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可能死于这种病!中国南方也有风险,我们该警惕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01:06 1

摘要:说“接吻虫”病已经蔓延到他们32个州了,看这趋势有点要爆发的意思。

最近美国疾控中心发了个消息,说“接吻虫”病已经蔓延到他们32个州了,看这趋势有点要爆发的意思。

刚听到“接吻虫”这名字,我还以为是啥跟浪漫沾边的小虫子,结果查了才知道,这玩意儿能传播致命疾病,跟“浪漫”半毛钱关系没有。

这病正经名叫恰加斯病,是被一种叫克氏锥虫的寄生虫感染导致的。

1909年的时候,巴西有个叫卡洛斯・恰加斯的医生,第一次把这病的情况系统讲清楚,后来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

至于“接吻虫”这个俗称,是因为传播这病的虫子叫锥蝽,这虫子特别喜欢叮人的脸,叮完还会留下痕迹,所以才被这么叫。

大名鼎鼎的达尔文,当年去南美考察的时候,就在日记里写过这种虫子。

现在还有些学者猜测,达尔文晚年的身体状况,说不定就是因为得了恰加斯病。

当然这只是猜测,没实锤,但能从达尔文时代就有记载,也能看出来这病存在挺久了。

世卫组织说这病是“被忽视的热带病”,我觉得这名字太贴切了。

就拿死亡人数来说,在南美,每年死于恰加斯病的人比疟疾还多,但知道这病的人却没多少。

我觉得这跟它的名字也有关系,你看“恰加斯病”“基孔肯雅热”这些热带病的名字,翻译过来都绕口得很,普通人记都记不住,更别说主动去了解它的危害了。

公共卫生传播不就讲究个简单好记嘛,这名字一复杂,传播效果直接打折扣。

而且这病还特别“会藏”,大多数人感染后,在急性期根本没啥明显症状,就算有点不舒服,也跟普通感冒感染差不多,很难让人往这病上想。

但危险的在后头,要是变成慢性感染,克氏锥虫能在人身体里待几十年,大概有三成患者,会在几十年后出现心肌病或者结肠病。

这些病可是能致命的,很多恰加斯病患者最后就是因为心肌病没的。

按说这病以前多在南美这些热带地区出现,怎么就跑到美国,还蔓延到32个州了呢?

我觉得首先跟气候跑不了关系。

美国南方那些州,气候本来就比较暖和,跟南美一些地方有点像,特别适合锥蝽生存。

这些年气候变化,气温慢慢升高,锥蝽的活动范围也跟着扩大,能传播的区域自然就多了,再就是美国的公共卫生系统,这些年确实有点“不给力”。

其实以前美国也有零星的恰加斯病患者,但一直没得到重视,没建立起完善的监测和防控体系。

加上现在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不管是本土的人到处跑,还是外来移民,都可能把病原体带到新的地方。

一边是适合传播的环境,一边是防控不到位,这病不蔓延才怪。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病还被政治化了,就拿特朗普政府来说,之前有人提到恰加斯病的时候,他们不反思自己公共卫生系统的问题,反而把锅甩给拉美移民,说这是移民带进来的病。

本来好好的公共卫生问题,硬生生被扯到政治上,找个“替罪羊”就完事了,根本不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美国很多医生,对这病也不熟悉,这也让防控难度又增加了不少。

肯定要警惕!

虽然现在我国疾控部门说还没接到输入性恰加斯病的报告,但这可不能当成掉以轻心的理由。

本来想觉得这病离咱们远,但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先看气候,我国南方像广东、云南这些地方,气候温暖潮湿,跟美国南方还有南美那些适合锥蝽生存的地方很像,要是锥蝽不小心进来了,很可能就能扎下根。

之前云南疾控就在边境地区抓到过携带克氏锥虫的锥蝽,这已经是个信号了。

再看人口流动,现在全球到处跑的人太多了。

我国跟巴西、阿根廷这些恰加斯病高发的国家,往来也不少,每年去这些地方务工、旅游的人都很多。

万一有人在国外感染了,回来的时候又没表现出症状,很容易就把病原体带进来,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恐慌,这病不是没法防、没法治。

急性期的时候,通过血液涂片或者PCR就能诊断出来,慢性期也能靠抗体检测发现,这些技术都挺成熟的。

治疗方面,有个叫苯并咪唑的药,效果不错还不贵,现在关键是要重视起来,比如在边境检疫的时候多留意,给医生多培训相关知识,让他们能尽早识别病例。

我觉得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来,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种传染病是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的“专属”。

以前总觉得热带病跟咱们没关系,现在美国的例子就摆在这,疾病能轻易跨越国境和地理界限。

所以对待这些疾病,不能有“事不关己”的想法,也不能有偏见,觉得是“不发达地区的病”就不重视。

不管是哪个国家,都得拿出科学的态度,互相合作,才能把这些疾病挡在门外。

最后再跟大家提个醒,要是以后去南方旅游,或者去南美这些恰加斯病高发的地方,晚上睡觉尽量做好防护,比如用蚊帐,别让虫子随便叮。

平时多了解点这方面的知识,真碰到不舒服,也能及时跟医生说清楚情况,别耽误了诊治。

来源:云娱云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