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话是不是每天在你家客厅里循环播放?看着孩子磨磨蹭蹭、心不在焉的样子,你是不是常常觉得血压飙升,恨不得自己上手替他做完所有事?别急,深呼吸,今天咱们不聊吼叫的坏处,聊点更有效的——如何用点智慧的“小套路”,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变优秀。
原来这么“骗”孩子,能让孩子更优秀!
“快点穿衣服!要迟到了!”
“作业写了没?都几点了还在玩!”
“说了多少遍,玩具不要乱扔!”
这些话是不是每天在你家客厅里循环播放?看着孩子磨磨蹭蹭、心不在焉的样子,你是不是常常觉得血压飙升,恨不得自己上手替他做完所有事?别急,深呼吸,今天咱们不聊吼叫的坏处,聊点更有效的——如何用点智慧的“小套路”,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变优秀。
这可不是真骗,而是懂点儿童心理学的“高级战术”。它的核心秘诀只有一条: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事是我自己想做的,我能行!”
套路一:适时“示弱”,唤醒责任感
> 闺蜜曾经是个事无巨细的“超人妈妈”,给孩子穿衣喂饭收拾玩具一手包办。结果呢?孩子上了幼儿园,连鞋带都不会系。老师委婉提醒后,她终于醒悟。
她是怎么改变的呢?一天下班回家,她疲惫地躺在沙发上,揉着肩膀对孩子说:“宝贝,妈妈今天搬了重东西,胳膊好酸啊,抬不起来了。阳台上的衣服还没收,你能当妈妈的小帮手吗?”
孩子一听,眼睛都亮了,立刻蹦起来:“我来我来!”他踮着小脚,努力地把衣服一件件收进来,虽然袜子塞进了裤腿,衬衫皱成一团,但闺蜜没有批评,而是惊喜地抱住他:“天哪!你太贴心了!真是妈妈的好帮手,妈妈好幸福呀!”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从那天起,孩子每天都会主动问:“妈妈,衣服要收了吗?”甚至还会帮妈妈拿拖鞋。为什么?因为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妈妈需要我”。这份“被需要”的感觉,像魔法一样唤醒了孩子心底的责任感和价值感。
家长行动指南:
找准时机: 在孩子精力充沛或心情较好时,自然地表达你的“小困难”。
具体求助: 不说“你去做”,而是说“你能帮妈妈/爸爸一个忙吗?”。任务要清晰、具体、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如:“帮我把拖鞋拿过来好吗?”、“能帮我把这本书放回书架吗?”)。
真诚感谢: 无论结果是否完美,重点感谢孩子的意愿和努力:“谢谢你宝贝,多亏你帮忙,妈妈轻松多了!”、“你真是个小暖男/小棉袄!”
赋予意义: 强调他的帮助带来的积极影响:“你帮妈妈节约了时间,我们可以早点讲故事啦!”
套路二:巧妙“夸大”,点燃自信心
> 邻居家孩子数学考了70分,一脸沮丧。妈妈没有批评,反而笑着拿出手机:“刚才老师给我发消息了,她说呀,这次考试你只用了五成功力!要是你上课时把另外五成也用上,下次准能考90分!”
孩子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吗?老师真这么说?”
妈妈趁热打铁:“当然啦!你看你打篮球多厉害,上次比赛拿冠军大家都给你鼓掌;你画的孙悟空上了黑板报,老师也夸你有天赋。你只要认真起来,什么事做不好呀?”
这番话像给气球打足了气。孩子立刻拿出课本:“那我明天上课要认真听讲!我要考90分!”下一次考试,他果然考了85分。妈妈的“夸大”,让孩子相信了“我真的很厉害”,这份自信成为了他主动努力的最大动力。
家长行动指南:
沙里淘金: 在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中,挖掘微小的闪光点或进步。哪怕只是字写得比昨天工整一点,算题速度快了一分钟。
借力权威: 善用“老师说…”(前提是老师确实有类似评价或可以合理推测)或“爸爸/爷爷也说你…”,增强可信度。
关联优势: 把孩子在一个领域的成功体验(如运动、画画、搭积木),迁移到需要努力的领域(如学习):“你拼图这么有耐心,这股劲儿用在做数学题上肯定也行!”
聚焦过程与潜力: 强调“努力”、“认真”、“潜力”、“进步空间”,而非只看结果。不说“你真聪明”,说“你这几天复习特别认真,真努力!”
套路三:角色“扮演”,激发内驱力
> 我家娃有段时间对洗漱深恶痛绝,每天催他刷牙洗脸都像打仗。后来我灵机一动,有天晚上捂着肚子(略显浮夸)说:“大哥(平时不这么叫),今天小妹(指自己)肚子有点不舒服,头晕眼花的,你能自己搞定洗漱,照顾一下小妹吗?”
小家伙瞬间挺起小胸脯,一脸严肃:“没问题!小妹你坐着别动,大哥自己来!”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卫生间,一边刷牙一边还嘟囔:“大哥要照顾好小妹!”从此以后,洗漱再也不是难题,有时还会贴心地帮我倒好漱口水。一个简单的称呼变化——“大哥”,让他瞬间代入了一个有担当、能照顾人的角色,这种自我认同感推动他主动完成“任务”。
家长行动指南:
创造角色情境: 根据孩子的兴趣(超级英雄、小医生、小老师、小帮手),赋予他一个积极、有力量的角色。“今天你是家里的‘整洁小卫士’,负责检查玩具有没有回家,好吗?”
转换身份话语: 用符合角色的语言沟通。“小勇士,打败细菌怪兽(刷牙)的时间到啦!”、“小司机(针对爱玩车的孩子),快开动你的小火车(指他自己),我们准备出发去幼儿园啦!”
给予角色特权/责任: 让角色附带一些小特权或责任,增加吸引力。“作为‘阅读小船长’,今晚你可以挑选两本故事书哦!”、“‘厨房小助手’请负责把碗筷摆好吧!”
及时强化角色感: “哇,整洁小卫士真负责,玩具都回家啦!”、“谢谢小帮手,有你在妈妈省心多了!”
套路四:贴好“标签”,引导行为自动化
>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你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把他当成那种人来对待,他就真的可能变成那样的人。 这不是玄学,而是积极暗示的力量。
有位家长面对老师反馈孩子上课只能坐住3分钟的情况,他没有批评,而是对孩子说:“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她说你现在上课能专注地坐3分钟,比之前进步可大了!”孩子听了很受鼓舞,第二天努力坐了5分钟,之后慢慢延长到10分钟、15分钟……这个过程,就是“定为-装为-变为”的奇妙循环:
1.定为:给孩子一个具体的、积极的标签。
不是空泛的“你真棒”,而是基于事实:“你今天比昨天快5分钟吃完饭,真是个守时的孩子!”、“你涂颜色一点都没涂出框线,真像个小画家,涂得真均匀!” 这个标签要让孩子觉得真实可信,“哦,原来我是个守时的/细心的孩子”。
2.装为:鼓励孩子去“扮演”这个标签角色。
孩子接受了“守时”的标签,他会想:“那我明天吃饭要更快点,才配得上这个称号。” 他接受了“小画家”的标签,下次画画会更认真。这个“装”的过程,就是在练习优秀的行为模式。就像演员演多了正面角色,气质也会改变,孩子“装”多了好行为,习惯就养成了。
3.变为:行为内化,标签成真。
当孩子每天都“装”着守时、认真、细心,这些行为就会慢慢融入骨血,变成他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我本来就是守时的孩子”、“我本来就很细心”——这时,“装”就成了“真”,标签变成了真实的品质。
家长行动指南:
标签要真实具体: 从孩子微小的进步或已有的优点入手,确保标签有事实支撑。
标签要积极正向: 聚焦你希望孩子强化的品质(专注、耐心、友善、勇敢、有条理等)。
避免空洞表扬: 杜绝“你是最棒的”、“真聪明”。具体描述行为+赋予积极标签:“你自己把书包收拾得整整齐齐,真是个有条理的孩子!”(“有条理”是标签)
持续强化: 当孩子再次表现出符合标签的行为时,及时点明:“看,我就知道,你果然是个说到做到的守时小标兵!”、“小画家今天这幅画创意十足!”
养育的真谛:信任与智慧的合谋
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这些“套路”是欺骗吗?它们分明是基于对孩子心理深度理解的信任艺术!我们“骗”孩子相信他能干,是因为我们真心相信他的潜力;我们“骗”孩子觉得被需要,是因为我们真心珍视他的价值;我们“骗”他扮演更优秀的角色,是因为我们真心期待他成为那样的人。
这种“骗”,是用智慧的桥梁连接起父母的期待与孩子的潜能。它摒弃了吼叫的焦虑和包办的剥夺,转而激发孩子内心那股向上生长的力量——责任感、自信心、内驱力。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你输我赢的较量,而是一段父母与孩子彼此成就、共同成长的旅程。 当我们学会放下控制,用点无伤大雅的“小套路”,把成长的主动权温柔地交还给孩子,你会发现:
你越“懒”(懂得放手和示弱),孩子越能干(责任感和能力越强)。
你越用心(用心观察、用心肯定),孩子越懂事(内驱力和自信心越足)。
你越信任(给予积极的期待和角色),孩子越优秀(行为习惯和品格逐渐养成)。
下次孩子又“磨蹭”时,不妨试试收起催促,换成一句:“宝贝,妈妈需要一个小帮手……” 或者,在孩子遇到小挫折时,别急着批评,试试找出他哪怕0.1%的进步,告诉他:“看,你这一点做得真不错!” 你播下的信任与期待的种子,终将在孩子身上开出自律、自信、自立的花。
养育路上,少一点筋疲力竭的拉扯,多一些充满智慧的“套路”,你会发现,那个你眼中“不完美”的小孩,正一步步长成比你想象中更优秀的样子。慢慢来,用爱和智慧,陪他一起长大。
来源:国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