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赛到沙漠珠峰 从方盒子到全新超级V23 iCAR的蓝海是特色新能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3:52 3

摘要:在奇瑞的新能源版图里,iCAR是一支特殊的存在。它既没有走“卷配置”的常规路线,也没有急于以销量规模来证明自己,而是从一开始就打出“特色新能源”的旗号,用一台方方正正的V23,把“年轻人的车”这一命题落在了街头巷尾。

在奇瑞的新能源版图里,iCAR是一支特殊的存在。它既没有走“卷配置”的常规路线,也没有急于以销量规模来证明自己,而是从一开始就打出“特色新能源”的旗号,用一台方方正正的V23,把“年轻人的车”这一命题落在了街头巷尾。

当全新超级V23迎来超级进化之夜,三位iCAR品牌的核心操盘手——奇瑞国内业务事业部副总经理、iCAR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iCAR营销中心总经理李东春,iCAR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马永东,以及iCAR营销中心执行副总经理陈刚——在面对面的沟通中,讲述了这台车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对iCAR未来的想象。

一台车的“逆袭”与再进化

V23上市不过9个月,却已成为新能源方盒子细分市场的头号玩家,月销六、七千台。外界常把它看作是“造型吸睛”的代表,但李东春并不认同这种“颜值即正义”的单薄理解。

他在浙赛试过全新超级V23S的动力,1分50秒的圈速成绩让它在25万以内车型中无人能敌;而在沙漠珠峰的挑战里,它又以最快时间登顶并创造新吉尼斯纪录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越野硬实力。

“过去,大家喜欢V23是因为外观,但其实它的性能一直很强。全新超级V23,特别是S版本,功率翻倍,BOOST一键狂暴模式更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李东春笑着说,“我们希望让更多用户看到,这是一台既好看又好开的车。”

这种进化不仅体现在性能上,更在于“听劝”。用户曾吐槽过后视镜不够宽、座椅缺乏通风,这次统统补齐。所谓“超级”,既是动力性能的飞跃,也是细节体验的升级。

为何外观几乎没有变化?马永东给出的答案很直接——因为用户不想改。

在量产之前,V23就经历了四五千人的外观调研,结果显示这套造型几乎是零争议的“高分答卷”。上市后,用户依然高度认可。

于是,在全新超级V23上,团队内部流传着一句话:“一刀不改”。

李东春观察到,网友对它的评价几乎没有否定,“选择这种风格的用户,本来就接受它可能带来的风阻和电耗上的取舍。”换句话说,这台车的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标签,而标签恰恰是用户愿意为之买单的最大理由。

但iCAR并不想被固化成“方盒子品牌”。李东春强调,他们的使命是为年轻人造车,而年轻人的喜好是多元的。于是,未来的产品矩阵已经规划出三条清晰的赛道:

V系列:像V23、即将到来的V27,延续方盒子的调性。X系列:跨界、多功能,更时尚。S系列:小钢炮,目标是对标高尔夫、MINI等经典性能车。

“无论哪个系列,我们的原则是绝不从众。”李东春说。在他看来,如今用户的需求已经从“随大流”转向“追求不同”,这是iCAR最大的机会。

一个辩证问题:要特色还是要规模

做特色车,往往会被质疑能否支撑规模。但李东春显然胸有成竹:奔驰有smart,宝马有MINI,斯巴鲁凭借特色同样能在全球保持百万辆规模。“放眼全球,一年9000万辆的市场,我们只要做到1%,就是百万辆的规模。”他说,iCAR绝不是“样子货”,而是要有规模支撑的实力派。

马永东补充道,对新品牌而言,“特色”是建立认知的唯一捷径。“如果产品平平无奇,就没办法让用户记住你。我们要在主流品类里做出差异化,让SUV也能不无聊。”

都是谁在开V23?聊到用户画像,陈刚觉得很有意思:一线城市的女性用户比例意外之高,而用户的年龄层从90后到70后都有。

“他们看似背景多元,但生活方式高度一致。”陈刚回忆起一次场景:在CBD的草坪上,一位车主拉起天幕,摆上咖啡机,把车变成了临时咖啡角,和周围的写字楼氛围形成反差。这种“玩心”,正是iCAR用户的共性。

马永东进一步补充:这些用户大多有较高的审美判断力,分享欲强烈,乐于共创。他们愿意批评,也愿意赞美,让品牌和用户的关系变得更真实。

如何理解“纯电风格越野SUV”登顶沙漠珠峰,虽然超级V23S证明了自己出色的越野性能,但iCAR团队并不打算把它宣传成硬核越野车。

“硬派是一种风格,越野是一种功能。”马永东解释说,绝大多数用户要的不是极限越野性能,而是硬派的气质。于是,他们保留了硬派风格的优点,同时剔除了传统越野车在城市使用中的缺点,把V23定义为“纯电风格越野SUV”。

这也是iCAR想传达的一种生活方式:城市通勤中,它是酷炫的“方盒子”;周末出行时,它能带你去到远方,但不会因为“越野”而牺牲日常舒适。

从“逆向传播”到“双向奔赴”

V23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是产品力推动的“逆向传播”——用户先记住了车,再去找品牌。但李东春坦言,这样的方式在传播效率上存在局限。于是,他们在成都车展上启动了中文名全球征集,希望让品牌传播更接地气。

“当品牌传播和产品传播形成双向奔赴,iCAR的效率会成倍提升。”李东春说,目标是一两年内,把iCAR打造成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有高知名度的新能源品牌。

超级V23的发布,意味着新一波订单高峰的到来。

陈刚透露,iCAR已经在制造端和交付端做好准备,甚至能实现“发布即交付”。更重要的是,他们把交付本身视为一种用户体验:在成都建立的大型交付中心,不只是交车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持续互动的生活方式体验场。

“我们的用户心态年轻,爱玩,乐于共创。”陈刚说,这也是iCAR未来营销的核心逻辑:车不止是车,而是一个持续的社群互动节点。

《汽车相对论》小结

在新能源行业内卷的洪流中,iCAR并没有选择价格战或者参数战。它的故事更像是一群有互联网基因的人,带着一群年轻心态的用户,在造一台“好玩”的车。

三位高层表述或许风格不同,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坚持——不从众、不内卷,造一台年轻人愿意开的车。

当全新超级V23驶上街头,这份坚持是否会被市场验证,答案也许很快揭晓。但至少在当下,iCAR已经给出了一个不同的新能源品牌样本。

来源:汽车相对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