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心衰患者,成功植入人工心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1:25 3

摘要: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迈皋桥院区手术室内,由医院院长李庆国教授领衔的心血管中心团队,联合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成功为一名52岁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俗称“人工心脏”)。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迈皋桥院区手术室内,由医院院长李庆国教授领衔的心血管中心团队,联合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成功为一名52岁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俗称“人工心脏”)。

精准评估 多学科协作破解“心”难题

患者张先生(化名)因反复胸闷、心悸症状加重就诊,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其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仅15%,远低于正常值下限50%,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尽管经过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其心功能仍持续恶化,夜间平卧困难,甚至出现端坐呼吸等典型心衰症状。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南医大二附院心血管中心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通过心脏磁共振(CMR)精准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结合冠脉造影排除缺血性病因,进行全面量化心脏功能。经反复讨论,专家团队一致认为:患者已进入终末期心衰阶段,心脏移植等待期间死亡风险极高,而植入人工心脏可作为“桥梁治疗”,既能改善生活质量,又能延长生存期。

作为替代心脏泵血功能的机械装置,人工心脏通过植入左心室心尖部的血泵,将富氧血液经人工血管输送至主动脉,从而减轻心脏负荷。其核心技术难点在于精准吻合,精确匹配,团队高效配合顺畅运作。

毫米级操作 200分钟缔造生命奇迹

8月20日上午手术正式开始。麻醉团队首先为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并建立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实时监测系统。心血管外科团队顺利建立体外循环通路。

“体外循环启动!”随着李庆国教授一声指令,患者血液被引入人工心肺机,心脏暂时“停工”。李庆国教授在左心室游离壁切开直径3厘米的切口,将直径5厘米的磁悬浮血泵植入心腔。随后,在高倍显微镜下,李庆国教授在左心室心尖顺利植入全磁悬浮血泵,并用10mm人工血管与LVAD、主动脉进行连接。

李庆国(左三)团队为患者手术

“血流动力学稳定,人工心脏转速调至2300转/分!”随着血液重新注入主动脉,监护仪上逐渐显现规律的脉搏波形。经过200分钟紧张操作,“人工心脏”开始独立工作,每分钟泵血3升,部分替代原生心脏功能。

快通道康复 术后1小时自主呼吸

“患者苏醒,自主呼吸良好!”术后麻醉监护团队实施“快通道麻醉拔管”,患者在手术室1小时内就成功脱离呼吸机,该技术目前已经在南医大二附院心血管中心广泛日常开展。术后第二天,张先生已能下床活动,心脏超声显示人工心脏流出道血流畅通,无血栓形成迹象。心血管康复团队通过抗阻训练增强骨骼肌耐力,结合六分钟步行试验动态评估心功能,并运用远程监测系统实时调整张先生的人工心脏转速参数,目前张先生恢复良好即将康复出院。

“人工心脏植入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李庆国教授表示。此次成功完成人工心脏植入这一复杂手术案例,不仅验证了团队在复杂心血管手术领域的技术实力,更彰显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未来,心血管中心将持续推进人工心脏技术的临床应用,为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构筑生命防线。

来源:南医大二附院一点号1

相关推荐