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刷直播间,看见个主播举着块巴掌大的灵璧石喊得嗓子冒烟:“家人们!这可是‘孔子问道石’!你看这纹路,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天然形成的文化瑰宝,今天直播间专属价——88万!”我凑近屏幕瞅了半天,就看见两块模糊的黑印子,跟菜市场卖的冻豆腐纹理似的,这也能扯到
前阵子刷直播间,看见个主播举着块巴掌大的灵璧石喊得嗓子冒烟:“家人们!这可是‘孔子问道石’!你看这纹路,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天然形成的文化瑰宝,今天直播间专属价——88万!”我凑近屏幕瞅了半天,就看见两块模糊的黑印子,跟菜市场卖的冻豆腐纹理似的,这也能扯到“孔子问道”?
现在的奇石圈,不少人把“文化符号”当成了炒作的“万能膏药”——不管石头长啥样,先给它贴个名人、名画、历史典故的标签,再编段“千年一遇”的故事,普通石头立马变身“文化瑰宝”。就说去年洛阳石展,有块黄河石被说成“《清明上河图》浓缩版”,石商拿着放大镜指给人看:“你看这道纹是虹桥,这团黑是船夫,连桥上的行人都能瞅见!”结果懂行的老石友一瞅就乐了:“这分明是河水冲出来的杂色,要是这都能当《清明上河图》,我家鱼缸里的石头能凑齐《四库全书》!”
更离谱的是“熊猫石”的炒作。前两年熊猫石火了,不管是玛瑙、玉髓还是普通鹅卵石,只要有块黑有块白,就敢叫“熊猫石”。有个青岛大哥花5万买了块“国宝级熊猫石”,回家一洗,表面的黑色全掉了——合着是用墨汁染的普通石头,商家却跟他说“这是天然熊猫毛发的颜色,是大自然的文化馈赠”。你说这哪是文化,分明是把“文化”当遮羞布,干着坑人的勾当。
这些商家眼里的“文化符号”,从来不是石头本身的意境和韵味,而是能抬价的“工具”。他们不管石头的纹路是不是自然形成,不管有没有真正的文化共鸣,只要标签够响亮、故事够离奇,就能把价格炒上天。之前有个平台搞了个“黄河石文化升值计划”,说每块石头都承载着“黄河文明”,投10万一年能分红30%,好多人冲着“文化传承”的名头往里冲,结果呢?所谓的“文化升值”全是用新投资者的钱补旧账,典型的庞氏骗局——等骗局败露,那些被吹成“黄河文明载体”的石头,堆在仓库里连运费都不值。
可你要是真去问那些老石友,啥才是奇石的“文化符号”,他们说的跟商家完全不是一回事。上海的老周收藏了块长江石,50块钱在江边捡的,石头上的纹路天然像毛笔写的“水”字,他说:“我留着它,不是因为能卖钱,是每次看着这字,就想起长江水哗哗流的声音,想起小时候在江边玩水的日子——这才是石头的‘文化’,是它跟人的缘分,不是编出来的故事。”
还有额河石《转战陕北》,那块石头上的纹路像极了陕北的黄土高坡,有位老红军看了之后红了眼,说“这像极了当年我们打仗的地方”,后来这块石头被捐赠给了革命纪念馆。它没被炒到天价,也没贴啥“国宝级”标签,却成了真正的“文化载体”——因为它的纹路能让人想起历史,想起那些难忘的岁月,这种共鸣,不是商家编个故事就能有的。
说到底,奇石的文化符号,从来不是贴上去的标签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