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课,一树一林:杨鸿文教授的通信育人之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2:05 1

摘要:近日,由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指导,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承办的“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铸魂育人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第七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 ( 我们 )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圆满举行。

BUPT 北邮

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上

有这样一群

躬耕不辍、甘于奉献的教师

他们心怀教育理想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

以实际行动展现

教育家精神与师者风范

近日,由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指导,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承办的“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铸魂育人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 第七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 ( 我们 )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圆满举行。

《一生一课:我的通信原理育人之路》

参赛

凭借鲜明的育人特色

和深厚的教育情怀

荣获一等奖

充分彰显了我校教师的

使命担当与育人风采

个人简介

杨鸿文

1964年生于甘肃岷县,无党派人士,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长聘教授、通信工程专业首席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委员会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杨鸿文教授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北京邮电大学首届“烛光”奖等荣誉。他长期主讲《通信原理》课程,担任该课程负责人,课程先后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等称号。

接下来

让我们走近杨鸿文教授

聆听他在教学与育人道路上的

坚守与故事

育人故事

《一生一课:

我的通信原理育人之路》

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是1988年。当时没有想到,我这一站就是一辈子,而这一辈子,都在教《通信原理》这门课。

缘起:收音机里的通信之谜

打小我就喜欢通信,大概6岁那年,我头一次看见收音机,看见这么一个小盒子能发出人的声音,觉得特别奇怪,总感觉里头藏了个小人。我就拆收音机,想把那个小人找出来。从小学到中学,家的收音机被我拆了无数遍。

十年后的1980年,我通过高考进入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学习通信。第一次接触《通信原理》这门课,是在大三张必智老师的课堂上。张老师课讲得极好,人又格外慈祥、有耐心。正是她的这门课,让我对通信的热爱愈发坚定。

磨砺:从“一节课讲砸”到“国家精品课”

1988年3月,我正式入职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在无线通信教研室给庞沁华老师做助教。第一次正式讲课是庞老师安排的两节试讲,我花一周多时间准备,结果讲课当天,两节课的内容被我一节课就讲完了,当时特别尴尬。

第二年,我有了不小的进步,庞老师安排我讲一整章的内容。我花了很长时间准备,顺利完成了讲授,自己也感觉挺满意。可期末时,跟学生聊天,一个女生说了句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话:“就你讲的那部分没听懂”。这句话让我猛然意识到:自己与庞老师这样的优秀老师差距有多大,也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课教好,一定要成为像庞老师那样的好老师。

在庞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但凡对教学有利的,都愿意尝试,比如“陪讲教学法”“多师课堂”等,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好。学生对我的评价越来越高,网上有很多好评,我还因此获得了全校学生评教的第一名,以及北邮首届“烛光”教学奖——都是因为《通信原理》这门课。

2003年,庞老师让我当通信原理课程负责人。我记得当时,庞老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北邮的招牌是通信,《通信原理》这门课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学校,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学生。”这句话我记了20多年,一刻不敢忘。

在庞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我们通信原理课程组铆着一股劲,一心要把课程建设好。90年代中期,我们建成了国内首个无线通信本科专业实验室;9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将MATLAB仿真引入通信原理实验;2000年代初,又率先将校园电磁波场强测量实验纳入教学。

2006年,我们建成国内第一个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网站,学习者遍布全国。我们还通过博客、微博等平台,向学生讲解课程知识。我自己真心热爱《通信原理》这门课,特别愿意帮助所有想学这门课的同学。后来,我们又相继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目前,课程在慕课、资源共享课等在线平台的注册人数已超30万,课件被放到学习强国、B站等多个平台,累积播放量超过130万。看到全国这么多学生通过在线资源学习通信原理,我心里特别欣慰。

这么多年来,课程组收获了诸多荣誉,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一流专业等等。看到这些成绩,我知道,我们没有辜负庞老师的重托。

传承:一棵树摇动一片森林

执教37年以来,最让我幸福的是看到学生的成就。比如,去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奖名单里,有一个女生,30多年前每周二晚上都来教研室找我答疑;再比如,前段时间我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一个男生,90年代中期曾跟着我做毕业设计。这么多年,我的学生奔赴祖国各地,投身国家建设。看到他们人生幸福、事业有成、建功立业,这才是我作为老师获得的最高成就。

与此同时,我也正见证着课程组年轻老师的成长。比如刘奕彤老师,从2007年起就琢磨着把软件无线电融入通信原理教学,她开设的《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还获得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再比如郭一珺老师,开设了《6G中的前沿通信原理》微课,把最前沿的通信技术带给高年级本科生;此外,张志龙老师获得过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现在正在全力开发通信原理课程的智慧教学…。看着这些年轻老师的成长,我看到的是通信原理教学的薪火相传,是教育家精神的延续。

有句话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我自己本是一棵小树,被我的老师们摇动着长大;如今,我也在摇动更多年轻的树成长——这便是教师最幸福的归宿。在这生生不息的传承中,“通信原理”四个字早已超越了课程本身,成为北邮精神的象征,见证着一代代通信人继往开来的成长与超越!

于课堂种初心,启通信梦想

于学海绽传承,续教育华章

杨鸿文用热爱与匠心诠释了

“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本色

如今

他也将这份守候化作深情寄语

赠予投身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

和怀揣远大理想的北邮学子

师者寄语

建校70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仿佛看见70个整齐的雁阵缓缓飞来。每一个雁阵,都是一届学子的振翅高飞,舞动着雏雁搏击长空之志;每一个雁阵,都是鸿雁传书的鸿文一册,书写着北邮人波澜壮阔的篇章。这雁阵,反射着天边的电磁波,映出北邮人挥洒在西部边陲的汗水;这雁阵,化形网络宏图,诉说着北邮人“网络强国,网信报国”的初心。各位亲爱的老师、同学,各位北邮人:我们都是雁阵中的一员。鸿雁于飞,飞向中国梦、飞向北邮梦!

通信与教育的传承

在北邮的血脉中永不停息

在一代代学者的接力中

续写科教报国的庄重誓言

出品: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制作:北京邮电大学学生记者团

文案:韩涵 黄欣圆 张溪芮

排版:何鹏鲲

责编:董思捷

审核:胡启镔 申晶晶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