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鏖战已经不是“是否替代燃油车”的问题,而是关乎谁将主宰这个万亿市场的时代。
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鏖战已经不是“是否替代燃油车”的问题,而是关乎谁将主宰这个万亿市场的时代。
年初以来,比亚迪的销量数据犹如核弹投下:国内连续18个月夺得新能源销量冠军,全球超越特斯拉坐稳电动车销量第一 。
在海外,欧洲封官许愿、东南亚一路狂飙,甚至在特斯拉的“老家”美国也逐步蚕食。“拳打特斯拉,脚踢大众现代”,已不只是某位网红主键盘侠的调侃——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底层逆袭”。
十年前,“穷比开比亚迪”,还是一道在社交平台上被无情嘲笑的黑梗;如今,这句话已成了新时代中产的“含泪认账”。用历史眼光来看,这是一次活生生的商业“翻案”——一个出身草莽、起势电池的技术企业,如何踩准天命,由民工逆袭资本大佬?
王传福 ,这个当初不被资本市场正眼相看的“倒腾电池厂厂长”,能一步步杀出重围,靠的绝不是“天时”帮他,而是他手里那把刀:先断特斯拉的臂,再夺新能源的大旗。
1995年,王传福在深圳成立比亚迪的时候,员工只有14人 ,启动资金仅300万元。这在当时,几乎就是个地摊档。他的梦想更不性感——不是颠覆世界,不是改变未来,而是做个“能自给自足的镍镉电池代工厂 ”。
这个逻辑实在太接地气了。彼时的东亚,日韩霸占了全球电池产业的高端市场,中国厂商只能“做低端、赚辛苦钱”。
但王传福偏不信。他从大学时期起就沉迷一种极为强迫症的思维方式:哪里最难,就从哪里抠最小的利润上限 。旁人嫌弃“技术太繁琐”的电池原材料、成本控制、良率管理,他却津津有味,一项项掰开揉碎。“如果别人搞不定的地方你搞定了,那么利润就归你。”
四年后,比亚迪靠电池就把全球移动电话镍镉电池市场拿下了30%以上的份额。
这不是偶然,这叫“技痒之极必有所得”。
而真正的转折,在2003年 那一场疯狂之举中到来。
2003年,王传福掏出3亿现金,把一家名为“秦川汽车”的西安烂厂买了下来。
那个年代中国电动车尚属“概念阶段”,传统汽车人觉得玩不起电控的“电车”是玩笑,主流投资人更将它当成“烧钱无底洞”。王传福的举动,当时在资本圈传为笑谈,许多人说,他疯了。
但他赌的是“能源+制造”两条腿走路。外界不知的是,在收购前比亚迪已秘密展开多项电机、电控、电池联动测试。“电池起家、电控为骨、电机为血”——老王要干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造车”,而是将“三电系统”形成一体化能力,并最终形成闭环技术壁垒。
如今来看,这是教科书级别的先手操作。
回看当年,2005年比亚迪推出的F3 燃油车市场反响平平,但他没有放弃,反而通过F3平台进行大量电控系统的实车验证。
2008年,比亚迪正式推出首款插电混动车型F3 DM,一举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发布会,吸引巴菲特5%股权注资,一时风头无两。
这一步棋,王传福走得慢,却稳稳打下了电动车领域的“技术主场”。
在我看来,王传福是个“时间忍者”。
2010—2018这段时间,比亚迪几无佳作,销量不上不下,被认为“边缘化”。但细思之下,八年里他干三件事:
1. 出清冗余燃油平台,砍掉低效项目;
2. 全面转入新能源总线架构,筹划e平台;
3. 扎死研发储备,大规模投入刀片电池。
特别是刀片电池 的推出,彻底震碎行业底线。其能量密度虽不及三元锂,但安全性几乎碾压所有同类产品 ,也彻底终结了“电动车起火”的批评声。
不是没有人看懂这个逻辑,问题是大多数企业宁愿被补贴喂养,也不愿推进根本性技术改造。那么结果就是,只有比亚迪,一家跑完了自主构建“三电”技术生态闭环的公司 。
而真正让人读懂王传福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他的固执与冷静 。
特斯拉Model 3国产之后,多数中国品牌要么抱怨特殊政策,要么盯住价格战,但王传福不动。他不打价格,他打战略。他用DM-i混动系统 ,硬生生地绕开“纯电焦虑”,开辟一个全新赛道。
2021年后,DM-i车型成为介于燃油车和纯电车之间最具性价比的“中产过渡神器”——也就是我们看见的王炸。
2022年末起,比亚迪销量全面超车特斯拉。转折,就在那一刻。
如果说王传福是技术派,那就太狭隘了。真正让比亚迪成为庞然大物的,不是电池,而是“系统能力” ——企业的大脑、神经、肌肉同时发育的整体性格局。
2023年,比亚迪开启横扫式全球战役,这一战争结构与曾国藩剿太平天国有着惊人相似之处:
步步为营: 不在乎短期得失,稳扎稳打;
善用“地方将才”:在泰国、印尼、巴西拉拢当地政策,变被围剿为如鱼得水;
对内自律,对外刚猛:公司内部推行极致成本管理,对外则毫不手软砸广告、夺渠道。
一如曾国藩之道, “志在修身、继而平天下”,王传福在产业变局前从没有骄矜。他多次强调:“我从不给任何高管期权激励,靠的都是内部打仗的责任制。”
这个看似“反人性”的设计,恰恰确保了比亚迪的组织纪律能统一极高程度——这在如今资本横飞、创业公司“赛马文化”泛滥的内卷时代,可谓一股清流。
“穷比开比亚迪”。
这句话并不只是调侃,折射的是消费社会对品牌形象的投射与凝视。
早期,比亚迪主攻10万元左右的低端车市场,车内饰粗糙、设计土气,确实成了一部分人心里“寒酸”的代名词。除了价格低、加速快,几无其他口碑加持。
而王传福明知如此,依然逆着“颜值经济潮流”往前推。他没想着一夜翻身,而是压住一口气——只要电机、电控、电池比你强,我就能等到你撞见天花板。
2023年以后,中国中产觉醒。很多人开始发现,车不是炫耀品了,而是效率工具。插混一箱油跑1200公里、省心省钱、还能省里程焦虑。那些曾在BBA销冠榜上榜上无名的家庭,如今愿意用25万买“第2辆比亚迪”,只因为实用。
这是消费心智的变迁,也是比亚迪终于撕下“穷车”的历史标签。
特斯拉还在喊着“未来科技”,比亚迪已经在街角开始占领现实。
我们必须承认,王传福是孤独的。
在这个“爆款思维”盛行、“社交即营销”的时代,他几乎从不露面,不接受网红流量打包,也不扎堆“科技大佬圈子”。即便有缔造年销300万辆电动车的成绩,他依然像二十年前时一样压着声音说:
“拼的是体系,不是预言。”
这是一种过时的工程师信仰,也可能是最后的。今天的商业世界,从理想、小鹏,到一众“画饼公司”,都在用讲故事驱动估值。而王传福,则一笔一笔摊开图纸、打一根螺丝钉,十年堆出一座产业高墙。
不是他不懂讲故事,而是他不屑。
这也注定,比亚迪之胜,不是靠风口,而是在技与道里练出来的枪法。
没人否认,未来三年,比亚迪不一定能保持全球销量冠军的位置。
或许特斯拉反击,或许华为斩获成功,或者欧洲政策变卦,都可能让王传福的帝国举步维艰。
但重要的是:中国终于拥有一家完全靠硬技术、真制造,走向世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不是拼贴、日本代工,更不是造噱头卖梗。他打败的不只是马斯克,也打碎了一个长期以来的偏见——草根企业无未来、民营技术无实业、制造英雄总败给金融大鳄。
在我看来,这就是比亚迪最可贵的复仇:
他从“被看不起”,一步步走出“真看得起”。
2025年秋,汽车界迎来多重混战期。智能化、出海潮、限牌限购、能源政策变化……每一个变量都在考验企业的生死线。
但有一个变量已经定了——没有规模制造能力、没有完整“三电”自研链条的玩家,终将在这一局走向边缘。
比亚迪变成了那面照妖镜。你到底是在造车,还是在画饼?你到底有体系,还是只是热搜?
王传福拿着一张差评当头开始,最终将所有的负债,翻译为时代最大资产。
这一程,注定写进教科书。
而“穷比开比亚迪”这句话,如今已成了某种宿命反讽: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馬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