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这事儿不是单纯的技术尝试,背后藏着中美在太空领域的硬核竞争,毕竟现在谁能在月球站稳脚,谁就掌握了未来深空探索的主动权。
最近NASA有个大动作,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格伦研究中心正牵头干一件大事,2030年前要在月球上建座核电站。
说实话,这事儿不是单纯的技术尝试,背后藏着中美在太空领域的硬核竞争,毕竟现在谁能在月球站稳脚,谁就掌握了未来深空探索的主动权。
这座月球核电站计划是100千瓦功率,换算下来差不多能供60到80户家庭用电。
你可别觉得这功率小,在月球上,这能量能撑着宇航员长期驻留,还能支持科研设备运转、甚至尝试开采月球上的冰资源。本来想,太阳能是不是也能应付?
但后来发现根本不行,月球黑夜能持续14.5个地球日,这段时间没一点阳光,太阳能板完全歇菜,核能还真就是唯一靠谱的选择。
美国交通部长肖恩·达菲早在8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把话挑明了,说美国正跟中国展开激烈的月球竞赛,还强调核裂变技术是“维持月球生存环境、推进火星任务的核心”。
他当时那语气,听得出来挺着急,直言“要是拿不下这技术,美国在太空竞争里就得掉队”。
后来NASA专门找了史蒂文·辛纳科尔当项目负责人,这人也挺实在,明确说核电站会先在地球完成建造组装,到了月球表面再激活,怕的就是运输途中出核安全岔子。
他还说,格伦中心在太空动力领域干了这么多年,牵头这事儿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这话倒也没吹牛,毕竟该中心在太空能源技术上的积累确实厚。
核能在太空里的优势,真不是其他能源能比的。除了应对月球黑夜,以后要是往火星送探测器或者建基地,火星上的沙尘暴能持续好几个月,太阳能板照样不管用,核反应堆却能一直发电。
而且,月球上想搞“就地取材”,比如把冰资源变成水和氧气,都需要大量稳定能源,这核电站正好能补上这个缺口。
NASA搞太空核能也不是新手,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用了。
像“旅行者”号探测器、“好奇号”“毅力号”火星车,都装了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也就是常说的RTG,这么多年下来没出过大问题。
这次要建的月球核电站,用的是更先进的核裂变地表动力技术,功率比RTG大得多,专门为基地级需求设计。
辛纳科尔团队还针对月球的真空、低温、强辐射环境,给反应堆加了专属的防护和散热系统,就是为了让设备能稳定跑10年以上。
这项目一出来,不光NASA内部重视,企业们也都眼馋了。
BWXTechnologies和西屋电气这些做核能、航天的公司,都明确说想参与。克利夫兰当地有个叫MAGNET的组织,负责人伊桑·卡普在一次讨论会上说,“基本的核技术已经有了,美国宇航局在太空中用核能也有60年历史”,但现在的难题是把所有系统整合到一起,既要效率高,还得在月球环境里靠谱。
他还说这项目是“制造业的大胆创新”,能从根本上影响能源生产模式,这话倒是说到点子上了,毕竟太空里的能源需求,会倒逼地面技术升级。
对克利夫兰当地来说,这项目更是个大好事。
不光能提升城市的科技名气,还能拉来产业、创造岗位。很显然,这项目会吸引一批上下游企业过来,比如做特种材料的、搞精密仪器的,慢慢就能形成航天能源产业集群。
当地要是能抓住这机会,从传统制造业转向高端航天制造,对城市经济的拉动可不是一星半点。
现在全球对月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光美国在动,中国和俄罗斯也没闲着。
2021年的时候,中俄就签了《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谅解备忘录》,明确把“月球能源系统”当成核心合作方向,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技术方案,目标也是搞月球核反应堆。
这么一来,美国自然更着急,毕竟谁先在月球建成稳定的能源基地,谁就能在后续的探索中占主动。
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也跟这个核电项目搭着边。之前“阿尔忒弥斯2号”已经完成了载人绕月,接下来“阿尔忒弥斯3号”计划载人登月,后续还要从地球往月球运物资、建基地。
达菲之前就说过,要实现这些目标,核裂变技术的开发是关键。
说白了,阿尔忒弥斯计划负责“送人和运货”,核电站负责“在月球安家”,这俩得配合好才行。
总的来看,NASA格伦研究中心牵头的这个月球核电项目,不光是一次技术探索,更像是美国在太空竞争里的一张关键牌。
它既要解决人类在月球长期驻留的能源难题,还要应对中国、俄罗斯带来的竞争压力,同时还得拉动本土产业升级。
毫无疑问,2030年这个时间节点会越来越近,全球都会盯着这个项目的进展。毕竟,这事儿不光关系到美国的太空战略,更影响着人类未来探索太空的节奏和方向。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