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鹄5首经典诗作:白发无知己,空山又一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19:16 1

摘要:于鹄是唐代大历至贞元年间诗人,生卒年及籍贯不详,早年隐居汉阳山中,后于贞元年间出任荆南节度使樊泽幕府从事。其诗风兼具高远意境与警策之句,尤擅以长短句纵横放逸,五言古诗气格沉雄,七言律诗清朗爽健,而五言近体则与张籍风格相近。

于鹄是唐代大历至贞元年间诗人,生卒年及籍贯不详,早年隐居汉阳山中,后于贞元年间出任荆南节度使樊泽幕府从事。其诗风兼具高远意境与警策之句,尤擅以长短句纵横放逸,五言古诗气格沉雄,七言律诗清朗爽健,而五言近体则与张籍风格相近。

本文于鹄的五首诗作:《送李明府归别业》借送别友人归隐,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自身的孤独失意。《舟中月明夜闻笛》描绘月夜江上闻笛的清冷孤寂,想象奇特,意境幽深。《登古城》是登临怀古之作,面对荒城古冢,抒发了人生短暂、历史沧桑的感慨。

《买山吟》则记录了买山隐居的轻松快乐,描写与猕猴相处的细节,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自然野趣。《长安游》通过对比京城权贵的奢华与自身客居的愁苦,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失落和归隐的向往。

寄家丹水边,归去种春田。

白发无知己,空山又一年。

鹿裘长酒气,茅屋有茶烟。

亦拟辞人世,何溪有瀑泉。

这首诗是送别友人李明府的。李明府要辞官回乡,回到他在丹水边的家。于鹄写诗为他送行。

开头两句“寄家丹水边,归去种春田”,点明了李明府的目的地和归隐后的生活。丹水是地名,清澈的河水边有个家,回去后就要亲自耕种春天的田地了。这画面很宁静,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味道,是很多古代文人向往的生活。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到自己。“白发无知己,空山又一年。”这两句是全诗感情的低谷。诗人说自己头发都白了,却没有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

在这空寂的山中(可能指诗人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泛指寂寞的环境),一年又一年地虚度光阴。这里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感和失意。

朋友要归隐田园了,而自己还在俗世中挣扎,知己难寻,岁月空流。这种对比,让送别的伤感之外,更添了一层自身的悲凉。这很能体现中唐一些诗人的心境,仕途不顺,知音难觅。

然后诗人又回过头来想象朋友归隐后的生活。“鹿裘长酒气,茅屋有茶烟。”穿上鹿皮做的衣服,这是隐士的装束,身上常常带着酒气,看来生活闲适,可以随性饮酒。简朴的茅草屋顶上,飘出袅袅的茶烟。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酒和茶,一动一静,代表了隐居生活的两个侧面:既有酣畅淋漓的自由,也有安稳平静的日常。诗人描绘这些,既是对朋友未来生活的具体想象,也饱含着深深的羨慕。

最后两句“亦拟辞人世,何溪有瀑泉”,诗人直抒胸臆。他说,我也打算离开这纷扰的人世啊。可是,哪里才有那种有着清澈瀑布和泉水的好地方呢?这是一种强烈的向往,也是一种无奈的疑问。

瀑布和泉水,是大自然中最有生机和灵气的景物,常常是隐士理想居所的标志,比如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有这样的景致。

诗人问“何溪有”,表明他心中还没有找到这样理想的归宿。这使得全诗在羡慕和祝福友人之外,更深沉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归隐的渴望和对现实处境的无奈。

这首送别诗,写得真挚感人。它不只是简单的朋友道别,更融入了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现实困境的忧愁交织在一起,浅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浦里移舟候信风,芦花漠漠夜江空。

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月夜江上的意境。诗人于鹄,很擅长捕捉这种带有清冷、孤寂氛围的瞬间。

第一句“浦里移舟候信风”,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水边(浦里)停靠着小船,等待合适的风(信风)起航。这是一个静态的开始,船不动,人在等待,四周是夜晚的江岸。这等待本身就带有一种期待,也可能有些许的无聊或不安。

第二句“芦花漠漠夜江空”,描绘了眼前的景象。时节应是秋天,岸边的芦苇花开得一片白茫茫(漠漠),无边无际。夜色下的江面显得格外空旷、寂寥(夜江空)。“漠漠”和“空”两个词,渲染出一种迷茫、开阔又有些荒凉的氛围。月光洒在白色的芦花上,江水静流,画面是清冷而优美的。

就在这寂静的背景下,声音出现了。“更深何处人吹笛”,夜已经很深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断断续续的笛声。这笛声打破了宁静,但并没有破坏整体的氛围,反而更增添了一丝神秘和牵引人心的力量。

古诗词里,夜晚的笛声往往和思乡、离愁、孤独联系在一起。比如李白就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名句,勾起人的乡愁。于鹄这里没有明说笛声的内容,但“何处”一词,暗示了笛声来源的飘渺不定。

最后一句“疑是孤吟寒水中”,是诗人对笛声来源的奇妙想象。诗人猜测,这笛声难道是一个孤独的人,在寒冷的江水中独自吟唱(或吹奏)发出的吗?“疑是”,表明这并非实景,而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联想。

“孤吟”二字,点出了笛声传递出的情感核心——孤独。而“寒水中”这个想象更大胆奇特,把无形的笛声和冰冷的江水联系起来,仿佛那声音是从水底幽幽传来,带着彻骨的寒意和哀怨。这想象让笛声的孤独感、凄清感达到了极致,也让整个月夜江景的意境更加幽深、冷寂。

这首小诗,语言非常简练,却营造了一个完整而富有感染力的意境。诗人从视觉(芦花、夜江)和听觉(笛声)两方面入手,通过一个奇特的想象(寒水中孤吟),把客观景物和主观感受完美融合,传达出一种浓郁的、挥之不去的孤寂清冷之美。

独上闲城却下迟,秋山惨惨冢累累。

当时还有登城者,荒草如今知是谁。

这首诗是诗人登上古城遗址时所抒发的感慨。短短四句,充满了对历史兴亡、人生短暂的苍凉思考。

首句“独上闲城却下迟”,写登城的行为和状态。“独上”,点明是一个人,这奠定了全诗孤独、寂寥的基调。“闲城”,说明这座城已经荒废,失去了往日的功用和繁华。“却下迟”,是说诗人登上城头后,徘徊了很久,不愿立刻下来。

为什么不愿下来?因为眼前的景象和内心的思绪,让他沉浸其中,无法轻易脱身。

第二句“秋山惨惨冢累累”,写登城所见。时值秋天,远处的山峦呈现出一片萧瑟暗淡的景象(惨惨)。近处,城郭内外,坟墓一座挨着一座(冢累累)。秋天的衰败景象,与遍地的坟冢(冢 zhǒng,坟墓的意思)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极其苍凉、肃杀的画面。

这景象直接触发了诗人对死亡、对时间流逝的感受。刘禹锡的《乌衣巷》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是借景物变迁感叹历史,但于鹄这里更直接,用累累荒冢直面死亡和遗忘。

第三句“当时还有登城者”,诗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他想,在遥远的过去,这座城还繁华的时候(当时),一定也有很多人像我今天一样,登上这座城墙吧。

他们或许是守城的士兵,或许是登高望远的游客,或许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这一句,把“现在”的孤独诗人与“过去”的无数身影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种时空对话的张力。

最后一句“荒草如今知是谁”,是诗人面对历史的终极追问和慨叹。那些曾经也站在这里的人们,如今安在?他们的名字、事迹,早已被时间遗忘,被荒草掩埋。谁

还能知道他们是谁呢?(知是谁)。这个问题,问得无奈,也问得深刻。它揭示了历史的无情和个体生命的渺小。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最终都可能归于沉寂,归于无人知晓。这种感慨,在唐代怀古诗中很常见,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也表达了类似的孤独和苍茫感。

买得幽山属汉阳,

槿篱疏处种桃榔(láng)。

唯有猕猴来往熟,弄人抛果满书堂。

这首诗题目叫《买山吟》,顾名思义,是诗人买了山林隐居后,抒发心情的歌吟。诗中充满了轻松、自在,甚至带点野趣的意味。

第一句“买得幽山属汉阳”,交代了事情的缘由和地点。诗人终于买下了一片幽静的山林(幽山),这片山地大概位于汉阳附近。能够“买山”,对于古代很多希望归隐的文人来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一步。这句透着一种心愿得偿的满足感。

第二句“槿篱疏处种桃榔”,描写了新居的环境和建设。槿,指的是木槿,用它做篱笆(槿篱),显得朴素天然。“疏处”,说明篱笆还不那么茂密,可能是新建的,或者主人就是喜欢这种疏朗的感觉。

在篱笆稀疏的地方,诗人种下了桃树和榔树(榔 láng,指槟榔树一类的棕榈科植物)。种树是隐居生活的标志性活动,象征着在此扎根、经营生活。桃树是常见的果树,榔树则带有些南国风情。这句描绘出一派田园初辟、充满生机的景象。

第三句“唯有猕猴来往熟”,写到了山中的“邻居”。诗人说,这里人迹罕至,平时最常来往、彼此都混熟了的,只有山里的猕猴。一个“唯有”,强调了环境的幽静和诗人离群索居的状态。

一个“熟”字,则写出了人与猴之间长期相处、互不惊扰甚至有些亲近的关系。这与陶渊明笔下“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景象不同,于鹄的山居生活显得更加原始和野性。

第四句“弄人抛果满书堂”,是全诗最有趣的一笔。这些熟识的猕猴非常调皮,它们会戏弄人(弄人),还把采来的野果往诗人的书房里扔(抛果满书堂)。“书堂”,点明了诗人隐居生活中读书、写作的文人身份。

猴子向书房扔果子,这画面既有点恼人,又充满了生机和野趣,甚至带着一丝喜剧色彩。它打破了传统隐居诗中那种过于宁静甚至枯寂的氛围,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共处(哪怕是带着点小麻烦的共处)的活泼状态。这表明诗人的心态是放松的,能够欣赏甚至享受这种带点混乱的自然野趣。

整首诗语言明白如话,描写真切有趣。它没有深奥的哲理,也没有浓重的愁绪,而是以轻松愉快的笔调,记录了买山隐居后的真实生活片段。特别是结尾猕猴抛果的细节,极富画面感和生活情趣,展现了诗人乐在其中的隐逸心境。

久卧长安春复秋,五侯长乐客长愁。

绣帘朱毂(gǔ)逢花住,

锦幨(chān)银珂(kē)触雨游。

何处少年吹玉笛,谁家鹦鹉语红楼。

年年只是看他贵,不及南山任白头。

于鹄的这首《长安游》,写的是在唐朝首都长安生活的感受。诗题虽然是“游”,但读起来却不轻松,反而充满了久居异乡的失落和感慨。

诗的开头就点明了诗人在长安待了很久。“久卧长安春复秋”,一个“卧”字,有点滞留、不太得意的感觉。可能指身体有恙,也可能指心情不佳,总之不是昂扬奋发的状态。春天过去,秋天又来,年复一年,时间就这样在长安城里流逝了。这句奠定了时间上的长度和诗人滞留的状态。

紧接着“五侯长乐客长愁”,对比非常鲜明。“五侯”是汉代外戚权贵的代称,这里泛指长安城里的达官贵人们。他们总是那么快乐,享受着荣华富贵(长乐)。而像诗人这样的异乡客(客),寄居长安,大概是为了求取功名,却总是忧愁(长愁)。

为什么忧愁?可能是仕途不顺,可能是生活困顿,可能是理想难酬。这种富贵者与失意者、快乐与忧愁的强烈对比,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矛盾,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一边是长安表面的繁华热闹,一边是诗人内心的失意落寞。

接下来四句,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具体描绘了他眼中所见的长安权贵们的生活景象。“绣帘朱毂逢花住”,他们坐着红漆轮毂(gǔ, 指车轮中心部分)的豪华马车,车上挂着精美的绣花帘子。看到路边盛开的好看的花儿,就随意停下车来欣赏。这是何等的悠闲惬意。

“锦幨银珂触雨游”,他们的车上覆盖着华丽的锦缎车篷(幨 chān, 古代车上的帷幔、覆盖物),马的身上佩戴着亮闪闪的银白色饰物(珂 kē, 像玉一样的美石,常用作马具装饰)。即使是下雨天,他们也照样兴致勃勃地出游,丝毫不会被天气影响。

这几句描写的都是视觉形象,色彩鲜明(朱、锦、银),动态十足(住、游),处处显示着富贵和特权,以及他们那种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诗人不光看到了这些,还听到了。“何处少年吹玉笛”,不知从哪个角落里,传来了富家少年吹奏玉笛的声音。玉笛本身就是贵重之物,吹笛更是一种风雅的消遣。

“谁家鹦鹉语红楼”,又不知是谁家那豪华的红楼里,养的鹦鹉在学人说话。红楼是富贵人家的标志,养鹦鹉也是一种闲情逸致。这些声音,无论是笛声还是鸟语,都属于那个与诗人隔绝的富贵世界。

诗人就像一个站在街边的旁观者,冷眼看着这些与自己无关的热闹与奢华。这些景象越是美好,越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格格不入。

看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年复一年都是如此,诗人终于忍不住发出了深沉的感慨。“年年只是看他贵”,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只是别人的富贵。一个“只是”,包含了多少无可奈何和深深的失落感。自己仿佛永远是个局外人,无法融入那个光鲜亮丽的圈子,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仕途的蹭蹬,生活的压力,理想的遥远,都浓缩在这看似浅淡的观察和感受里。

所以,诗人得出了最后的结论:“不及南山任白头”。这样日复一日在长安城里看着别人风光,受着内心的煎熬,还不如回到南山去隐居呢。

南山,通常指长安城南边的终南山,自古就是隐士们喜欢去的地方,像著名的诗人王维就在那里修建了辋(wǎng)川别业,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所谓“不及”,就是“不如”的意思。与其在繁华都市里追求不可得的东西,感受无尽的失落,不如归去。

“任白头”,就是任凭自己的头发在南山那样的自然环境里自由自在地变白。这是一种彻底的放下,是对汲汲于功名的否定,也是对淡泊、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和选择。与其在长安看着别人的富贵而忧愁,不如在山水中安然老去,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首《长安游》,语言非常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通过贫富对比、乐愁对比,以及生动的白描,真切而深刻地展现了繁华京都中一个失意文人的复杂心境。

来源:文化分享快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