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25年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个叫罗伯特・达德利的学者,提出过“醉猴假说”,他说人类喜欢酒精,是从灵长类祖先那儿传下来的,远古时候,祖先吃水果会接触到酒精,慢慢进化出利用这种物质的能力。
最近有个研究挺有意思,科学家去了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和科特迪瓦的泰伊地区,就盯着黑猩猩吃水果。
最后算出来,这些野生黑猩猩吃水果时摄入的酒精,换算成人类喝的酒,每天差不多能抵上两杯。
我之前总觉得人类爱喝酒是文化习惯,比如朋友聚会、家庭聚餐总少不了酒。
但看了这个研究才发现,这事可能跟咱们的老祖宗还有关系。
早在25年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个叫罗伯特・达德利的学者,提出过“醉猴假说”,他说人类喜欢酒精,是从灵长类祖先那儿传下来的,远古时候,祖先吃水果会接触到酒精,慢慢进化出利用这种物质的能力。
本来我觉得这假说有点飘,毕竟那会儿没数据支撑,你想啊,要是没法确定祖先到底能接触到多少酒精,怎么证明这会影响进化呢?可这次新研究补上了这个缺口。
研究团队测了黑猩猩常吃的20种水果,发现果肉里有酒精,虽然含量不高,但黑猩猩吃得多啊。
它们一天能吃10磅左右的水果,占体重的5%到10%,攒下来一天能摄入14克纯乙醇。
你可能没概念,14克纯乙醇刚好是美国标准里“一杯酒”的量,再按体重换算,乌干达恩戈戈和科特迪瓦泰伊地区的黑猩猩,每天摄入的量就跟咱们人喝两杯酒差不多。
这下“醉猴假说”就有了实锤,也能说明为啥现代人类对酒精会有偏好,可能真是老祖宗长期接触酒精留下的习惯。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好奇,黑猩猩天天“喝两杯”,咋没见它们走路打晃、跟人似的醉醺醺?这就得提基因了。
我查过相关资料,黑猩猩体内有一种叫“乙醇脱氢酶4(ADH4)”的基因,咱们人类也有这基因,而且跟它们的特别像,这种基因能帮着分解酒精,黑猩猩的ADH4酶分解效率比早期灵长类高不少。
咱们人类的更厉害,大概1000万年前,这个基因还突变过一次,分解酒精的能力又提升了。
巧的是,这个时间点刚好跟灵长类从树上下来、到地面找吃的能对上,地面上更容易接触到发酵的水果,基因跟着进化,才能更好适应这种饮食。
还有个点挺有意思,含酒精的水果通常更成熟,糖分也更高,对黑猩猩来说,能识别出带点酒精味的水果,就等于找到高能量食物,尤其在食物少的旱季,这技能能帮它们多补点能量,甚至还能减少肠道感染的风险。
这么看,摄入酒精对黑猩猩来说,不光不是坏事,反而有点生存优势。
其实不光黑猩猩,动物界还有不少“酒精爱好者”,马来西亚有种树鼩,就爱喝发酵的棕榈花蜜,那花蜜的酒精含量比黑猩猩吃的水果高多了。
按体重换算,树鼩每天摄入的酒精,相当于咱们人喝9杯葡萄酒,可人家照样不醉,ADH4基因进化得更彻底。
肯尼亚的大象也一样,会吃落在地上发酵的马鲁拉果,吃多了就会步态不稳、老甩鼻子,跟人喝醉了似的。而且成年大象比小象更爱找这种果子吃。
鸟类里也有,比如蜡翅鸟,冬天会吃发酵的浆果,有时候吃多了飞不稳,还会撞到窗户上,蜂鸟也喜欢吸带点酒精的发酵花蜜,对这种花蜜的兴趣比普通花蜜大。
这些动物爱“喝酒”,核心原因都差不多,为了找高能量食物,酒精就像个信号,告诉它们“这食物成熟、有营养”。
而且对黑猩猩来说,成熟的水果还能吸引一群同伴过来吃,顺便多互动互动,比如聊聊“家常”、一起巡逻领地,这跟咱们人类靠喝酒增进社交,居然还有点像。
说到底,这次研究黑猩猩摄入酒精的事,不光是看个新鲜,更重要的是帮咱们弄明白了人类爱酒的根源。
咱们现在喜欢喝酒,可能不只是因为口感或者文化,更多是老祖宗在进化中留下的本能。
下次再看到有人喝酒,说不定你也会想起,乌干达雨林里那些啃着水果、不知不觉“喝两杯”的黑猩猩,原来人类对酒精的千年喜爱,早就藏在物种进化的故事里了。
来源:华夏趣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