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遗憾,您未中签”,阿然看着手机最新的消息提醒不禁苦笑,过去两年,他申请了三次马拉松赛事,均被“拒之门外”。超低的中签率侧面也反映了马拉松赛事的热度,例如2025武汉马拉松共吸引了450744人报名,报名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
“很遗憾,您未中签”,阿然看着手机最新的消息提醒不禁苦笑,过去两年,他申请了三次马拉松赛事,均被“拒之门外”。超低的中签率侧面也反映了马拉松赛事的热度,例如2025武汉马拉松共吸引了450744人报名,报名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二线到县城,全国各大城市有30余场马拉松鸣枪开跑,为何城市扎堆举办马拉松?
马拉松的流量
城市的经济增量
像音乐节一样,马拉松热源于背后的经济动因,因为一场马拉松赛事可能会给城市带来上亿的收入。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在全民健身运动的风潮下,举办一场马拉松赛事不仅吸引本地参赛,还能吸引诸多外地人参赛,以2025无锡马拉松为例,共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0人参赛。数据报告显示,其中市外跑者占比达84.2%,此外还有39.1万名观众现场观赛,其中超过55%的观众来自无锡以外城市,省外观众占比达40.1%。
这些参赛者和观众来到举办地,会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消费,从而刺激当地经济。据悉,马拉松赛事的外地参与者对赛事举办地及周围地区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间接消费的带动比例高达1:13。
前一周的武汉马拉松比赛时间正值樱花盛开的季节,汉马叠加樱花季,武汉各大景区、公园的游客数量和酒店预订量激增,旅游预订平台数据显示,汉马赛道起点、终点附近 3 公里的酒店预订量环比上涨 364%,同比增长约两成。
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举办马拉松的热潮之中,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路跑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总赛事规模达704.86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100万人次。上海马拉松等7场头部赛事平均直接经济效益为4.19亿元,间接效益和拉动效益则更为可观。
除了拉动经济之外,还能带来扩大知名度、增加就业机会等其他综合效益,马拉松赛事的传播范围广泛,不仅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还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分享,而赛事的筹备和举办需要大量的人力,包括赛事组织、志愿者、安保等。
马拉松赛事热
背后的乱象
在马拉松赛事爆发式增长的同时,行业也出现了许多乱象。
现在城市举办马拉松就像陷入了一场“军备竞赛”,一些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被视为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政绩工程,甚至可能会产生“周边的城市都办了,我不办不行,并且我办的规模、形式还得把其他地方比下去”的想法。
这就会导致一些地方盲目跟风,不顾自身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城市特色、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只是看到其他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提升,就匆忙上马,结果在赛事组织、服务保障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城市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例如组委会规范化管理不足,赛事组织混乱、交通管制不合理、补给不足、医疗保障不完善等,给参赛者的安全带来了隐患等问题。
并且,举办马拉松除了安全保障、接待服务之外,还可能存在一定的舆论风险,城市前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资金投入,后期在社交平台上“出圈”的可能是一些负面事件,像月初某地马拉松赛事中,多名跑者被曝出在学校牌匾前小便的恶劣行径,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马拉松的生存法则
从"办赛事"到"造场景"
在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卷”的当下,城市如何依托马拉松真正带动经济的增长?
“打铁必须自身硬”,举办马拉松赛事并不是办得越大就越好,城市应充分考虑地理位置、接待能力,因地制宜办活动,将思维从"办赛事"转变到"造场景"。传统的马拉松赛事更多关注赛事本身的组织和运行,而“造场景”则强调通过赛事打造一个综合性的体验场景,将赛事与城市文化历史、自然资源、活动等多方面结合。
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充分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赛事与城市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赛事场景。可以将某些景区的古街、古桥、古建筑等元素融入赛道设计,让参赛者在奔跑中感受古镇的古朴韵,例如,武汉马拉松通过串联黄鹤楼、长江大桥、东湖生态区等标志性文旅地标,打造“体育+文化+旅游”沉浸式体验。
丰富赛事活动形式:引入新的元素和活动形式,如音乐节、文化展览等,丰富赛事场景的内容。例如,今年石家庄马拉松通过“跟着石马去旅行”文旅嘉年华系列活动,涵盖有非遗展演、摇滚狂欢等多元场景,将马拉松赛事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无锡在举办马拉松期间,当地推出了160多场活动、演出和展览,提供了40多万份的景区优惠券。
在追逐马拉松经济的热潮中,城市需要量力而行,马拉松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少跑者穿过它的街道,而在于这些街道是否让大家都能找到奔跑的自由,正所谓"最好的赛道不是规划出来的,是从城市血肉里自然长出来的"。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内容资料来源于公众号武汉马拉松以及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作分享使用,不涉及商业范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中旅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