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行善积德,儿子高中进士,老福山县谢氏家族故事一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9 20:27 1

摘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条被广泛接受的道德观念。按照传统的解释,善恶所“报”,并非很快就能显现出来,有时甚至需要等几十年之后才会“报”在子孙后人身上,即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条被广泛接受的道德观念。按照传统的解释,善恶所“报”,并非很快就能显现出来,有时甚至需要等几十年之后才会“报”在子孙后人身上,即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以上观念具有“劝人向善”的教育作用,因此,古代的文士墨客对相关题材的故事也颇为青睐。查阅史籍,可以找到大量的记载。近来笔者在民国版《福山县志稿》中就看到一则相应逸闻,其主人公来自当地西关厢的谢氏家族,名叫谢岳东。

福山谢氏旧时为科举望族,族中子弟多有读书为官者。但谢岳东本人由于家中贫困,并没有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是以挑担出力为生。

有一天,谢岳东从县城前往门楼村赶集,返程途径西埠庄村时(临近内夹河,现在有大桥,旧时行人也多从此过河),发现有位妇女带着一双年幼儿女在河边嚎啕大哭。谢岳东和同伴不解,便询问其情形。对方告知:家中赤贫,丈夫去世而无钱下葬,她只好立下典身契赊购棺木;按照与债主的约定,她明日就须离家改嫁,但不能携带原有儿女;有感于自己悲惨的命运,加之舍不得抛弃骨肉,她无奈只能站在河边大哭(注:不排除已有轻生之念)。

(▲如今烟台市福山区门楼街道的西埠庄大桥,冬季拍摄)

对话至此,天色已晚。谢岳东的同伴虽然也不无感慨,但这时都着急赶路去了,唯独谢岳东仍留在原地。

“要是有人替你还了债,你是不是就不用改嫁了?”他向那位妇女询问道。

妇女说:“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谁又愿意替我还债呢?”

“我替你还!”谢岳东毅然道。

妇女见状,连忙带着一双子女扑通跪地,一边磕头一边感谢,连呼“恩人”。

随即,谢岳东让妇女找到了村中族人,冒着夜色一起前往门楼街上,找到了经营棺木等丧葬用品的债主,告诉对方道:“妇女欠的钱,由我负责偿还,原来的契约就此作废。”

言罢,他将当天身上的银钱全部拿出,但这只够偿还一半的欠款。为了让债主同意赎人,他打下包票,约定下次再如数奉上另一半。

债主见谢岳东竟然能如此热心地帮助一位陌生人,大为感动地说道:“谢君积善,吾辈独不善乎?亦赠半价可耳!”意思就是,你能做出如此善行义举,我也不能不仗义,剩下一半的钱干脆就免了。至此,这件事情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而谢岳东的为人,事后也随着消息的传播而得到广泛称赞。

谢岳东本人的命运,并没有因为此次行善而出现太大改变。但他的儿子“谢文起”后来却出人头地。清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谢文起成功考取进士(二甲第九十七名),并选入翰林院,散馆后出任贵州清镇县知县。《福山县志稿》行文时,将父亲的善行和儿子的显贵记叙在一起,其言下之意,显然也是为了佐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

来源:胶东故事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