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联储年内首次降息,本以为是降息周期的起点,却被鲍威尔一句“风险管控”打乱了节奏,半扇门开了,市场先狂欢,但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当独立性遭遇政治干预、流动性冲击资产价格、美债风险逐渐累积,全球资本还该押注在哪里?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美联储年内首次降息,本以为是降息周期的起点,却被鲍威尔一句“风险管控”打乱了节奏,半扇门开了,市场先狂欢,但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当独立性遭遇政治干预、流动性冲击资产价格、美债风险逐渐累积,全球资本还该押注在哪里?
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市场早已心里有数,但鲍威尔说的那句“风险管控”,让大家竖起了耳朵。
这句话其实透露出一个核心转变,过去三年美联储像个健身达人死盯着“通胀”这块赘肉,如今突然发现就业市场已经虚了,必须调配精力,于是政策的天平轻轻偏向了就业。
但鲍威尔又留了一手,降息不是“一开到底”,而是只开半扇门,既安抚市场,又强调独立性“别把我当白宫的提款机”。
陶冬的判断更直接:这半扇门,恐怕要等到明年5月新一届联储高层上任,才会被彻底踹开。
鲍威尔连任可能性几乎为零,而按照特朗普的风格,下一任主席大概率是忠诚度第一的“自己人”,那时美联储可能从货币政策的独立制定者,变成白宫经济战略的执行者。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现在到明年5月:按部就班的小幅降息,明年5月之后:或许是一场全面、甚至“不顾后果”的宽松狂潮。
按照美国制度设计美联储的独立性受法律保护,还有国会、最高法院的制衡,但特朗普的特点是“不走寻常路”,他可以通过人事任命来改变机构基因,这意味着即便制度仍在,联储的独立性也可能被逐步侵蚀。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美国独有的现象,全球范围内各大央行都在一点点向财政靠拢,政府要搞财政刺激,缺口只能由央行来兜底,某种意义上央行的独立性正在全球范围内被稀释。
不要低估市场的嗅觉,降息消息一出,美债和美股已经率先狂欢,市场早已认定紧缩时代不可能延续,鲍威尔一句话能否掀起波澜可能性不大,因为市场早就自顾自地走在前面政策是慢动作,市场是加速播放。
大家担心70年代那种“印钞+油价飙升=通胀失控”会不会重演。陶冬给出的判断是,租金是CPI核心变量,占三分之一,如今已经连续下滑,新加的关税确实可能推升价格,但目前影响有限,真正的“通胀”出现在金融市场:印出来的流动性没进超市,而是全跑到股市、债市里,把资产价格吹起来。
美债市场的收益率曲线正在变陡峭,短端利率下行,反映市场对降息的预期,长端利率上行,折射出投资者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短期你还能糊弄我,长期债务谁来还,如果财政赤字继续无节制扩张,美国的债务风险会在长期积累并爆发。
“除美元外皆可投”的口号听起来很热闹,但陶冬提醒:这更多是短期的资产配置趋势,欧洲、日本看似利差优势更大,但从长期来看,政治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让它们难以承载全球资金。
相比之下美国依旧是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的核心生态,美元依旧是全球配置的核心资产。
陶冬最后用了两个字概括水牛,这是流动性推动的牛市:钱太多,像水一样涌进市场,推高各种资产价格,这意味着未来的市场不会是平稳直线,而是伴随反复波动,但整体方向是流动性主导下,资产价格普遍受益。
这一次降息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美联储的政策转向,更是全球经济进入新阶段的缩影,就业与通胀的权衡、独立性与政治力量的博弈、流动性与债务风险的暗流,都在这扇“半开”的大门背后交织。
短期里市场或许仍沉醉在流动性带来的繁荣之中;但长期来看,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制度的韧性与财政的可持续性,美元依旧稳坐核心,水牛行情继续奔跑,但方向盘是否还牢牢掌握在手中,这才是全球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来源:昕昕科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