,他却骄傲自满,贪图享乐,忽视了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他没有意识到,创业只是一个开始,守成才是真正的挑战。在守成的过程中,需要统治者具备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卓越的智慧和更加宽广的胸怀。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挑战,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后唐的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政权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和决策,还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是像李存勖这样有能力的统治者,也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一个政权要想长久地存在下去,必须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关注人民的福祉,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