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7日-28日,第四届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研讨及现场观摩活动在山东桓台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农村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先正达集团中国主办,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中化现代农业(山东)有限公司承办,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作为技术
3月27日-28日,第四届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研讨及现场观摩活动在山东桓台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农村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先正达集团中国主办,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中化现代农业(山东)有限公司承办,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全程参与活动。
现场观摩
27日下午,与会人员先后前往桓台县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中化农业MAP桓台技术服务中心、中化农业MAP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在专家和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下,深入了解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特点、操作过程和实施效果,并详细询问了国内外先进保护性耕作播种机等农机设备的特点及性能。
王晓玲 来源:主办方
姚芳 来源:主办方
本次活动的交流研讨环节在28日上午举行,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市场运营部副经理蒋鹏主持。桓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玲,先正达集团中国可持续转型总监姚芳先后致辞。
王云超 来源:主办方
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小麦作物解决方案经理王云超首先分享了保护性耕作在MAP华北区的发展历程。他分析了常规耕作的优缺点以及当前小麦种植面临的痛点,在此基础上,从收益提升、辐射面积、效果优势、安全可持续性四个维度讲解了保护性耕作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李保国 来源:主办方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李保国的发言题目为“华北平原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及效果”。他重点讲解了什么是小麦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为什么要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效果如何等内容。他表示,小麦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是解决华北平原水资源和生态问题的技术途径之一,可以达到节水、培肥、减排、丰产、增效等效果,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王法宏 来源:主办方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法宏分享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践”。他从传统小麦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实践等方面展开讲解。他总结道,保护性耕作具有节工、节水、节种、节肥、保护土壤和增产增效等优势。
蒋鹏 来源:主办方
蒋鹏的发言题目为“MAP华北大区农机交付助力增产增收”。他介绍了2025年MAP华北大区农机整体目标,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聚焦核心和强强合作等方面入手,聚焦规模种植户,提供保护性耕作的全程技术解决方案。
李修文 来源:主办方
丁串连 来源:主办方
在现场,保护性耕作种植户代表山东普利惠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修文、河北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东光基地主任丁串连先后作了经验分享。
本次活动还举行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授牌仪式。
保护性耕作,是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下,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和镇压作业,将土壤侵蚀和机械扰动降到最低、实现保护和培育土壤的耕作模式。它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壤蓄水、保水和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保障作物丰产;简化农事操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能够有效减排,提升土壤生态系统活力,促进土壤健康和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TNC中国可持续农业项目于2018年发起,旨在推广以土壤健康为核心的再生农业理念和实践,助力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发展。项目通过试验监测、示范推广、赋能传播和政策影响四条路径,提升农田土壤生态系统。
来源: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