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各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活动慢慢铺开,我们又一次站在了历史和现在的交叉点上。在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人们庄重地献上花篮;各地中小学里,学生们参加“重走抗战路”的实践活动,亲身感受那段历史;各大平台上,抗战老
2025年,各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活动慢慢铺开,我们又一次站在了历史和现在的交叉点上。在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人们庄重地献上花篮;各地中小学里,学生们参加“重走抗战路”的实践活动,亲身感受那段历史;各大平台上,抗战老兵讲述亲身经历的纪录片热播,很多人看了都深受触动;企业里也开起了“抗战精神分享会”,员工们聊起这些故事,都有不少共鸣。大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回望那段难忘的岁月,不只是为了致敬80年前的胜利,更是为了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我们都清楚,忘了历史就是对过去的背叛,丢了精神就会找不到方向,而抗战精神,正是支撑中华民族闯过风雨、走向复兴的力量源泉。
80年前,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中华大地,四万万中国人面临着国家灭亡、种族消失的危机,也就是在这时,大家空前地团结起来。这段历史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用热血写成的赞歌,是无数家庭用离别诠释的责任,它早就融进了民族的血脉里,成了我们认识自己、找准未来方向的“共同坐标”。
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有一座百年吊脚楼,楼前那盏“马灯”至今还被当地老百姓小心守护着。这盏灯不只是照亮过“最小红军”向轩的成长路,更见证了我们民族在绝境中抗争的日子。向轩7岁就跟着家里人扛枪,9岁跟着红军走长征,枪林弹雨中一路奔波;到了抗战时期,他更是冲在最前面,全身留下了26处伤疤。晚年说起那段日子,他总说:“不是我勇敢,是我身后的乡亲、脚下的土地,不允许我后退啊。”像向轩这样的英雄,抗战史上还有千千万万——他们可能是放下锄头就去参军的农民,白天在田里种地,晚上就加入游击队骚扰敌人;也可能是放下笔、拿起枪的读书人,用文章当武器,在报纸上写文章唤醒老百姓;还可能是在工厂里连轴转的工人,加班加点赶制弹药,就算双手磨出血泡也不停歇。这些细节不是历史的“小边角”,而是民族精神最真实的体现,它们让我们明白,抗战能胜利绝不是偶然,是每个普通人都把“国家兴亡,自己有责”扛在肩上,才换来的结果。
现在,80年过去了,战场上的硝烟早就散了,但关于那段历史的记忆从来没模糊过。我们建纪念馆、保护抗战遗址,不是为了记恨,而是想让每一代人都能摸到历史的“温度”——知道我们的国家曾经受过怎样的苦,我们的先辈曾经付出过怎样的牺牲,这样才能更珍惜现在的和平,更坚定守护家国的决心。就像每年清明节,总有人主动到抗战烈士墓前献花,就算有些烈士连名字都没留下,大家也会默默擦干净墓碑。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牺牲,才有了今天安稳的生活、完好的山河。这种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怀念,就是我们民族能一直延续下去的“密码”。
抗战的时候,中国军队不仅武器差,物资也特别缺,但先辈们没被困难吓倒,反而用智慧打破了局限,在绝境里找出了一条又一条生路。这种“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的创新精神,不只是帮我们赢得了抗战,到了现在,也成了中国突破发展难题、实现跨越的宝贵财富。
在华北平原,面对日军的“扫荡”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八路军和老百姓一起想出了“地道战”的办法。大家在地下挖了纵横交错的地道,既能藏兵、躲敌人,还能靠着地道打游击战——有时候从地道口突然冲出去打一阵,打完马上撤回来;有时候在地道里设下陷阱,让敌人进来了就出不去。地道战让装备精良的日军陷入了“能看见敌人,却抓不到”的困境,也让我们看到,智慧往往能补上实力的差距。
与此同时,在西南的大后方,西南联大的老师和学生们,就算四处奔波、居无定所,也没放下“教育救国”的信念。1937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被迫往南迁,从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老师和学生们走了几千公里路,一路上忍饥挨饿,还得躲着敌人的轰炸。但就算在破庙里、山洞里,他们也没停止上课。闻一多先生在煤油灯下研究《楚辞》,朱自清先生带着学生在田里观察植物,他们用知识守护着民族的“精神火种”,用教育为国家培养未来的人才。这种在困境里不放弃、在绝境里想办法创新的精神,早就深深印在了民族的骨子里。
到了现在,这种创新精神在各个领域都闪着光,中国高铁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早些年,中国高铁技术主要靠从国外引进,核心技术被外国企业垄断,不仅花的钱少,还处处受限制。面对这样的困境,科研团队接过了抗战时期“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下定决心要走自己创新的路。他们泡在实验室里,把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再琢磨着怎么改进创新,攻克了列车牵引、空气动力学、轨道铺设等上千个关键技术难题。为了测试列车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科研人员顶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在东北雪原上奔波,也冒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在南方丘陵里坚守;为了让轨道更平顺,他们用毫米级的精度反复测量、调整。
现在,中国高铁的营业里程已经突破了4.8万公里,占全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复兴号”动车组实现了全面自主研发,不仅跑得更快、更安全,还能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做定制设计。从跟着别人学,到和别人齐头并进,再到走在别人前面,中国高铁的跨越,正是抗战精神里“创新基因”在现在的传承——它告诉我们,不管遇到怎样的技术难题、发展困境,只要有敢于突破的勇气、善于创新的智慧,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抗战时期无数英雄用生命证明的民族气节。面对侵略者的残酷迫害,他们宁愿死也不低头,大义凛然,用鲜血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80年后,这种气节还在现在的中国人身上体现着,成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在关键领域攻克难题的底气。
杨靖宇将军的故事,现在读起来还能让人热泪盈眶。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陷入绝境,杨靖宇带着部队和日军周旋了好几天,子弹打光了,粮食也没了,却还是拒绝投降。日军把他杀害后,剖开他的胃,发现里面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这位将军用最决绝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同样让人感动的还有赵一曼女士。她在战斗中被俘后,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始终没屈服,不仅没泄露任何情报,还痛骂侵略者的暴行。临刑前,她写下遗书,字里行间满是对民族未来的期待:“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你,就用实际行动教你。等你长大成人,别忘了你的母亲是为国家牺牲的!”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经历,但都有着同样的气节——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活。这种气节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养成的精神特质。
现在,这种气节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富的含义。面对国际上的贸易霸凌,中国没有妥协退让,而是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保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继续扩大开放,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会。在外交舞台上,中国始终抱着“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态度,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还为发展中国家说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科技领域,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中国科研人员迎难而上,立志要攻克“卡脖子”的难题。就说芯片产业,以前中国的芯片大多靠进口,外国企业不仅垄断技术,还经常抬高价格。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无数科研人员泡在实验室里,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工艺,一步一步钻研。他们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工作,忍受着研发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终于在部分领域取得了突破,让中国芯片产业看到了自主发展的希望。
同样,在航天领域,从“神舟”飞船飞天到“嫦娥”探月,从“祝融”号火星车探火到“天宫”空间站在太空遨游,中国航天人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证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这些成就的背后,正是“不依赖别人、不盲目跟从”的民族气节在支撑,是“自己动手、努力奋斗”的抗战精神在传承。
抗战时期,先辈们凭着“坚持到底、绝不放弃”的意志,在长达14年的抗争中从来没退缩,最后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现在的中国依然充满力量,它帮我们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在复兴路上不断写下新的篇章。
脱贫攻坚战,就是新时代对这种坚韧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在过去几年里,几百万扶贫干部扎根基层,抱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向贫困发起总攻。他们中,有人放弃了城市里舒适的生活,主动申请去最偏远的山村;有人把家安在了扶贫点,一年到头难得回一次家;还有人甚至牺牲在了扶贫一线,用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在贵州省毕节市,有位叫黄大发的村支书,为了让村民们喝上干净的水,他带着村民们用锄头、钢钎,花了36年时间在悬崖上凿出了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凿渠的时候,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没钱、没技术、还有村民不理解,但就算这样,甚至失去了亲人,他也没放弃。当清澈的泉水流进村子时,村民们都哭了——这条渠不只是能喝水的渠,更是用坚持和执着筑成的“幸福渠”。
像黄大发这样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他们用脚丈量着贫瘠的土地,用智慧帮村民们摆脱贫困,用汗水浇灌着希望。正是靠着这种“拼到最后”的劲头,中国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除了脱贫攻坚战,在防汛救灾、抗击疫情这些重大考验面前,坚韧精神也一直闪耀。每年汛期,洪水来袭的时候,武警官兵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他们跳进湍急的洪水里筑起人墙,用身体保护群众的安全;基层干部连夜组织群众转移,就算嗓子喊哑、双脚泡肿也不停歇;志愿者们自发组织起来,给受灾群众送物资、搭临时安置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无数医护人员逆向而行,义无反顾地赶到武汉,在重症监护室里和病毒抢时间;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地研发疫苗,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支持;普通老百姓也自觉在家隔离,用实际行动支持疫情防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用坚韧的意志筑起了一道打不破的“生命防线”。
从抗战时期的浴血奋战,到现在的攻克难题,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核心。80年过去了,抗战精神早就不是历史的“老物件”,而是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精神营养”——它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熬的不眠之夜,是乡村教师在山村里的默默坚守,是建设者在工地上流的汗水,是每个普通人在自己岗位上的认真负责。正是靠着这份精神,我们才能在复兴路上一步步往前走。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