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欧洲“未来空战系统”(FCAS)的宣传图,不少军迷都会恍惚:这机身线条像歼-35,机翼设计抄YF-23,硕大的V型尾翼又藏不住五代机的影子——号称要对标中美六代机的“欧洲旗舰项目”,怎么越看越像堆出来的“缝合怪”?更尴尬的是,近日德国悄悄找空客谈“退路”,
打开欧洲“未来空战系统”(FCAS)的宣传图,不少军迷都会恍惚:这机身线条像歼-35,机翼设计抄YF-23,硕大的V型尾翼又藏不住五代机的影子——号称要对标中美六代机的“欧洲旗舰项目”,怎么越看越像堆出来的“缝合怪”?更尴尬的是,近日德国悄悄找空客谈“退路”,甚至考虑找“备胎”的消息,让这个本就磕磕绊绊的项目,离“散伙”又近了一步。
欧洲搞FCAS,本质是场“落后焦虑下的抱团自救”。冷战时美苏拼五代机,欧洲还能靠四代机跟上节奏;可冷战后欧洲军工彻底“躺平”,“台风”“阵风”“鹰狮”三款四代机拖到21世纪初才服役,等中美俄的歼-20、F-35、苏-57相继列装,欧洲才惊觉自己连五代机都没搞出来。更打脸的是,法国曾吹嘘“阵风除了隐身都比F-35强”,结果在与中国歼-10C的模拟对抗中被全面压制——这种“代差焦虑”下,欧洲索性把下一代战机直接冠名“六代机”,试图靠名头找回面子。
可“口号喊得响,落地全是坑”。FCAS表面是法德西三国联手,实则是老冤家的“利益拉锯战”:法国觉得自己有“阵风”研发经验,要握80%主导权,还想把战机改成舰载机,逼不造航母的德国、西班牙买单;德国不服气,既要话语权又想分生产份额,却被法国质疑“想偷技术”;西班牙夹在中间,连基本的研发诉求都难被重视。反观英国牵头的NGAD项目,靠意大利的“听话”和日本的“跪舔”勉强维持表面和谐,可技术上同样没跳出五代机的框——说白了,欧洲的“联合”不是“强强联手”,而是“弱弱抱团”,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戏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更扎心的是,当欧洲还在为“谁当老大”吵架时,中国的六代机已经悄悄跑在了前面。沈飞的歼-36不仅曝光了36011号原型机,还用上了真正的六代机技术:无尾翼设计减少雷达反射面积,偏转翼尖和对开式襟翼突破气动瓶颈,连欧洲吹嘘的“网络化作战”,中国早在五代机上就已实现。按计划,歼-362030年左右就能小批量服役,而FCAS的首架验证机2027年才能首飞,量产更是要等到2040年——这十年的差距,不是靠“改名六代机”就能弥补的。
欧洲不是没意识到问题。德国、西班牙早就买了F-35,心里清楚“造不如买”:FCAS就算造出来,大概率也是个“大号F-35”,性能未必比改进型F-35强,还得烧几百亿欧元、等二十年。如今欧洲又炒作“俄罗斯威胁”,加大防务投入,可钱宁愿花在买美国战机上,也不愿好好解决FCAS的内斗——说到底,欧洲军工早已失去了自主突破的魄力,只剩“靠美国保护”的依赖和“靠名头撑场面”的虚荣。
看着FCAS的困境,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自主创新的路再难,也比寄人篱下强。”中国从歼-10到歼-20,再到如今的歼-36,靠的不是“抱团蹭热度”,而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啃硬骨头;而欧洲沉迷于“联合的虚名”,在利益纠葛中消耗自己,最终只能看着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当歼-36翱翔蓝天时,FCAS或许还在为“谁当主导”争论不休——这,或许就是自主研发与依附他人的本质区别。
最后想问一句:当欧洲的“六代机梦”彻底破碎时,他们会不会明白,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靠“凑数”和“改名”,而是靠脚踏实地的创新?而我们,又该如何守住自主创新的成果,让中国的天空永远有自己的“国之重器”?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